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华大学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华大学

丁德馨

季刊

1673-0062

zngb@chinajournal.net.cn

0734-8160520

421001

湖南衡阳市常胜西路28号南华大学内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ouht China(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南华大学主办的自然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前身为《衡阳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87年7月,国内统一刊号为:CN43-1180;1994年更名为《中南工学院学报》,刊号为:ISSN1006-737X,CN43-1248/T;2000年由原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成南华大学,2001年原《中南工学院学报》更名为《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刊号为:ISSN1006-737X,CN43-1248/T;2004年6月更名为《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本为十六开,季刊,每期96页,印、发行数1000册,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为CN43-1442/N,国际刊号为ISSN1673-0062。国内邮发代号:42-102,国外发行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代理,国外发行代号:Q-4210。自创刊以来,相继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优秀奖,湖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湖南省高校学报编辑质量优秀二等奖”、“湖南省科技期刊装帧、印刷优秀奖”、“湖南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湖南省双十佳科技期刊”等多个奖项。本刊登载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基金资助项目论文的比例逐年提高,影响因子逐年上升,被《INNS系统》(INIS Atom Index)、《能源文摘》(Energy Resources Abstract)收录、《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以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数据库全文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改性石墨毡电极的构建及其对UO22+的吸附机理

    胡梦石李乾刘婷婷孙静...
    1-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燃料循环所产生的含铀废水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本研究制备了一种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氧化铜/纳米银改性石墨毡(carboxylat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copper oxide/nano silver,MCA)电极材料,开展电容去离子(capacitive deionization,CDI)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复合材料改性电极对UO22+的电吸附性能及不同作用条件(电压、pH、UO22+质量浓度等)对改性电极MCA-2 电吸附UO22+的影响,以探讨其对UO22+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改性电极中,MCA-2对UO22+的去除率最高,为 93.39%;MCA-2 是具有双电层(electrical double layer,EDL)和赝电容特性的高混合电容电极,在较宽的电压、pH和质量浓度范围内,均对UO22+有较高的去除率;结果表明,MCA-2 通过电吸附可以有效去除水溶液中的铀.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氧化铜纳米银电吸附

    改性介孔托贝莫来石吸附水中U(VI)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鲜寒黄家齐刘金香王国华...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废弃粉煤灰和电石渣为原料,利用水热法制备了托贝莫来石(tobermorite,TOB),经热活化和酸化制得改性托贝莫来石(modify tobermorite,STOB).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TOB的钙氧八面体晶体结构受到破坏,形成了更多的微孔和介孔,因此STOB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显著增加.在pH为 5、温度为 303 K、反应时间为 60 min时,STOB对U(VI)的吸附率为 91.72%,比TOB的吸附率提高了 22.27%.干扰离子对STOB吸附U(VI)的影响最显著,这是由于STOB缺少与铀相关的特异性官能团,导致其他重金属离子与U(VI)争夺材料的吸附点位.此外,pH也对实验结果有一些影响,酸性越高,STOB吸附性能越差.STOB对U(VI)的吸附等温线与Dubinin-Radushkevich和Langmuir等温模型相吻合,且STOB对U(VI)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表明吸附主要发生在表面,并且是以单层为主的化学反应.热力学参数揭示,U(VI)的吸附是一个吸热的自发过程,其吸附量和去除率随着吸附温度的增加而提高.在经过5 次循环使用后,U(VI)的去除效率仍能保持在64.65%以上.

    托贝莫来石U(VI)改性

    基于真空碳热还原法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与脱水污泥共脱毒处理

    谭雨姣张晓文张月华罗明亮...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和污水厂脱水污泥的产量显著上升.真空碳热还原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再处理技术,对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和污泥的再处理显示出卓越的效果.本研究选取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与污泥作为原料,采用真空碳热还原法对其中的重金属和钾盐进行脱除和回收处理.研究了烧结温度、污泥掺加量、烧结时间和系统压力对重金属及钾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系统压力为200 Pa、烧结温度为900℃、污泥掺加量的质量分数为35%、烧结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铅、锌、铜、铁和钾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93.96%、92.48%、64.02%、23.34%和76.56%.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脱水污泥真空碳热还原重金属钾盐回收利用

    堆浸过程中饱和液面的高度对铀浸出的影响

    李逢源王朔杨路桥李俊哲...
    25-2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表堆浸提铀中溶浸液的饱和程度与铀浸出周期和浸出率密切相关,为了研究堆体中饱和液面高度对铀浸出率的影响,配置 2 组不同分维值的铀矿样开展饱和液面高度对浸出效果影响的室内实验研究,通过调控喷淋速度和浸出液流速产生 5个不同饱和液面高度,测定不同时间段铀质量浓度并计算浸出率.结果表明:1)铀质量浓度在浸出前期较低,当反应继续进行时出现明显增大的趋势,到达峰值后增长趋势不再明显,随后逐渐稳定并开始降低;2)粒径分维值较大的矿样中含有更多的小颗粒矿石,其比表面积随之增大,反应更充分,浸出率更大;3)浸出率随着浸润线高度的上升而上升并随时间呈现非线性变化,在浸润线高度为100 mm时浸出效果最好,但在实际生产中,须根据矿堆尺寸合理调控溶浸液的饱和液面高度.

    堆浸浸出铀矿粒径浸润线高度浸出率

    核事故场内多智能体博弈疏散动力学分析

    戴剑勇高文卉张澳李佩东...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事故危险性大容易引发群众恐慌,且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应急疏散对降低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疏散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博弈是群体动态演化的重要机制.本研究旨在模拟核事故场内人员疏散中冲突行人之间的复杂互动行为,将空间博弈理论与元胞自动机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基于智能体博弈的人员疏散动力学.疏散模型中考虑了具有两类行为的疏散人员,即选择行为和模仿行为.疏散人员分别考虑了三种博弈策略即耐心策略 Patient(P)、正常策略Normal(N)、不耐烦策略Inpatient(I),P策略倾向于合作,I策略更倾向于竞争,而N介于两者之间.通过数值研究表明: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人员更倾向于竞争;摩擦成本和个体行为也会对疏散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智能体博弈疏散动力学摩擦成本

    下穿既有建筑地铁明挖基坑变形特征及围护结构最大挠度的灰色关联分析

    覃鹏辉戴兵李丹立王敏...
    41-4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合理的支护方案可以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保证既有结构的安全.本文以广州地铁十三号线下穿商业建筑的明挖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支护结构的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引入灰色关联分析(grey relation analysis,GRA)对影响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监测值都远小于规定的预警值.此外,坑外的加固钢管桩可有效限制地层变形.影响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的主要因素为:开挖层厚度>钢筋混凝土支撑等级>灌注桩混凝土等级>钢支撑截面尺寸.

    下穿建筑最大挠度灰色关联度

    水压作用下单裂隙类岩试件破坏模式与规律研究

    李天义赵子仪吴磊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地下工程中,裂隙水严重影响岩体的力学特性,从而影响富水地区地下工程的稳定性.本文研制了一种水压供给装置,开展了 7 种裂隙倾角类岩试件在裂隙水压下的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在裂隙水压下,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大,初始裂纹长度线性减小,且起裂点由裂隙中部移至尖端,起裂应力呈先减后增趋势,并在 30°出现应力最小值,张拉破坏效应增强;随着裂隙水压增加,初始裂纹长度和峰值强度呈增加趋势,起裂时间、起裂应力和起裂角度减小,张拉破坏区增大.

    裂隙水压节理岩体破裂模式裂隙倾角

    基于RA-AF的热损伤玄武岩岩爆倾向性及破裂特征研究

    陈文昭常睿刘夕奇綦春明...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高温影响下玄武岩的岩爆机制,开展了高温作用下玄武岩单轴压缩试验及声发射监测,研究了不同温度作用后玄武岩的力学特性、声发射特性、岩爆倾向性及破裂特征.探究发现:温度的上升对玄武岩的力学性质、声发射特性及岩爆倾向性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增高,玄武岩的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岩爆倾向性先是升高然后下降,温度达到200℃时达到转折点;在单轴压缩试验中,玄武岩主要表现出拉张型裂纹,而当施加的应力超出峰值应力的80%后,剪切型裂纹增多;超过600℃后,剪切裂纹比例开始增加,而超过800℃时,剪切裂纹比例突然下降,因此600℃与800℃是玄武岩损伤性质转变的关键温度点;与此同时,RA 值和AF 值两个指标有效识别了玄武岩损坏过程中不同裂纹类型的分布情况.

    高温玄武岩力学特性声发射岩爆倾向性破裂特征

    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对微生物固化砂土力学特性影响研究

    彭成李超欧阳以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微生物加固标准砂试样的力学性质指标及碳酸钙含量评价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n-butyl)thiphosphorothioate triamine,NBPT)对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加固砂土效果影响,分析固化试样微观结构特征揭示NBPT对MICP 加固砂土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微生物加固标准砂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均呈现为应力软化型,引入NBPT的试样微生物诱导产生的碳酸钙晶体更多、分布更均匀胶结土颗粒和充填孔隙,宏观上表现为砂样更密实、更难被压缩,力学性能更好.NBPT会影响MICP 诱导生成的碳酸钙晶体大小和形态,使得反应初期生成少量且尺寸较小的碳酸钙,避免了大量生成的碳酸钙堵塞渗流路径,后续胶结液得以顺畅灌入,胶结液得到充分利用,在反应后期能够生成更多的碳酸钙且均匀地填充砂样内部孔隙,使得土体更加密实,有效地提高了MICP 技术加固土体的效果.

    微生物技术脲酶抑制剂三轴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

    自适应能量分布改进的FDM在爆破振动信号降噪中的应用

    钟雯孙冰宋良灵曾晟...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利用傅里叶分解法(fourier decomposition method,FDM)对爆破振动信号进行分析处理时在非优势区间内过度分解导致的效率降低,根据该类信号能量分布主要集中在低频这一特点,提出了自适应能量特性的FDM爆破振动信号分解方法,并将其与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WT)、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以及FDM分解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FDM分解法能够根据信号的能量分布找到最佳优势频率区间,大量减少了由于过度分解造成的无意义分量,有效提高了信号的分解效率;与WT、EMD以及FDM分解法相比,该方法的信噪比更高,均方根差更低,能够在保留爆破振动信号时频特征的同时,有效减小信号重构误差.

    工程爆破爆破振动信号自适应能量FDM时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