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杨斌

双月刊

2095-3046

xbbjb@mail.jxust.cn

0797-8312222

341000

江西赣州江西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西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为主包括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本校教师、科研实验人员在工程技术和基础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涵盖矿业、测量、环境工程、冶金、材料、机械、信息、自动化、经济管理、文法等领域,同时还设有《硕士论文摘要》专栏。学报力求创新性、学术性、科学性、指导性。可供高校师生、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阅和各级各类图书馆、科技信息单位收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脉络、实践要义与价值意蕴

    吴智敏陈云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所提出的一个创新性论断。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固有的生成脉络,即基于对生产力之于人类社会发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重要论述的血脉赓续和对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辩证研判。新质生产力蕴含着鲜明的实践要义,聚焦在以下四个要点:吹响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点燃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战略支撑;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业态,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凸显着对高素质人才重视和培养的人学意义、表征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切的生态意义,呈现着对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的社会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意蕴、战略要点与实践路向

    赵杰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发展的崭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不仅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也蕴含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跃升的总体思考。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正确看待文化和文明的区别、妥善处理传统和现代的承续、精准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域界、深入思考民族与世界的交互。具体而言,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指导下激发中华文明的文化活性,在新时代的现代化演进中创新中华文明的形式与内涵,进而强有力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建设出兼具民族特色和现代文明特点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形态、话语变迁与价值旨趣

    李亚伦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断孕育于中国共产党推进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奋斗史。从实践、话语与价值三重维度审视这一论断的历史变迁,有助于为理解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中心任务提供历史借鉴。从实践探索维度看,现代化在中国的酝酿奠基、高速发展、拓展深化同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阶段性复兴目标紧密联结,塑造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形态。话语变迁是对实践演进的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献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断萌发于革命时期,延展于建设时期,拓新于改革时期,直至新时代成熟定型,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中心任务。从价值旨趣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旨在通过中华文明的拓新和复兴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的现代化话语

    中央苏区合作社法制建设历史经验研究

    籍明明韩昕玥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法"在治国安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中央苏区时期,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和革命纲领的指导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开展了"以巩固革命斗争为中心,以发展合作社经济为目标"的立法实践,以打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抵制商人的剥削、保障革命斗争取得胜利,体现出法制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关键性。在革命战争背景下,中央苏区颁布一系列合作社组织条例、纲要及财税优惠政策,在维护社员私人利益的同时加强对合作社的监管,以法律规范引导具体实践,极大地改善了中央苏区经济落后境况,也改变了中央苏区法制建设基础薄弱的状况,对于完善和发展我国合作社经济法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央苏区合作社合作社法制合作经济组织

    陕甘宁边区民事诉讼权利保障机制研究

    郭泳杉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甘宁边区民事诉讼权利保障机制的立法建制内容丰富,司法实务较为成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的重要成就,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陕甘宁边区民事诉讼权利保障机制由调解、审判和执行等方面的规范构成,其免收起诉费、允许口头起诉和就地审判等规范别具特色。这些规范适应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群众普遍贫困、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交通不便的社会实际情况,与其坚持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的司法政策相结合,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切实地维护了陕甘宁边区社会和谐稳定。陕甘宁边区民事诉讼权利保障机制对于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中国式民事司法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陕甘宁边区民事诉讼诉讼权利保障

    环保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立法完善——以"两高"环境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第十条为切入点

    徐本鑫杨昱昊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在立法上正式确立环保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然而,将该罪纳入"扰乱市场秩序罪"的立法模式使其法益保护重点含混;叙明罪状的表述过于烦琐,实务中"监测"与"检测"概念混用;"情节严重"要件过于抽象,行刑边界模糊不清。2023年"两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环保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主体要件,并将"违法所得三十万元以上"和"已受行政处罚"作为罪行"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细化了环保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相关规则,为后续正式修法提供了思路:将环境法益作为该罪重点保护的法益,明确环保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犯罪构成;严格区分"监测"与"检测"概念,以空白罪状的表述形式限缩犯罪主体范围;细化"情节严重"要件,明确行政处罚前置以厘清行刑边界。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环保机构环境法益环境检测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修复适用先予执行的实践检视与制度重构

    崔志远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损环境提前修复的必要性是生态修复适用先予执行的原因。目前我国生态修复适用先予执行尚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先予执行的适用条件与生态修复的复杂性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先予执行的程序规定有待在生态修复的情境下予以革新。为此,应以生态修复的特征与目的为底层逻辑,革新先予执行的适用条件,并在启动方式上强调司法能动性,探索立案时申请审查的程序,明确担保与否的规则,为生态修复适用先予执行构建起有效的实现路径。

    生态修复先予执行禁止令环境公益

    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实践展开与规范构造

    安嘉兴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以"损害结果填补修复"为主要手段的救济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现实需求面前力不从心,而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法条内容的阙如导致环境重大风险的预防标准和举证规则等司法实践脱节。本文遵循"原则—个案—专门化司法"的发展方向,基于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救济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对比,将德国风险三分理论和美国中间性禁止令等审查标准展开比较分析与经验镜鉴,建议法律在完善和适用中应充分发挥重大风险的预防特质,明晰重大风险的内涵外延、矫正认定权属主体、科学审慎分配证明标准和内容,设置多元的预防性责任承担方式。

    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重大风险证明规则责任承担方式

    我国省域农业耕地净碳汇水平评价及障碍度分析

    钱力程雅娴王维嘉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06年、2011年、2016年、2021年4个时间节点的农业面板数据,从农业资源、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农业耕地净碳汇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综合探究农业耕地净碳汇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局部莫兰指数绘制4个时间节点的LISA聚类地图,进一步探究其空间异质性,最后分析影响农业耕地净碳汇水平发展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各省域农业耕地净碳汇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增速趋于平缓;第二,各地区农业耕地净碳汇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整体规律呈现为由东到西递减;第三,在农业资源、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三个维度中,阻碍我国农业耕地净汇碳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为农业资源。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应加大科技投入,因地制宜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加强农村地区与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并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等建议。

    农业耕地净碳汇时空格局莫兰指数障碍因子

    地方政府环境关注度如何驱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基于文本分析法的经验证据

    徐敏
    7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下,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拓宽经济增长新空间的内在要求。基于此背景,本文以2010-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手工整理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利用文本分析法量化的核心指标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环境关注度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地方政府环境关注度的提升可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经多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②渠道分析表明,地方政府环境关注度对企业低碳转型的促进效应可以通过扩大公众关注度、增加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及提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三种机制实现;③异质性检验得出,地方政府环境关注度对内部治理效果好的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及非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作用尤为明显;④经济后果分析可知,地方政府环境关注度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存在同行业溢出效应,且地方政府环境关注度可通过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助推数字化转型。研究有助于从政府环境保护意识的视角加深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认识,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以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环境关注度低碳转型公众关注绿色信贷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