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党校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党校学报
宁夏党校学报

杨国林

双月刊

1008-2921

nxdxxb@163.net

0951-6660228 6660225

750021

宁夏省银川市西夏区怀远西路155号

宁夏党校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ingxia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设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社会主义研究,消费经济,区域经济,探索与争鸣,哲学与文化等栏目。读者为各级党的干部、宣传理论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各级党校、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县域城乡融合背景下的要素双向流动:地方经验及创新路径——来自全国五类县城的调查与思考

    袁方成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实现县域城乡融合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要求.基于全国五类县域典型个案的实践经验,当前推动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创新路径可以总结为:通过空间一体化治理推进城乡要素均衡流动,通过产业融合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持续流动,通过服务均等化供给保障城乡要素有序流动以及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在县域城乡加速融合的宏观背景下,立足于要素流动市场化配置、要素管理制度化引领、要素配置区域化均衡、要素收益均等化共享的总体目标,需从创新县域空间治理体系、健全县域城乡市场体系、完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体系转型、全面深化要素制度改革五方面着手推进,推动形成更为高效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新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要素流动新型城镇化县域

    "第二个结合"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探析

    韩雨辰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结合的前提,需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关系;结合的文化内涵,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结合的内在特性,需要处理好统一与多样的关系;结合的视野格局,需要处理好自主与互鉴的关系;结合的发展逻辑,需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五对逻辑关系,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内在机理剖析

    陈咏欣李宏伟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这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大政治论断.认为"第二个结合"是思想解放,是从本体论角度说明两者具有同质性,既表现为直观的相互作用,又表现为内在的本质耦合;认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是从过程论角度凸显"第二个结合"的功能作用和历史地位,集中体现为"第二个结合"开辟新时代党和国家理论的创新空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一方面,"第二个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更为浓郁的中国特色,能更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借助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能够极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二个结合"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天下为公"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

    赵开开苏童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社会政治思想,虽然备受古圣先贤的推崇,但是在帝制体系下却难觅"大同"之道.历史充分证明,"天下为公"的社会政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自然观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只有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后,"天下为公"才得以真正地在中国社会实现.中国共产党将"天下为公"的社会政治思想,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大党大国的国际责任融合在一起,政治革命意义上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建设意义上的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全球治理意义上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集中体现了其发展维度和历史轨迹,使"天下为公"思想赓续不绝,始终指引着人们寻求更好的治理方式、追求大同的政治理想.

    "天下为公""第二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大历史贡献

    刘洪刚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世界无产阶级和俄国人民的革命导师,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作出了三大历史贡献:一是批判修正主义,坚持与捍卫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观点;二是与时俱进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过渡时期理论,缔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向实践的历史性飞跃;三是根据俄国实际开创性地探索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提出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与基本设想,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列宁留下的丰富的思想遗产深刻影响着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列宁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建设

    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对于群己关系的洞见及其融通

    简智荣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社会的个体化趋势给社会团结带来重大挑战,如何实现群己关系和谐统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处理好的课题.儒家对群己关系的洞见基于原发性社会关系,扎根民众日常生活,日用而不觉;马克思主义对于群己关系的洞见立足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揭示了群己关系的发展规律和个体的解放路径.二者对群己关系的洞见在追求个体健全、捍卫群体价值、实现群己统一方面存在相近的理论旨趣,能够在功用发挥、存在形式、理论层次上互补融通,为实现现代社会的有机团结提供理论指引.

    群己关系马克思主义儒家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共产党宣言》的文本阐释

    王慧荣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视域,对以资本为本质范畴的现代性展开了系统辩证的考察与分析.在高度肯定现代性正面效应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以私有资本为根基的现代性的分裂与矛盾,指明了未来社会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主体力量与实践路径.重新审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现代性诊断、批判和超越的重要思想,有助于辩证对待现代性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维范式与理论启示.

    《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探析——基于方法论的视角

    陈燕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党性教育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蕴含着科学且具体的方法论要求.提高党员学习的自觉性以夯实党性教育的理论根基;汲取中国"心学"的营养以实现党性教育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好党性教育的常规平台和手段以体现依规治党的法治思维;运用党性教育的宝贵经验以发挥管党治党的独特优势.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教育的方法论意蕴是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实践要求,对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党性教育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体系的发展逻辑及巩固途径

    苟立伟李新生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产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信仰,其产生有深刻的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共产主义信仰由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价值、共产主义运动构成.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体系是在消解近代中国面临的社会建制危机和人的存在意义系统危机中,是在其内化外化过程的统一互动中,是在化解"信仰危机"的过程中,是在从理想到现实、从抽象到具体的运动谱系中得到确立和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体系需要从理论创新、共产党人价值观践行、引导机制建立三个途径进一步巩固发展.

    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体系共产主义新时代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之路——三十年的批判与展望

    刘斌侯志江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弗朗西斯·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以来,学术界的批判之声不绝如缕,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文献.梳理这些文献,发现对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批判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展开.理论层面的批判多集中于"历史终结论"的立论前提、论证过程、最终结论,进而指出其内在困境;实践层面的批判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实、资本主义现状、福山本人思想变化等方面证伪其理论.回顾"历史终结论"的批判图景,有助于洞悉福山作出该结论的实质,透视其理论观点的真实面目,领悟占领舆论制高点和国际话语权的时代价值,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更多战略定力,为人类实现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历史终结论"自由民主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