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自顾颉刚先生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以来,一场围绕古史真伪的百年学术之争在疑古学派与释古学派间展开,从某种意义上书写了整个中国近代学术史,但在这场学术之争中,作为历史研究前提,文本的文学考察严重缺位.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可帮助我们辨识古史传说中深层的故事形态结构并为我们走出疑古与释古之争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顾颉刚先生和后来很多研究古史传说学者的重要起点——鲧禹传说的故事形态考察可知,鲧禹与尧舜传说都有着悠长的生长过程,鲧禹传说有着不同的生长源头,它们通过两个回合的形态结合,奠定了层累叙事的基础结构,尧舜传说进而融入这一深层结构中,形成了古史并层累附着于其上,成为尧舜及后来禅让叙事的基础性底层结构.当禅让制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出现时,整个传说经历了一场文人化的历史改造,在尚贤理想政治的不断建构与调适中,越来越多的诸贤汇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帝廷,并在与现实政治实践的碰撞中增益调整.很多古史传说在以民间神话或故事形态进入书写文本之前,就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间流传过程,进而形成层累的现象,并且在进入书写文本之后也会经历一些重构和改造,但其本身绝非战国某家凭空臆造的作伪.换言之,古史形成不是一个人为"层累伪造或编造"的过程,而是一个"层累成长"或"层累生长"的过程.顾颉刚先生"层累地造成"说,不应是层累的"伪造",而是一种在传说语境中"层累地成长"或"层累地生成",我们将之称为"层累成长的中国古史说",以修正顾先生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