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管恒禄

季刊

1671-7465

xbsk@njau.edu.cn

025-84396306

210095

江苏省南京市卫岗1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在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举凡有关当代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哲学、宗教等的研究论文均在本刊选用之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法人农业: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改革路径

    高强丘棫清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而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提出发展"法人农业"这一核心概念,旨在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和小农户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通过变革农业经营形态发掘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新内涵,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为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法人农业已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具有法人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科技装备先进和经营规模适度等基本特征.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必须与人地关系变化相适应,加快推进农业经营形态变革,优化法人农业经营格局,以适度规模支撑稳产保供、以主体融合提高产业韧性、以需求牵引赋能科技创新、以双层经营增强竞争能力,走中国特色农业强国道路.

    农业强国法人农业农村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框架、难点阻点与制度构建

    魏广成孔祥智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全国集体经济组织在运行机制、分配方式、决策制度等方面仍普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并未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的完成而得到解决.在产权理论与契约理论的基础上,从管理、机制与制度三个视角展开分析,总结出新时期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框架、三重阻滞、重点方向与制度构建"的逻辑框架,并指出新时期仍需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改革、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作为重点任务.因此,应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改革、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现代企业制度.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逻辑框架

    城乡双向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人口双向流动融合

    邹一南彭晓静张焕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口城乡双向流动与融合,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造成城乡人口双向流动障碍: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滞后造成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面临"落户困境",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滞后造成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面临"下乡困境".通过分析农业转移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市民化与落户的关系,澄清导致"落户困境"与"下乡困境"的两个认识误区,提出从职业而非身份重新认识农业转移人口群体属性、从居住而非身份重新认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依托载体的新视角,得出通过城乡双向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融合的政策建议,包括以"经常居住地"为公共服务载体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劳动群众集体"为成员资格识别原则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下乡市民村民化.

    户籍制度农业转移人口人口双向流动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

    王晓毅刘齐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国的城乡关系呈现三种不同的模式:农村普遍空心化、人口和资源高度集聚县城的集中型模式,城乡相互交流融合的互动型模式,公共服务资源下沉乡镇的服务型模式.之所以形成不同的城乡关系模式,是因为农民流动的推动力已经从寻找就业机会转向获取公共服务,农民的流动模式也逐渐从城乡之间反复迁移转变为在能够满足其公共服务需求的地方寻求稳定生活.受到人口密度、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文化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成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同,导致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同,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对生活地点的选择,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城乡关系模式.理解城乡关系的多样性与动力机制的变迁,对于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均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关系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与培育路径

    涂圣伟
    4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融合发展内在蕴含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县域富民产业为以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载体.县域富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富民为价值取向,立足要素禀赋结构形成比较优势,基于城乡组织配置生产要素,通过产业跨界融合实现多业态创新发展.县城富民产业发展主要受制度供给和政策创新、城乡要素创新性配置、现代技术创新赋能、市场需求牵引等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整体层次和水平不高,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在发展体制机制、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要素保障能力、带动效益与带动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要将县域富民产业培育融入产业转型升级整体进程和县域经济发展全过程来谋划推进,坚持分类施策,加强制度供给,强化技术赋能,提升平台载体,强化利益联结,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各具特色的县域富民产业.

    城乡融合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县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人本视角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群体关怀及实践路径

    苏海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别于经济、空间分析视角,人本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分析,更加注重阶层群体分析范式,坚守底层关怀视角,关注拆分型劳动力再生产体制下流动群体与留守群体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价值归属和发展环境.从人本视角出发,既需要思考经济发展质量能否惠及乡村留守群体,城市公共服务保障能否包容进城流动群体,乡村产业形态能否承载返乡流动群体等核心议题,也需要摒弃单一的问题和弱势视角,从基于身份认同的社区包容性环境营造、人本价值与发展型政策导向的制度设计、复合能力与社会关系导向的多元服务三个实践维度,满足流动群体和留守群体的"价值-生计-福利"需求,缩小阶层差距,助推共同富裕.

    人本视角城乡融合底层关怀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义与实践路径

    王飞骆小春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乡村振兴铸魂,提升乡村文化振兴的视野和格局,坚持目标导向、宗旨导向和创新导向,从更高的哲学站位和更深的历史逻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筑牢强大思想保障.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全局工作中居于突出位置,贯穿乡村振兴全维度全过程,是各维度的黏合剂与动力源,对于引领保障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是新业态发展的重要支点、新农人培育的内在需求、新农村生活的关键因素、新乡风构建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历史方位,以文化产业升级为引擎,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以文化主体培育为根本,提振农村精神风貌;以文化空间构建为重点,促进和美乡村建设;以文化机制建设为关键,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将文化振兴融入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过程,增进乡民文化自信与自觉,推进优秀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新质生产力和美乡村建设文化治理

    过渡期后欠发达地区的识别方式及帮扶机制研究——基于县域数据的分析

    张琦宋志杰李璐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通过三年过渡期的接续帮扶,脱贫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过渡期后就不需要再对脱贫地区的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进行帮扶.本文尝试构建三种方案对欠发达地区进行定量识别分析,研究发现欠发达地区仍然主要分布于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在摆脱绝对贫困后又面临着财政约束、基础能力薄弱约束、生态脆弱约束、人才短缺约束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约束等一系列约束与挑战.基于此,本文构建过渡期后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的组织管理、力量动员、动态调整、考核激励机制,并从时序和空间推进两方面入手谋划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推进策略,建议在帮扶政策体系上实现四个新结合,保障欠发达地区持续性的高质量发展.

    过渡期后欠发达地区识别方案常态化帮扶

    组织再造: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构建的逻辑与机制

    李博贺子娟李卓
    97-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从共同体理论出发,以薯香小镇产业发展的组织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研究刻画了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的运行逻辑,探索以村庄联建、乡镇统筹、企业融入为特征的乡村产业发展组织再造逻辑与机制.研究发现,国家政策引导、乡村产业发展转型和共同利益需求共同促使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的形成.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对于乡村振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乡村产业发展单元的扩大,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嵌入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有效配置.在乡村振兴阶段,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的繁荣不但需要乡土人才的培育与回引,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在目前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的培育过程中,不同主体特征和行动逻辑差异所形成的合作困境,以及人才、技术、资金缺失所形成的要素困境仍然是限制共同体发展的主要障碍.鉴于此,需要国家在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上考虑到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中不同主体的特性和功能,进而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产业发展共同体组织再造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演化与适应性发展研究——以浙江诸葛村为例

    叶洁楠濮依
    109-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空间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特征.研究尝试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分析传统村落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其在形态构成与空间演化过程中与该理论的适配性.通过对诸葛村历史演变过程、空间形态特征、主体行为模式和适应机制等发展特征的解析,以主体的层次聚集揭示演化历程中多元主体系统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协调反应,并基于不同时期主体聚集涌现现象对于演化规律所产生的主动或被动适应性行为体现,对现有复杂适应系统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提出新的优化传统村落系统化演变的适应性策略,并以新的视角对传统村落演化规律和特征进行探讨,以期实现传统村落系统适应性发展的有序提升.

    传统村落复杂适应系统空间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