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建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
南方建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

何镜堂

双月刊

1000-0232

nfjz@vip.163.com

020-87560995

510640

广东省广州市五山璐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南方建筑/Journal South Architecture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为搭建高水平刊物平台,从2008年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接办《南方建筑》杂志,由何镜堂院士担任主编。新版《南方建筑》秉承岭南文化务实的传统,弘扬建筑创新的精神,为促进南方建筑学界与国内及国际建筑界的交流作出积极的努力与探索,得到业界较高的评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市场主导城市更新的空间差异及政府因素影响——以深圳市城中村改造为例

    江琳赖亚妮郭仁忠李晓明...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城市更新实践的持续推进,市场力量逐渐成为进一步促进城市更新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制度下,应用空间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探索市场主导城中村改造的空间差异,并定量分析了政府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深圳市城中村改造主要沿西南-东北方向分布,在城市边缘区域的分布较少;②规划城市中心、交通路线、密度分区及强区放权政策使城中村改造聚集在未来交通可达性、开发建设密度较高的城市核心发展地段;③强区放权改革进一步使得不同行政区城中村改造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基于此,对市场主导型城市更新的空间差异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和建议,有助于协同市场力量满足城市一体化和深度发展需求.

    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市场主导政府因素深圳

    面向更新片区的城市体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基于长沙市31个城市更新片区的实证分析

    吴海平杨瑛毛磊王帅航...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沙市31个城市更新片区为案例,基于大数据分析构建了一套普适性评估指标体系,旨在解决片区级城市体检中的数据获取和统计口径问题.通过K-means特征聚类与Radar图分层挖掘将其划分为老城核心类、核心外围类、核心次外围类、风景区高校类和城郊边缘类五种片区,并从更新改造建议的角度进一步归纳为核心/外围圈层类、单维度优势凸出类片区:前者建议通过加强老城功能疏解、推动棚户区改造与产业外迁等方式缓解核心城区压力并释放更多的用地空间潜力;后者则建议依托单项资源优势提高配套设施水平,通过15min生活圈的构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城市更新规划提供了片区级别的体检评估框架、类型划分标准和更新改造建议,对面向城市更新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城市体检城市更新片区指标体系城市更新大数据长沙市FME

    工业建筑绿色低碳化改造再利用设计方法研究——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

    张驰郭海鞍孟杰刘海静...
    2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存量更新与双碳目标背景下,工业遗存再生项目应在保护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达成绿色低碳化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总结长三角一带工业遗存的特点和问题;基于既有建筑低碳化路径和气候适应性机理,遵循正向设计流程和建筑空间形态层级,提出从场地条件分析以利用本地资源、场地布局优化以改善微气候、建筑空间调整以提升能量管理、建筑界面更新以调控能量交换、多专业协作以集成系统化设计这五个方面构建工业建筑绿色低碳化改造再利用设计总体框架:而后结合长三角一带的案例研究和设计实践,进一步阐述最能体现工业建筑特点、绿色低碳目标与建筑设计手法三者相关性的十项设计策略和技术.

    城市更新绿色建筑工业建筑再利用绿色低碳化改造建筑空间形态类型气候适应性夏热冬冷地区

    商业街区外部空间步行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广州北京路为例

    李敏稚尹亚森林子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需求日益增长.商业街区作为承载商业行为和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外部空间步行适宜性水平直接影响着街区发展潜力与行人活动体验.目前,国内外步行适宜性相关研究较少以商业街区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且缺乏对具体空间环境的差异性量化表征.结合文献综述与广州地域特色,提出一种中微观尺度下外部空间步行适宜性评价方法,选取5个准则层指标和20个因子层指标构建评价体系,以广州北京路商业街区为实证案例,根据评价指标空间分布和作用范围进行综合量化分析,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优化设计策略.以期推动商业街区外部空间实现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步行适宜性商业街区外部空间量化评价北京路

    城市曲艺空间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吴限苑思楠孙德龙王世同...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津市曲艺文化发展百年,积累浓厚社会氛围与丰富历史数据.目前曲艺研究多聚焦宏观描述,对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的量化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曲艺发展史料与POI数据,通过曲艺演出空间今昔分布格局对比及影响因素分析,探究高适宜性评分区域的性格,最终揭示分布规律.研究发现:①天津市曲艺演出空间的发源、衰败、转移等过程,与老城厢、劝业场等区域的特定城市建设史息息相关.②在历史演变与当代格局中,曲艺演出空间分布均表现出与商业区域的强关联性.③不同的文化区域及业态类型孕育了不同特征的曲艺空间及表演类型.研究揭示了曲艺演出空间与历史、社会、物质环境之间的复杂关联,也为文化空间的规划响应和文化产业布局提供了参考.

    演出空间曲艺文化空间布局选址影响因素空间适宜性评价

    "东庄"香景营造

    陈超怡华田子吴会金荷仙...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寻中国古典园林中香景植物的营建智慧,以明中期吴融至吴奕时苏州"东庄"为研究对象,以吴宽及其友人的诗文、历代园主墓志铭、《东庄图》及题画诗等图文为材料,分析东庄四季香景营造手法和特点,总结东庄演变史及主要香景植物种类,发现园中各类香景植物与人文意象的结合体现了历任园主在营建中的各有侧重,园主通过追求四时之景,呈现出与城内私家宅园迥异的农园特色,并从时间维度解读了东庄的香景体验,旨在为进一步探讨古典园林中的香景营造智慧提供借鉴.

    东庄香景植物古典园林园林绘画吴宽

    识景、观景与造景:《潇湘八景图》郊野游观空间的构景理法

    周莲唐孝祥
    6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潇湘八景"图像在泛东亚地区的国际传播中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产生与摹写彰显了潇湘郊野观景认知的审美传统.王洪《潇湘八景图》是宋代文人诗意栖居观念的物质载体,提供了识别潇湘郊野游观空间的形象写照,以图中人物作为基点讨论"游观"活动,通过"人景互动"线索识别画作表现的江亭四望、立桥观景、卧船游观和隔岸眺览四类宋代文人郊野游观空间.总结宋代郊野游观空间的构景理法在于彰显点睛建筑空间的视觉逻辑、投射郊野风景意象的文化联想、建构风景动态演变的时空结构三个方面,体现了多层次郊野景观审美的嵌套关系.探索历史语境下传统郊野游观空间的发展逻辑,推动中国传统城乡风景营造经验的交流互鉴,有助于绘就美丽中国理念下整体景观建设的新图景.

    潇湘八景宋代郊野游观空间构景理法

    苏州古典园林负体验因子及机制研究——基于游客感知数据

    袁佳惠程世卓裴立东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州古典园林由私家园林向遗产旅游地转变,受世界遗产组织高度重视与保护,但仍存在一定的负面体验.以游客感知为视角,选取4个园林,结合网络语义与问卷调查法采集负体验评价,利用主题模型挖掘24个负体验因子及特征;基于此,对负体验因子进行量化分析,获取6个控制点及其在宏观及微观层面的作用效应,探明负体验因子运作机制,构建园林负体验评价体系.研究表明:1)在宏观的整体游客群体中,各控制点作用效应依次为:服务管理感知>文化呈现感知>景观要素感知>建筑风貌感知>附属设施感知>历史意境感知;2)在微观的不同游客群体中,各控制点总体效应因游客群体的差异性而呈现间歇性波动、持续性递增、抛物线性起伏的运作规律,其中19-25岁、研究生及以上、多次游玩的游客为负体验显著群体.故深入剖析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合理把控整体统一性与个体差异性,从服务体系调配、历史文化传播、历史遗存保护、体验意境营造4个层面适时调整保护措施的动态策略,实现园林遗产旅游地的续存与发展.

    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苏州古典园林负体验因子运作机制控制点

    历代城市水体与风景建筑空间分布关联研究——以桂林中心山水城环境控制区为例

    龙良初冯丹马淇雨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桂林历代的城市水体和风景建筑及其关联性具备典型特点和丰富信息.基于现存城市基础资料,运用历史信息转译法、水体破碎度和密度分析法探究城市水体和风景建筑空间分布特征,并以空间自相关分阶段研究两者空间分布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两者的空间分布分别呈现出"一轴多环"和"多核集聚"的分布特征;风景建筑的分布受到城市水体的影响,在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和现代四个阶段表现为"上升-下降-波动上升-上升"的波浪式发展特征;桂林风景建筑空间分布对城市水体历代演变的响应特征,展现出古人的山水人居环境营建智慧,以期为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提供参考.

    城市水体风景建筑空间关联历史地理

    新时期超大城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编制探索——以广州市为例

    许靖涛蔡巧贤尹晨冬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与建造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新时期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手段.系统梳理国内绿色建筑规划编制历程与存在问题,明确新时期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编制重点,并以广州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项目为例,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超大城市绿色建筑指标分解落实、空间支撑管控与规划传导衔接经验.提出:一、战略引领,构建衔接双碳的绿色建筑发展指标体系;二、精细管控,细化绿色建筑分区管控指引;三、协同传导,完善面向实施的规划传导衔接路径.

    新时期绿色建筑专项规划超大城市广州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