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王水汀

双月刊

1672-6049

025-83495963

210003

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CHSSCD北大核心CSSCI
查看更多>>《南京财经大学学报》作为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动态、展示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是与学校办学定位、学科结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特色相吻合的。《学报》栏目坚持以“围绕学科优势、涵盖专业特长、兼顾教研领域”为指导思想,通过优化整合现有栏目,达到重点突出、包容量大、稳中有活、便于选优的目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内循环下的国内价值链长度与经济波动

    文武刘露詹淼华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剔除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外循环成分以准确刻画纯国内投入产出关系,基于此测度内循环下的国内价值链(NVC)长度,然后利用中国省市-行业维度面板数据研究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促进内循环下的NVC长度延伸能显著降低中国经济波动水平,其作用机理在于增强产业韧性、激发国内需求及弥补制度环境的不足.第二,当开放度和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较高时,延长NVC长度对经济波动的平抑作用更为显著,在全面扩大开放的当前时期,中国应借助NVC长度提升与GVC地位攀升的战略协同来稳定经济运行.第三,相比而言,提升制造业以及东部区域各行业NVC长度对减缓经济波动发挥了更为关键的作用.因此,着力延长内循环下的国内价值链长度并合理定位政策举措,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

    内循环NVC长度经济波动产业韧性增加值

    "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

    刘娜杨斯悦高新伟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的必然要求.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视为一个连贯政策,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探究了于2015和2018年提出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政策实施效果.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政策显著提高了"SO2-CO2"排放强度协同度和"PM-CO2"排放量(强度)协同度,但该政策对"SO2-CO2"排放量协同度无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提升政府监管水平、弱化政企关系以及增强企业绿色创新是政策的主要传导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效果在不同能耗水平的城市中具有显著差异,比起高污染上市公司,高耗能中小企业在污染物和CO2的协同减排措施上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研究结论对我国优化"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相关政策提供启示.

    大气十条蓝天三年减污降碳协同度渐进双重差分

    晋升激励、资源错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新旧考核模式差异化视角

    刘玉斌能龙阁卜红丽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晋升锦标赛"治理模式的特征事实,使用2003-2016年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新旧考核模式下晋升激励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1)传统考核观下晋升激励显著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源错配是晋升激励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2)在资源丰富程度较低、政府财政透明度较低、年轻官员主政的城市以及直辖市中,晋升激励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面影响更大;晋升激励对政绩存在"可视性偏差".(3)新型考核观下晋升激励缓解了资源错配问题,促进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差异化空间溢出的特点.

    晋升激励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源错配新旧考核模式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吴代龙刘利平
    34-4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出发点,采用2006-2020年跨国服务贸易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内需扩大对服务贸易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有助于促进服务贸易进出口,且随着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弹性系数增加.(2)市场需求规模对服务贸易进口的弹性系数大于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弹性系数.尽管随着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服务贸易进口和服务贸易出口都会增加,但服务贸易逆差不会减少.(3)不同于高端服务业,低端服务业的进出口更容易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空间效应;高法治环境相对于低法治环境更有利于对服务贸易进出口产生溢出效应.研究结论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影响差异,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国际贸易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市场需求服务贸易空间溢出效应本土市场效应异质性

    技术集聚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273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陈晓华周琼杨高举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技术集聚和提升资本回报率既是推动中国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和进一步释放资本活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支撑.基于2004-2018年中国273个城市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深入剖析技术集聚对城市资本回报率的作用机制与渠道.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技术集聚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效应呈倒U型关系,上述结论在基准检验、稳健性检验以及内生性检验均稳健成立.二是技术集聚对城市资本回报率的影响有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本地技术集聚对周边地区资本回报率也呈现出倒U型影响效应.三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和创新效应是技术集聚对城市资本回报率作用的两个重要渠道,因而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激发创新活力可以成为提高资本回报率和释放资本活力的重要工具.

    技术集聚资本回报率空间杜宾模型

    工作创新要求何以影响员工创造力?——基于工作重塑视角的研究

    马迎霜张昊民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作创新要求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是在当今组织创新驱动情境下衍生而来的研究主题,其内在机理研究是学界与管理者们关注的前沿和热点.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目标设置理论,探讨工作创新要求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理,通过435份上下级匹配问卷的调查研究发现:工作创新要求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促进作用,工作重塑在创新要求与员工创造力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服务型领导不仅正向调节工作创新要求对工作重塑的影响,还正向调节工作创新要求通过工作重塑影响员工创造力的间接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工作创新要求与员工创造力关系的理论研究,并从积极引导员工认同工作创新要求、鼓励员工根据工作需要主动开展工作重塑、培养团队管理者的服务型领导风格三个方面为企业提升员工创造力提供有益的管理启示.

    工作创新要求工作重塑服务型领导员工创造力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融资约束与动力约束的双重调节作用

    王琼王尚怡张飞燕王成园...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03-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借助文本分析法从行为角度评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对企业探索式创新的影响,并考虑融资约束与动力约束的双重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认定政策对企业探索式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与低融资约束企业相比,认定政策对高融资约束企业探索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3)与市场竞争压力较小的企业相比,认定政策对市场竞争压力较大的企业开展探索式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强;(4)即使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动力约束较低),也仅在高融资约束的情况下,认定政策对探索式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才会较为明显,但只要存在较高的融资约束,即使市场竞争压力较小(动力约束较强),认定政策对探索式创新行为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探索式创新融资约束市场竞争压力

    信贷偏重、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周立赵超
    7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信贷融资偏重现实背景,以我国2012年至2022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了信贷偏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并考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在这一过程中的正向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信贷偏重会降低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效率,进而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信贷偏重程度越高,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抑制作用越强;数字化转型可有效缓解信贷偏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抑制作用.具体地,数字化转型有效缓解了信贷偏重的资本配置效率机制,但整体上未明显缓解信贷偏重的技术创新效率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信贷偏重对民营企业、金融业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强.研究结论对改善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提升资本配置效率、促进企业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动能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信贷偏重数字化转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数字化投资对企业经营业绩波动性的影响研究

    唐凯桃肖婷婷陈凤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作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特征,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投资影响数字化水平,数字化水平影响经营业绩.以2010-2021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数字化投资对经营业绩波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数字化投资规模越大,经营业绩的波动性越小,稳定性越强.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投资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生产效率、优化内部控制,进而改善经营业绩波动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当样本企业为高战略差异度、处于成熟期、属于制造业的企业时,数字化投资对经营业绩波动性的影响更为明显.丰富了关于数字化投资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为上市公司提高数字化水平、降低经营业绩波动性提供了借鉴思路.

    数字化投资业绩波动性研发投入生产效率内部控制

    大数据发展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来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证据

    戴艳娟沈伟鹏
    10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数字中国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以2009-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作为推动大数据发展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深入剖析大数据发展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能显著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是大数据发展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潜在路径.(3)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能兼顾"效率"和"公平",扩大普通员工岗位和薪资占比.研究结果为在微观层面厘清数字技术发展如何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提供经验证据,为新时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大数据劳动收入份额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