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大戏剧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大戏剧论丛
南大戏剧论丛

半年刊

南大戏剧论丛/Journal Nanda Xuju Lincong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阿Q文学谱系视阈下的《日出》新诠

    张千千
    11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6年连载于《文季月刊》的初刊本《日出》中,茶房一角名为阿根,曹禺直接描写他具有阿Q的神态并让他发出杨二嫂式慨叹,阿根与阿Q的联系清晰可见.在其后版本中,曹禺将阿根改名为王福升并删去了对阿根与阿Q相似性的描写,隐匿了茶房角色的文学来源.今天重新将阿根作为阿Q文学谱系中的一员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承继鲁迅一代开创的国民性批判视野而对《日出》意涵做出新的诠释,还为曹禺与鲁迅的比较研究增添了一则关键的影响实例.

    《日出》茶房阿Q曹禺鲁迅

    林文铮的戏剧创作

    丁盛
    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在"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战争"的历史背景下,林文铮创作了《易水别》、《香妃》、《西施》三部历史题材悲剧以及时事题材独幕剧《巴黎晚报》,以唤醒民众的抗日救亡意识.在当时同类题材戏剧中,林文铮的作品没有止步于唤起沉寂的民气,而是在精神意蕴上做了深入开掘.对历史题材的处理,林文铮多取其局部而非整体,通过增添人物和改写情节等手法来深化主旨.艺术观念上,他推崇古希腊悲剧,文本形式上则师法西方古典戏剧的结构方式,将人物置于情与理的冲突中,突出个人意志的作用,注重人物行动的合理性,创作出一种古典与现代意识混杂的悲剧,体现了其一以贯之的艺术理念:艺术是"美之创造者"和"人类心灵唯一真正的解放者".

    林文铮《易水别》《香妃》《西施》

    戏剧歌咏与民众动员:全面抗战时期教育部剧教三队在西南地区活动述论

    张睦楚
    14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1938年11月至1943年4月,以虞文、彭善宝为前后两任队长的民国政府教育部第三戏剧教育队,在川黔滇康四省的20余县市及一些村镇开展了话剧公演、歌咏表演、壁报张贴与漫画展览、戏剧歌咏辅导与人才训练、通俗讲演与成人教育等活动.该队巡回时间长达四年半,行程逾万里,为四省的抗战宣传、民众动员、社会教育等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战时文化艺术工作者积极参与全民族抗战的可贵品质.其深入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传播抗战知识、播撒文化艺术火种的活动,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苗、彝等族同胞参与全民族抗战事业.

    抗战时期剧教三队戏剧教育社会教育教育活动

    《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正误三则、补遗六十二篇

    胡文建
    153-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现代戏剧多发表于民国时期报纸和期刊.因当时连年战乱,文艺期刊众多,多数期刊存在时间短,发行期数少,致使戏剧作品流失严重.笔者查阅抗战时期《新西北》《甘肃民国日报》《宁夏民国日报》等报刊,新发现《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中未收录之戏剧作品多部,其中章泯的《红灯笼》、《村中之夜》、《闭门羹》、《痛打日本鬼》等作品也不曾被《章泯戏剧选》和《章泯文集》戏剧卷收录,欧阳予倩的《油漆未干》未被《欧阳予倩全集》收录,实为佚失作品.熊佛西、茅盾、赵清阁、陈瘦竹、沈蔚德等名家也有新发现戏剧作品.

    剧目提要正误补遗

    从《荷珠新配》到《九歌》:兰陵剧坊的兴起与衰落

    张佳棻
    170-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兰陵剧坊是中国台湾现代戏剧的重要象征.它的兴衰和1980年代台北的"小剧场运动"重合,并与1920年代北京的"国剧运动"有着类似的轨迹:由留学纽约的知识分子推动,希望以西方最新的戏剧知识结合中国戏曲及文学遗产,创造具有国族特色的新戏剧.然而,其陈义过高,远非业余的审美与技术水平所能支持,虽然一度引发热潮,最后却不了 了之.本文拟透过兰陵的发展史,以《荷珠新配》(1980)与《九歌》(1985)两个作品为其上升和下降的节点,重探台湾地区1980年代的戏剧运动在中华文化溯源与"二度西潮"的影响下生成、变化及衰落之原因,并且为欧美戏剧知识(格洛托夫斯基客观戏剧)在台湾地区的传布与接受留下记录.

    中国台湾兰陵剧坊《荷珠新配》《九歌》格洛托夫斯基

    美国文化冷战中的戏剧教育:《骆驼祥子》剧本的跨洋翻译与知识生产

    黄若泽
    182-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舍名著《骆驼祥子》的戏剧翻译完成于1964年,其中不仅涉及语言文字的转换,还引发翻译者对于中文原作的重新解读.在文化冷战兴起、中美戏剧交流受阻的背景下,《骆驼祥子》的翻译出版也意味着西方人对中国戏剧的接触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为以学术研究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生产活动.本文以这一个案为中心,基于公开资料和相关档案,追溯老舍戏剧作品在美国的接受过程,同时考察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对中国戏剧知识的建构方式及其过程,并在更大范围内探索冷战意识形态对美国戏剧教育的影响.

    《骆驼祥子》翻译文化冷战戏剧教育知识生产

    中国现代科教电影的现实关怀与文体创造

    李兴阳
    195-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电影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的教育影片,自此努力回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召唤,自觉助力现代教育、培育现代国民、建设现代国家与抗战救国.在三十余年的不凡发展中,廖恩寿、孙明经等创作了数量可观、题材广泛的科教电影,形成了现代科学普及教育片、科研片、技术推广片、教学片、训育片、军事教育片、社会科考片与社会科学教育片等诸多类型,创造了适应不同类型的科学说明体式、纪录体式与"戏剧式"的文体形式,找到了既符合说明对象自身特点又符合认识规律的说明顺序及相应的结构方式,发展并丰富了不同文体形式的表现方法,其使用的电影语言都是阐释性与说明性的.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电影在关怀现实中的文体创造,为当代科教电影的发展留下了 一笔丰厚的电影艺术遗产.

    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电影现实关怀文体创造

    当代非线性叙事电影潮流之反思

    杨鹏鑫
    206-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线性叙事电影强势崛起,逐渐成为全球电影中极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一股力量,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电影的叙事格局.在对当代非线性叙事电影潮流给予应有的肯定和喝彩的同时,也需要冷静而审慎地反思其中显露出的一些问题.譬如,部分非线性叙事形式广为流行后带来的审美疲劳,非线性叙事电影潮流中显现出的同质化、批判锋芒弱化、叙事炫技化之倾向,叙事复杂的非线性叙事电影更容易出现逻辑矛盾、剧情漏洞,再如其激进的形式与保守的表达、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错位或冲突.

    非线性叙事电影审美疲劳同质化反思

    偏叫鬼怪闻断弦:20世纪中后期香港《聊斋》改编电影中的"作者景观"

    陈思霖
    220-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中期开始,《聊斋》的文学传统投射于银幕,生成双重景观:作为显像景观的"女性鬼怪"与作为隐性景观的"作者景观"."作者景观"是布斯"隐含作者"的创造性变体,是彼时"文化民族主义"的重要表征,也奠定了华语电影世界人鬼恋情节的银幕传统."作者景观"嵌套在显像的寄情对象和真正的隐含作者之间,作为影像传统特有的造物,为文化共情者提供线索,通过复述寄情模型和延展抒情段落,在藏匿自身的同时,邀请并索取着识别.

    景观作者景观隐含作者

    孙明经的教育电影理论与文体创造

    蔡一然
    231-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明经是中国现代教育电影的开创者与集大成者,在教育电影理论与教育电影创作两个方面都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孙明经教育电影理论的核心要义"电影媒介观"、"人的教育"、"艺术与科学的综合",至今依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孙明经教育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种独特存在,在科学说明体式、科考纪录体式、纪实体式及与之匹配的结构方法、表现方式与镜像语言等方面都有开创之功.孙明经的教育电影以科学理性见长,但也不乏浪漫色彩.

    孙明经教育电影教育电影理论教育电影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