首页期刊导航|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蔡道基

双月刊

1673-4831

ere@vip.163.com;bjb@nies.org

025-85287052;85287053;85287036

210042

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原《农村生态环境》)系环境保护部主管、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主要报道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动态与方向、理论与方法、科研成果与进展。是中文核心期刊(GCJ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A、CABI、BA、BP、BD、UPD、GeoBase、ZR、EM、Scopus、AGRIS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延河流域植被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王亦波张格语刘洋洋韩沛东...
    985-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处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延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为了探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以来延河流域的植被格局变化特征及其潜在驱动因素,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延河流域植被格局的时空演变、动态稳定性和未来变化的可持续性,进而分析植被格局与自然、人为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0 a以来延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总体上呈显著增加趋势,空间格局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具体来看,延河流域中部植被呈下降趋势的区域面积仅占流域面积的0。06%。植被NDVI变化较为稳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南部,较高波动区域零星分布在安塞,其余大部分为中低波动区域。流域内多数地区植被NDVI值呈持续性显著增加趋势。相对气温而言,降水与植被NDVI值呈明显正相关,是延河流域植被增加的限制性气候因子;人类活动诸如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研究结果对于延河流域未来植被的可持续恢复及生态环境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植被演变气候变化生态恢复延河流域

    重金属地质高背景区土壤Se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富Se耕地综合评价

    刘力张传华张凤太邓炜...
    996-10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合理保护和利用富Se耕地资源,为重金属地质高背景区富Se农产品的安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黔江区白土乡为例,采集74份耕地土壤(0~20 cm)及水稻籽实样品,分析稻谷及土壤中Se和重金属(Cd、Hg、Pb、As、Cr、Cu、Zn和Ni)含量,同时分析土壤中养分元素及氧化物含量,研究土壤及稻谷中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开展富Se耕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环境综合质量等级以三等(轻度污染)和四等(中度污染)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41。65%和50。71%,污染因子为Cd。土壤Se平均含量为0。91 mg·kg-1,含量介于0。4~3。0 mg·kg-1之间的点位占比为97。29%,土壤Se资源丰富。研究区耕地土壤总体养分条件良好,但部分区域存在单元素缺乏问题,以K缺乏最为显著。耕地土壤重金属和Se含量主要与灰岩、炭质页岩(夹煤线)的风化成土有关。此外,农业活动会造成耕地土壤Cd和As的输入。研究区糙米富Se率为100%,糙米Cd超标率为7。4%,土壤pH值是影响稻谷吸收土壤Cd和Se的主控因素,中碱性条件有利于水稻富集Se而抑制其对Cd的吸收。研究区富Se耕地综合等级以二等为主,面积占比为95。68%,适宜开展富Se资源开发利用。可根据各耕地地块单项指标得分情况,通过养分元素补充、土壤酸碱度调节等措施,趋利避害利用土壤富Se资源,对部分不适宜开展富Se资源开发利用的耕地,可进行种植结构调整。

    耕地土壤重金属Se地球化学特征综合评价

    不同地形区秸秆和粪尿的养分结构差异及替减化肥潜力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陈磊夏小林张靖雨汪邦稳...
    1006-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可持续发展共识前提下,提高作物秸秆和人-畜-禽粪尿的使用效率已成为客观要求。地形条件限制了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不同地形区域间秸秆和粪尿的组成、分布和环境效益存在显著差异,亟需开展针对性的分析,为制定有机废物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战略奠定基础。以安徽省为典型研究案例,基于结构差异指数等方法评估了安徽省平原、丘陵和山区3类地形区秸秆和粪尿在生产规模和结构组成上的差异,然后通过对比养分供求关系分析了其对化肥替减的潜在贡献。结果表明,从区域间养分结构差异指数来看,平原区-山区对比组的N、P2O5、K2O养分结构差异指数最高,分别为0。86、0。84、1。13,丘陵区-山区对比组最低,分别为0。26、0。25、0。25。从区域看,仅有丘陵区可以通过回用秸秆和粪尿完全取代化肥,为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平原区回用秸秆和粪尿不能提供足量的N和P2O5,山区回用秸秆和粪尿不能提供足量的P2O5。从养分种类看,尽管作物生长对K2 O的需求量远大于N和P2O5,但K2O也是仅有的可以通过回用秸秆和粪尿完全满足所有地形区养分需求的养分种类。丘陵区和山区的养分结构组成相对接近,且与平原区差别明显,不同地形区养分K2O的来源组成差异最大。总体而言,秸秆和粪尿的回用可以补充农田养分,但除丘陵区外,其余地区不能完全取代化肥的使用,丘陵区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可为未来各区域的产业调整提供较大的参考价值。

    结构差异利用潜力作物秸秆人畜禽粪结构差异指数不同地形区域

    太子河干流总氮与氨氮水质参数反演及时空变化研究

    吴奇宫福征白伟桦史凯丰...
    1017-1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子河是辽宁省的重要水系之一。随着对水体环境的日益重视,太子河流域水环境质量逐年好转,其研究方向逐渐由"治理为主"转向"监控为主、治理为辅",提升太子河水质参数监测的时效性成为更为紧迫的任务。为了对太子河总氮(TN)和氨氮(NH4+-N)水质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基于太子河流域2014-2019年10个监测断面的数据,通过剖析Landsat 8遥感影像不同波段反射率的组合与监测断面实测水质数据的线性关系,结合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化,建立了 TN和NH4+-N浓度的水质参数反演模型,并反演了 2014-2019年太子河干流TN和NH4+-N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构建的BP神经网络优化模型预测效果较好,TN和NH4+-N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77和0。550,均方根误差(RMSE)为1。464和0。667 mg·L-1,适用于对流域TN和NH4+-N的反演。2014-2019年TN和NH4+-N水质参数整体趋势向好,NH4+-N浓度处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标准,TN浓度常年处于V类水质标准。太子河流域TN和NH4+-N浓度空间差异性较大,上游区域水质较好,中游区域水质明显下降,下游小林子至唐马寨区域水质较差。综上所述,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优化的太子河流域水质反演是可行的,对时空两个尺度的反演结果可信且时效性较强。

    机器学习模型遥感总氮氨氮太子河

    统防统治对茶农农药减量的影响研究:基于福建和浙江的实证分析

    陈梅英王力加汤晓玉何秀玲...
    1029-1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带动农药大面积减量增效,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福建省与浙江省530户茶叶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实证分析了茶农采纳统防统治对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茶农统防统治的采纳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茶农年龄越小、身体健康状况越差,越偏好风险和越倾向于采纳统防统治。(2)统防统治的采纳能够显著减少茶农的农药使用量。若已采纳统防统治的茶农不采纳统防统治,每667 m2的平均农药支出将会增加31。02%;若未采纳统防统治的茶农采纳统防统治,其每667 m2的平均农药支出将会下降12。32%。(3)统防统治的采纳能够显著增加茶农的收入。若采纳统防统治的茶农不采纳统防统治,其家庭年人均总收入将下降59。23%;若未采纳统防统治的茶农能够采纳统防统治,其家庭年人均总收入将增加32。60%。研究结论对农户采纳统防统治、实现农药减量、推动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户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统防统治农药使用行为农药减量农户增收内生转换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区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为例

    李昊瑞马帅殷允可王良杰...
    1038-1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功能分区是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环节,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为例,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模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和卡内基-阿梅斯-斯坦福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评估产水量、土壤保持、固碳和生境质量,在县域尺度上基于主导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将研究区划分3个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区(生态调节多功能区E1、生态供给多功能区E2和生态支持多功能区E3),并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区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与2000年相比,2015年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产水量和土壤保持减弱,固碳和生境质量提高;(2)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区时空变化主要是E1和E3之间的相互转化;(3)降水是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区空间格局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人口密度是增幅最明显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加强了多功能区的相互转化。该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土地多功能属性的管理和国土空间整体功能的提升提供价值参考。

    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区时空变化影响因素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

    金鱼藻茎叶腐烂分解对枯落物表面真菌的影响

    马倩倩李亚楠宋海涯陶苗苗...
    1047-1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真菌是植物枯落物主要分解者之一,其在枯落物分解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沉水植物枯落物分解对真菌群落结构等的影响研究较为匮乏。笔者以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研究对象,采用2种不同孔径分解袋构建枯落物腐烂分解野外实验系统,定期(6、28、145 d)采集枯落物样品,采用内部转录间隔区(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枯落物表面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揭示枯落物理化参数及所在水域水质参数对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18个金鱼藻枯落物样品共获得2 786个可操纵分类单元(OTU),包含13门42纲110目262科542属,优势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为46。31%。3个分解时间内枯落物真菌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而真菌群落结构则随着分解时间延长呈明显变化。基于韦恩图(Venn)、层级聚类以及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证实,同一分解时间枯落物真菌群落组成较为相似,而不同分解时间枯落物真菌群落组成发生明显改变。相似性分析(ANOSIM)以及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表明,枯落物真菌群落结构的显著性差异受分解时间的影响(P<0。05),而不受枯落物分解袋孔径差异的影响(P>0。05)。典范对应分析(CCA)以及冗余分析(RDA)揭示了真菌群落结构变化与枯落物生物量、分解速率、全氮(TN)、全磷(TP)、全碳(TC)含量、碳氮比(C/N)以及氮磷比(N/P)等参数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所在水域水体TN和TP浓度、COD、pH值、DO浓度以及温度因子亦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P<0。05)。斯皮尔曼相关性热图以及曼特尔检验进一步验证了金鱼藻枯落物真菌物种及群落组成受枯落物理化特性及其所在水域水质参数的双重影响。

    枯落物真菌多样性群落组成衰亡

    怀洪新河蓄水性河段浮游植物功能群演替及水生态评价

    何利聪王东伟周彦锋陈永进...
    1059-1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怀洪新河蓄水性河段浮游植物功能群演替及水生态现状,于2019-2020年在怀洪新河新浍河段开展8次季度调查。采用浮游植物功能群划分法和冗余分析(RDA)探究浮游植物功能群演替特征以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多样性指数、河流生态健康指数(Qr)对水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怀洪新河浮游植物共8门70属136种,绿藻门种类数量占比最高(52。21%),蓝藻门(19。12%)与硅藻门次之(13。24%)。浮游植物丰度季度均值变化范围为1。60×106~3。61×107 L-1,平均为(8。99±3。84)×106 L-1;生物量季度均值变化范围为0。59~6。07 mg·L-1,平均为(2。48±0。35)mg·L-1。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梅尼小环藻(Cryptocryptophyta acuminatum)和微囊藻(Microcystis)等。怀洪新河共划分出25个功能群,其中优势功能群9个,2019-2020年优势功能群季节演替特征为 B、X2、Y(春季)→M、J、Y(夏季)→B、P、Y(秋季)→B、X2、Y(冬季)→B、X2、Y(春季)→J、S1、S2、Y(夏季)→B、P、J、Y(秋季)→B、E、Y(冬季),主要优势功能群B、Y指示怀洪新河水体为中至富营养静水状态。RDA结果显示,温度、氮磷营养盐和pH值是影响怀洪新河优势功能群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Qr指数指示怀洪新河新浍河段水质为"好-中等",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结果相近。相较于多样性指数,Qr指数更适用于怀洪新河蓄水河段水生态评价。

    怀洪新河浮游植物功能群演替水生态评价

    三峡河谷苏门白酒草入侵群落特征及种间联结研究

    周宇冯海平张国栋陈尽染...
    1070-1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门白酒草(Erigeron sumatrensis)是一种外来恶性杂草,其入侵严重威胁入侵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为有效观测与评估不同海拔苏门白酒草入侵的危害程度,以三峡河谷地带的苏门白酒草入侵群落为研究对象,在三峡河谷地带设置180个1 m×1 m样方,采用x2统计量、方差比率法(VR)、联结系数(AC)、匹配系数Ochiai和Dice、Gordon M群落稳定性测度方法分别对其种间联结关系与群落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苏门白酒草入侵群落中共有149种伴生植物,从低海拔的56种到高海拔的97种,海拔高度上升显著增加了入侵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重要值普遍增大,且地上生物量增加。(2)低海拔和高海拔群落中苏门白酒草的优势度和生态位宽度最大,中海拔群落中鹅肠菜(Stellaria aquatica)的优势度和生态位宽度最大。与低海拔相比,中海拔和高海拔群落中苏门白酒草的优势度分别增长1。09%和8。32%。(3)X2检验和联结系数表明,低海拔入侵群落种间呈不显著负联结,中海拔入侵群落种间呈显著正联结,高海拔入侵群落种间呈显著负联结。入侵群落总体呈不显著负联结,群落内种间联结松散,独立分布性较强。群落稳定性结果显示,低海拔和中海拔群落的交点坐标分别为(39。85,59。98)、(35。79,63。91),交点坐标距稳定点坐标(20,80)有一定距离,表明苏门白酒草入侵群落处于非稳定状态。高海拔群落的稳定性比值为(26。82,73。28),靠近稳定点坐标,说明群落稳定性较高。

    三峡河谷苏门白酒草入侵群落种间联结群落稳定性

    基于红外相机的江西浮梁黄字号黑麂省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调查

    胡雪琴翟健程路瑞田珺...
    1081-1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西浮梁黄字号黑麂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怀玉山脉余脉,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掌握该保护区本底资源并提供有效管理措施,2018年7月至2022年10月,在该保护区布设278台红外相机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红外相机累计工作48 787个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29 760张,其中,兽类17 719张,鸟类11 121张,其他干扰920张。共鉴定出哺乳动物6目11科19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种: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4 种:猕猴(Macaca mulatta)、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鸟类6目12科30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种:白颈长尾雉(Syrmaricus ellioti),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6 种: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棕噪鹛(Garrulax po-ecilorhynchus)、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凤头蜂鹰(Pernis ptilorhynchus)和灰林鸮(Strix aluco)等。所有监测到的鸟兽类物种中,属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濒危物种的有1种,即黑麂,易危5种,近危7种;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的有3种,近危2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收录的有3种,附录Ⅱ收录的有2种;中国特有种8种。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RAI)最高的动物是白鹇(RAI为32。58),其后依次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RAI为21。89)和野猪(Sus scrofa,RAI为10。15),其余物种RAI均低于3。调查结果反映了目前江西浮梁黄字号黑麂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资源状况,为保护区的进一步规划管理与野生动物的长期监测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江西浮梁黄字号黑麂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红外相机相对丰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