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张异宾

双月刊

1007-7278

025-83592704

210093

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22号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反映南京大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科研成果,刊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文科院校师生。有英文目次和摘要。继承《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制度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张兴祥曾冠豪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处在不断新质化的运动中,而新质生产力则代表了生产力"跃迁"的最新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这有赖于制度创新.回顾历史可以看到,1984年的一封"松绑"放权呼吁信掀起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热潮,40年来,从"松绑"放权到"放管服"改革,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已历经四个发展阶段,破解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世界性难题,形成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位一体,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耦合,市场活力与政府治理能力双向提升的新格局.新时代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化"放管服",以制度创新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松绑"放权"放管服"改革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

    艺术精神的唯物主义维度——阿多诺对于艺术危机出路的思考

    王晓升
    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美区别于自然美的是艺术的精神,无论是黑格尔还是康定斯基都从一种观念论的角度来理解艺术的精神,把艺术的精神视为现成存在的东西.阿多诺强调艺术的精神,但他反对把精神实体化,把精神变成一个相对独立于物质的东西,在他那里,艺术的精神是一种力量,是在精神与精神的他者相互作用中显示出来的一种力量.黑格尔看到了艺术作品精神化的趋势,并发现这个精神化会导致艺术的终结,但黑格尔是在观念论意义上理解精神并把精神和精神的他者对立起来.阿多诺在吸收黑格尔关于精神和感性要素辩证关系的思想的同时,又接受了康德关于理性(精神)对于超越东西追求的思想,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艺术的精神.按照这种思路,艺术不仅没有终结,艺术的精神化反而会把艺术推向一个全新的形态.如此来理解精神,那么精神和精神的他者之间、精神要素和感性要素之间既相互需要而又努力摧毁对方,艺术的精神就是在这种关系中被直观,但是艺术中的直观也需要借助于概念,在这里,直观和概念也是相互需要而又要摧毁对方.由于艺术中的直观性和概念性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艺术便不可能被哲学取代.阿多诺对艺术精神的这种唯物主义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艺术所面临的危机.

    艺术精神化艺术的终结阿多诺艺术危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三重向度

    温权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质生产方式、财产所有制形式,连同人的交往模式一并构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重要支点,这三个方面也构成马克思剖析世界历史和社会形态变迁以及人类境遇转换的线索:其一,以社会性的大生产必然取代自然性的小生产为由,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灭机理进行局部诊断之余,达至有关人类社会演进脉络的总体透视;其二,以社会所有制终将克服财产私有制为证,在对资本主义文明怎样突破地域限制并取得世界意义的内在动力进行实证分析之后,完成有关更高级文明何以可能的逻辑想象;其三,以"人"的社会性交往应当统摄"物"的社会性交换为凭,在对资本主义制度中人类生存境遇的固有矛盾和革新潜质进行过往回溯之际,实现有关自由人联合体行将出场的未来预期.世界历史的辩证演绎进路体现为:以"物"为尺度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私有制形式—交往模式",既是对前现代的社会形态、文明构型乃至人类境遇的否定,又被以"人"为尺度的"社会性生产—个人所有制—自由人联合体"所否定.这预示,资本主义只是世界历史的过渡环节,而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开端.

    世界历史唯物史观社会形态文明构型人类境遇

    《国家安全法》视域下危害国家安全罪新论

    董玉庭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15年《国家安全法》出台之前,危害国家安全罪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相同.然而,随着《国家安全法》将国家安全的范围扩大,这两个概念的语义就有了区分的必要,因为以前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只对应《刑法》分则第一章;而《国家安全法》将国家安全的任务扩大到第15条至第34条,当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升格为犯罪时,就不仅对应《刑法》分则第一章,而可能涉及超出第一章以外的具体罪名,这些罪名属于《国家安全法》规定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但不是《刑法》上的危害国家安全罪.如果从广义上确定国家安全法益,那么《刑法》分则第一章规定的危害国家安全罪应修改为危害国家主权、政权罪更为妥当.《刑法》修改后,危害国家安全罪将作为《国家安全法》上的概念对应《刑法》分则体系.在《刑法》中,侵犯社会法益的犯罪同时成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是《国家安全法》二次评价的结果.广义的国家安全法益是否受到侵犯是这种二次评价的依据.如果《刑事诉讼法》也跟进《国家安全法》,把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语义从狭义调整到广义,那么《国家安全法》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的二次评价程序问题将成为制度建设的核心.

    国家安全法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危害国家主权危害政权

    论犯罪附随失信惩戒措施的法治化进路

    李兰英何金洋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犯罪附随失信惩戒措施具有弥补刑罚有限性、增强刑罚惩戒效果、规训社会公众守法意识的功能.然而,随着轻罪时代的到来,犯罪类型与犯罪数量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失信惩戒措施不仅已异化为犯罪的附随后果之一,而且泛化与滥用的现象也越发严重.这导致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偏离法治化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对我国公民正当权益的保护也埋下了极大的法治隐患.为了推动犯罪附随失信惩戒措施的法治化,在价值维度上,应追求自由与秩序的平衡,重申并恪守禁止不当联结原则与比例原则;在具体路径上,应通过明晰适用条件、分类惩戒措施、关照犯罪情状、排除高发型轻罪适用以及完善救济程序等方式,建立类型化、立体化、关联化以及可救济的犯罪附随失信惩戒措施适用规则.

    失信惩戒措施比例原则社会信用体系犯罪附随后果禁止不当联结原则

    数据商业化利用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

    袁嘉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权属不明晰、保护客体不确定和保护规则不统一等问题,制约了数据要素的流通共享与开发利用.相较于数据赋权保护思路,从数据商业化利用的视角切入,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核心的行为规制思路能够有效平衡多元数据主体的利益,确立数据竞争规则,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欲实现理想的规制,在宏观上应当坚持数据高效流通利用优先的原则,注重保障消费者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在微观上应当以数据商业化利用的各个环节为切入点,通过类型化立法技术提炼出数据获取、数据使用和数据交易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定规则,并将其纳入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中.

    数据商业化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数据获取数据使用数据交易

    出土文献的四重维度与"二重证据法"之再审视

    郭伟涛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土文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在史料学意义上的价值和作用,应该通过记述时代、生成时代、抄写时代、埋藏时代四个维度进行审视和衡量.记述时代与生成时代相一致的文献,其可信性最高;记述时代与生成时代相距甚远的文献,不能用作记述时代的可信史料,而应视为反映了生成时代的思想史和学术史的资料.对于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应该在同一个层面平等审视."二重证据法"在学界的认识和实践中分化出两个版本.王国维版"二重证据法"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语境,并非在普遍意义上对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之间关系的专门阐述,不宜脱离具体的语境而过度推广应用到出土文献的研究上来.相对而言,陈寅恪版"二重证据法"对待出土文献的态度更为平实客观,在应用上更具可操作性和延展性.

    出土文献史料价值二重证据法王国维陈寅恪

    走出疑古与释古之争——故事形态学与"层累成长的中国古史说"建构

    黄东阳成祖明
    8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顾颉刚先生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以来,一场围绕古史真伪的百年学术之争在疑古学派与释古学派间展开,从某种意义上书写了整个中国近代学术史,但在这场学术之争中,作为历史研究前提,文本的文学考察严重缺位.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可帮助我们辨识古史传说中深层的故事形态结构并为我们走出疑古与释古之争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顾颉刚先生和后来很多研究古史传说学者的重要起点——鲧禹传说的故事形态考察可知,鲧禹与尧舜传说都有着悠长的生长过程,鲧禹传说有着不同的生长源头,它们通过两个回合的形态结合,奠定了层累叙事的基础结构,尧舜传说进而融入这一深层结构中,形成了古史并层累附着于其上,成为尧舜及后来禅让叙事的基础性底层结构.当禅让制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出现时,整个传说经历了一场文人化的历史改造,在尚贤理想政治的不断建构与调适中,越来越多的诸贤汇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帝廷,并在与现实政治实践的碰撞中增益调整.很多古史传说在以民间神话或故事形态进入书写文本之前,就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间流传过程,进而形成层累的现象,并且在进入书写文本之后也会经历一些重构和改造,但其本身绝非战国某家凭空臆造的作伪.换言之,古史形成不是一个人为"层累伪造或编造"的过程,而是一个"层累成长"或"层累生长"的过程.顾颉刚先生"层累地造成"说,不应是层累的"伪造",而是一种在传说语境中"层累地成长"或"层累地生成",我们将之称为"层累成长的中国古史说",以修正顾先生之论.

    故事形态学普罗普鲧禹神话禅让中国古史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主"与"选举"

    徐克谦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主"与"选举"本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固有名词,有其特定的政治历史内涵,与我们今天通常理解的源自西方的民主、选举概念名实并不完全吻合.中国古代所谓"民主"的基本意涵,是指处于统治者之位,并能为民做主的人;而所谓"选举"则是指通过推荐、考察、考试等方式挑选出有德有才的贤人来从政.但前人之所以用"民主""选举"这两个中国固有名词来翻译西方现代政治中的民主、选举概念,则表明这两者之间并非毫无关系.西方现代民主、选举的政治理论可以映照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不足;同样,从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民主""选举"理念出发,也可以反观西方当代民主、选举文化的弊端.或许中、西"民主""选举"概念的视域融合,可以为探讨当代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某种启迪.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民主为民做主选举

    传播政治经济学国际视野与在地经验的思考

    曹晋
    109-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