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管恒禄

季刊

1671-7465

xbsk@njau.edu.cn

025-84396306

210095

江苏省南京市卫岗1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在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举凡有关当代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哲学、宗教等的研究论文均在本刊选用之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行动路径

    高鸣周子铭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之举.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探索了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乡村全面建设的科学路径,在使命、目标和原则上与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一致性,这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明确了关键任务和行动路径.借鉴"千万工程"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制度设计三大经验,缓解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层次依然较浅、发展基础整体不高、项目前景有待提升、富民效果仍然有限、发展动能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促进产业体系融合化、产业项目特色化、产业路径持续化、产业收益惠民化和产业动能长效化.据此,应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协调;坚持求真务实,注重问题导向;坚持绿色引领,强调创新驱动;保障农民权益,突出共建共享.

    "千万工程"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农业农村现代化

    "千万工程"经验助推乡村建设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

    李军张晏齐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千万工程"成功推进了浙江整省全域的乡村振兴,对于当下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千万工程"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它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和党在乡村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五千年乡村建设史中的优秀传统,总结了世界乡村建设的普遍规律和经验教训,并在自身 21 年的实践史中不断自我完善,展示了强大的包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千万工程"明确了乡村建设的目标原则,对于破除当前乡村建设中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破坏生态环境、无视历史传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为我们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乡村"的重要问题.第三,各地在推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久久为功、量力而行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将"千万工程"视为一种刻板的教条,而要深刻参悟其中蕴含的理念方法和价值取向.

    乡村建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

    "千万工程"经验助力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

    崔华滨杨新宇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回应的关键问题.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起点,全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机制,问题导向、科学路径、精准治理为增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供了实践载体和参照样本."千万工程"通过丰富乡村治理组织资源、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提供了树立乡村系统治理理念、优化乡村基层治理结构、协调乡村治理主体利益、创新乡村治理实践方法的经验启示.基于此,在未来改进乡村治理中应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聚焦农民关切,突出民生导向;构建共治格局,改进治理效能;坚持统筹推进,强化多元保障.

    "千万工程"乡村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谁在谈?谈什么?

    豆书龙朱晴和丁大增
    3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研究现存政策、理论与实践三种取向.主流政策派聚焦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顶层设计,围绕其历史必然性、提出必要性、实施机制、规避误区展开论述.学术理论派重点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内涵与立论基础,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意蕴,形成整体与内部二维视角解构,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论、百年乡建承继论、城乡融合发展论、外部风险应对论与"和"文化继承论等立论基础,并瞄准农民村庄复合向度探讨其内生动能.基层实践派主要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保障,认为应以县乡村三级干部、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实践主体,根据其各自定位承担不同职责,实现优势互补.然而,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体的农民却被排除在话语体系外,导致政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断裂.此种断裂与理论阐发、现实关涉、国际对话缺位等共同构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理论深化与实践效能提升的制约因素.因此,未来研究应聚焦农民、理论、现实、对外和整体视角,提升研究实效性、学理性、针对性、包容性及系统性,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践—理论—政策"大循环.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流政策派学术理论派基层实践派

    生态乡村建设:"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双向互构的逻辑——基于南京市竹镇的个案分析

    刘腾刘祖云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连接点,如何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是当下及未来生态乡村建设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双向互构作为分析框架,对南京市竹镇生态崛起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两化"的双向互构是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生态产业化"是推动乡村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过程,主要包括生态资源培育、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产品与服务市场化四个关键环节;"产业生态化"则是将环境减排和资源减量等生态思维应用到产业发展中的过程,主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间资源共享、绿色技术运用等多元途径实现."两化"价值互享、功能互通,实现"两化"互构不仅需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种机制的支持.本文对"两化"互构的逻辑关系、行动策略和实现机制的提炼突破了既有的理论阐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态乡村建设研究中理论分析的不足.未来研究中,不同类型乡村的生态发展路径和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生态乡村建设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现代化

    要素流动何以推动县域城乡融合:经验观察与逻辑诠释——以佛山市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例

    袁方成周韦龙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驱动下,县域城乡融合格局存续和演化的根源与要素流动紧密关联,要素流动、对接与组合构成其基础动力与逻辑起点.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观察样本,将其置于"要素-结构-功能"框架下诠释要素流动与县域城乡融合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县域城乡融合是以土地要素为核心撬动城乡"人"与"业"的复杂动态过程.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前置情境下,通过建立全周期利益平衡机制与强化政治任务特性促进资本要素流动与组合,借助土地空间整治与土地开发权的再配置推动形成农民非农化的就业结构.进一步立足城乡投资和就业结构变化,通过"工业上楼"与差异性的市民化策略强化城乡系统福利供给能力,最终形成县域城乡融合的整体局面.据此,在"大国大城"基础上推进"大国小城"战略,坚持"在集聚中走向融合"的发展取向,通过充分而全面的要素流动、结构转型与功能整合,整体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县域城乡融合.

    新型城镇化要素流动城乡关系县域城乡融合

    "村改居"类村庄共同体的嬗变与重塑

    高春凤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庄共同体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在内的社会结构,它依循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逻辑而展开,学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权力-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等研究范式.改革开放以来,"村改居"的中国城镇化及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使得村庄共同体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利益格局由分化趋向整合,权力配置由国家向社会倾斜,传统价值认同由强劲向式微转化.在中国城镇化实践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村改居"类村庄要实现生活进城、文化还乡,就需要根据国家倡导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战略,撷取城与乡的各自优势,科学构建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把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分好,重塑村庄共同体的经济秩序;推动形成"三治"融合治理格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政治秩序;传承弘扬村庄传统文化,激活村庄集体记忆,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文化秩序.

    村改居村庄共同体利益格局权力配置价值认同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利用

    陈德仙胡浩陈利根
    8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农村微观调查数据是农经史研究的珍贵资料.民国时期金陵大学农经系主任卜凯主持的"中国土地利用调查"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本研究系统介绍该调查资料的抢救性整理过程,并解读数据的利用方向和潜在价值.已还原的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涉及人口与劳动力、家畜、土地、肥料、作物产量及用途、借贷、特殊支出等 22 个方面,含有 22 省 168 地区 16786 个农场微观样本,能较为全面可靠地反映当时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卜凯微观及县级数据适用于地权分配、租佃关系、人口压力、家庭手工业、商品化、民间借贷、粮食价格、市场整合等近代中国农经史热点问题研究.卜凯数据的再利用将对经典农业经济理论提供新的证据或修正,也能够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总结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中国土地利用调查卜凯数据整理利用

    经济发展阶段视角下农村生态资源多中心治理机制演变——基于J市纵向案例的研究

    阳华马贤磊杜焱强
    9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J市湖泊型湿地纵向案例,系统分析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农村生态资源如何利用及其多中心治理机制如何演变问题.研究发现:第一,农村生态资源多中心治理机制是动态演变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构建的外部环境导致差异化治理目标,并且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和相对优势存在较大差异.第二,快速工业化时期,各治理主体利益联结松散,农村生态资源更多服务于经济赶超目标,价值实现程度低.第三,资源环境规制时期,政府引导各主体采取保护为主的资源治理策略,主体间利益关联趋紧,但农村生态资源价值相对而言仍未实现.第四,农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开启了耦合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新阶段,并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政府、村集体、市场主体、村民等主体有效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格局,缔造了新的利益联结机制,价值实现程度较高.由此,唯有构建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治理机制,考虑外部环境、治理主体和治理工具等影响因素,促成多元主体达成共同目标,方可实现农村生态资源的多维价值.

    农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多中心治理经济发展纵向案例

    乡村数字弱势群体能力贫困的内生原因与解决对策——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探讨

    沈费伟胡紫依
    11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能力贫困是数字时代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也是阻碍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尝试深入剖析乡村数字弱势群体能力贫困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数字弱势群体能力贫困体现为教育知识能力的偏差、获取信息能力的缺乏、风险应对能力的脆弱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低下,并呈现整体连片性、代际传递性、能力脆弱性、贫困多维性、问题持续性的特点.上述问题受个体异质、家庭关系、社会氛围、制度政策等多要素影响,实则反映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政治参与不足、经济条件受限、社会机会缺乏、透明性保证不高、防护性保障不足的根本原因.为提升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未来需拓展社会参与渠道、强化资源共享配置、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促进信息公开透明、维护底层民众权益,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数字弱势群体能力贫困可行能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