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文物
南方文物

樊昌生

季刊

1004-6275

nanfangww@126.com

0791-6594676

330008

江西省南昌新洲路2号

南方文物/Journal Relics from Sout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南方,而向东南亚,主要刊登我国南方地区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文物博物事业研究论文,交流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文博工作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洪水之后:丢卡利翁起源神话与西方大洪水传统

    颜荻
    13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古希腊神话中,丢卡利翁的故事是最常被谈及的人类起源神话之一,该神话讲述了由天神宙斯发动洪水毁灭人类,只留有一男一女在人世间存活并最终重新繁衍后代的史前史.故事因其所述的大洪水以及洪水中孤独漂泊的小船而通常被看作是古希腊版的"诺亚方舟",因而,它也经常被纳入整个西方的"大洪水"叙事传统.本文将讨论丢卡利翁神话与西方大洪水叙事传统的关系,并从古希腊起源神话框架本身重新对丢卡利翁的起源故事作出理解.

    洪水起源丢卡利翁古希腊神话

    阿尔泰语系诸族的起源神话及其思想史研究意义

    钟融冰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尔泰语系诸族的起源神话中,保留了非常丰富的思想史资料.满-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各族群的洪水-人类再生神话在生成和变异上的差别,体现出受不同程度外来文明影响的特点.从神话和民间故事出发,发掘阿尔泰语系诸族包括天人关系与国家观念在内的基本思想观念研究新材料,对我国阿尔泰学思想史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有重要意义.

    神话洪水再生思想史

    "草生人"神话与日本国家的诞生

    罗宇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生人',指人从草中诞生,这是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独特的人类起源神话.最初的人类、诸神、国土都"由草而生",这是日本原始神话;在神的意志下"二次诞生"的新人类成为了日本国民,为天照大御神统治苇原中国、天皇统治日本建构了合理性,这是"原始神话变异体".中国典籍中的"苍生"进入日本官方史书,意味着中国文化在日本最初的国家意识形态建构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本国家建立的初期,通过"记纪神话"统一国家思想,与建立律令制国家的努力同等重要,而奈良朝廷为了建立独立国家所全面效法的正是中国.

    青人草人类起源记纪神话中国影响

    "禹兴西羌"说考辨

    杜美娟刘宗迪
    169-17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禹为夏祖,禹诞生地的确认关乎夏人发源地和夏文化发祥地的考订.目前,学界关于禹诞生地的观点,以"禹出四川"说呼声最高.古书记载的夏人故地皆在中原,夏墟考古则以豫西、晋南为关注焦点,均与四川相距甚远,故"禹出四川"说的真实性需要重新审视."禹出四川"说依据是"禹兴西羌"和"禹生石纽".详考"禹兴西羌"和"禹生石纽"两个传说生成和流变,可以证明"禹出四川"实为层累造成的传说,而非历史的事实.

    禹兴西羌禹生石纽夏墟

    缅甸史前考古研究概述

    韦璇梁婷婷苏吀端
    180-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缅甸是大陆东南亚六国中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作为连接东亚与南亚的廊道,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于了解早期人类迁徙、史前陶器和金属冶炼技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缅甸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史前研究历程与成果,归纳出缅甸史前考古发展的五大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萌芽、30-50年代的起步、50-70年代的停滞、70-90年代的恢复以及90年代末以来的继续发展.同时简单讨论了缅甸史前研究的特点和热点,以及目前中国学者对缅甸史前史的研究现状,厘清了过去缅甸史前研究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归纳了现阶段的问题,预测了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与方向,以期能为中国学者深入缅甸乃至东南亚史前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缅甸东南亚史前考古考古学史

    泰国史前考古学史

    梁婷婷韦璇
    198-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梳理泰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历程,使用文献分析法,全面搜集与泰国史前考古有关的文献资料.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19世纪中期以来泰国史前考古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地叙述和评论.根据泰国考古学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特征,将泰国史前考古学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期至二战时期的诞生与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是从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的挫折与向前阶段;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学术课题导向下的多维合作阶段;第四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繁荣发展阶段.最后梳理了中国对泰国史前考古学的研究.

    泰国史前农业起源青铜起源环壕遗址

    越南手斧遗址群研究概况

    李大伟
    212-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南手斧研究始于1960年,目前共有三个区域发现有手斧遗址群,分别是北部度山遗址群、中部安溪遗址群和东南部春禄遗址群.越南手斧遗址群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对构建大陆东南亚区域文化史有重要作用,而且对考察东亚与东南亚乃至东西方旧石器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本文拟对越南手斧研究的历史进行梳理,同时对越南三个区域手斧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总结,以期推动与越南手斧的相关研究.

    中更新世阿舍利东亚越南安溪手斧

    华南沿海、台湾和岛屿东南亚的早期航海与文化: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年

    洪晓纯娄文台韦璇李英华...
    224-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早期航海和文化扩张的视角,深入探讨古南岛语族及其潜在祖源的扩散史.主要焦点涵盖新石器时代的华南沿海、台湾、东南亚岛屿、密克罗尼西亚西部,以及铁器时代的环南海地区.研究时间跨足8000年到2500年前,透过考古材料和有限的历史文献重现数千年前古代先民踏上蔚蓝海域,勇敢航行、征服海洋的历史轨迹.

    南岛语族新石器时代航海考古古船

    浙江宁波大榭遗址史前盐卤制作工艺的实验考古研究

    雷少毛欣琳崔剑锋王张华...
    235-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榭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大榭岛,其中年代与钱山漾文化相当的二期遗存是目前国内所知最早的史前海盐业遗存,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分析结果揭示当时先民主要采用"刮泥淋卤"工艺来制作海盐.经对大榭岛近现代制卤工艺进行口碑调查,结合出土遗迹、遗物和相关文献记载,分为刮取盐泥、建造泥溜、晾晒盐泥、淋滤卤水和收集卤水等五个步骤,分别对史前制卤工艺开展了实验考古研究,并从淋卤和储卤设施、盐泥、钙质结核以及制卤工具等方面,提出了考古发掘过程中对制卤遗存的辨识标准和方法.虽然本次制卤实验环节还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但是对于产品无法存留的制盐遗址来讲,实验考古无疑是辨识制盐遗存和复原古代制盐工艺的重要手段.

    大榭遗址史前盐业制卤工艺实验考古

    淅江宁波大榭遗址四千年前的制盐手工业:史前海岸带社群对海平面上升的适应策略

    雷少郑童童王张华栗文静...
    254-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岸带社会由于其地理位置,在面对海平面上升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然而,本文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报道了位于宁波大榭岛的新石器社群,在面对海平面上升时出现的适应性策略:海盐手工业生产.通过对遗址探方地层和周边自然钻孔地层进行有孔虫与碱土金属元素分析、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我们还原了大榭遗址的环境演变过程与史前社群生业模式的互动发展.在约公元前2900年,大榭遗址已转变为淡水环境的滨海平原,先民来此定居,形成以渔猎采集和制作石器为主要生计的岛屿村庄.约公元前2400年,随着相对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古人营建土台,利用大榭遗址位于山麓半封闭的潮滩环境开始了海盐手工业生产.在土台的周边,堆积着大量制盐废弃物与废弃的盐泥,有孔虫组合显示这些盐泥来源于遗址周边潮滩表层,是先民有意刮取以用于制作浓缩卤水的.同时,盐泥中的有孔虫壳体内充填不定型碳酸钙,它们在海水快速蒸发时析出,说明这些盐泥在用于浓缩卤水前经历了太阳曝晒.晒盐泥这个过程使钙质析出,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食盐.良渚文化末期,大榭遗址从多种混合生业模式向专门化海盐制作的经济转型,与邻近大陆大量良渚文化遗址因海岸带水涝灾害而废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大榭遗址的史前海盐手工业展示了海岸带社会可以通过主动利用地理优势与海洋资源,以在面对海平面上升的冲击时保持其社会韧性.

    海洋微体古生物碱土金属元素盐泥潮滩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社会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