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月刊

1001-8263

njshkx@163.com

025-83611547

210018

南京市成贤街43号

南京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发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当今热点问题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驱动的虚假信息:现在与未来

    胡泳
    9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的人工智能功能正在迅速增加虚假信息的数量、速度、多样性和病毒性,使内容创建过程和虚假信息活动的实施自动化.随着这些功能不断改进和扩散,它们破坏了对可验证事实的信任,进一步威胁到民主治理,并导致公民怀疑公共生活中真相的可能性.总体来说,人工智能通过制造深度伪造品、大型语言模型的开发与部署、人工智能增强的社交机器人和微定向等方式生产、重构和传播虚假信息.而虚假信息的问题无法采取单一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心理上还是技术上,有效应对这一挑战需要了解技术、媒介和人类行为的融合因素.我们可通过多维度安排实现问责分配、重视互联网平台的把关人作用、保障新闻媒体的正常信息供应、用优质信息淹没虚假信息、提高公众的网络素养等途径和方法,探索虚假信息的可能治理路径.

    虚假信息人工智能深度伪造大型语言模型微定向

    "求似析异,文明互鉴":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探析

    邓建国
    11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去西方化"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是值得任何不带偏见的东西方学者追求的目标.我们看到,一方面,西方学术有其独特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以及相应的学术规范系统;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的丰富思想资源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发以体现到全球新闻传播研究知识体系中去.我国学者关于"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论述可以分为"地缘文化一特殊论"和"地缘文化一普适论",前者"从中国到中国",有陷入"文化本质主义和东西二元"陷阱的风险,且有"政策和民族主义话语多于学理性话语"和过于宏大等不足;后者则"从中国到世界",但低估了从中国的特殊性开出全球普适性的难度,也可能在"自主"的名义下将自己"再度西方化".本文指出,中国学者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可以包括三个:一是增加中国研究主题、研究证据和理论视角;二是坚持"概念-理论-体系"的建构路线;三是以托马斯·库恩"范式间不可通约但可互译"的思想为指导,采取"求似析异,文明互鉴"的路径——即从共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西之间的"相似性/类似性"出发,通过立足中国的经验研究来关注和分析这些相似性中的相异之处,与西方学者一起为人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增益做出贡献,将"西方的普适主义"转化为"全球的普适主义".

    自主知识体系去西方化地缘文化求似析异文明互鉴

    从"构成论"到"生成论":文学转向"社会性"的范式价值

    赵静蓉
    12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希利斯·米勒的"文学终结论"引发了国内学界旷日持久的学术讨论,对"文学性"的普遍信任以及据此确立文学的合法存在是隐藏在这场争论背后的主要原因.但"文学性"是一个含混的经验性概念,"文学性"与文学之间的互证并不能证明文学的必然存在.我们应当破除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转向关注文学的"社会性".但传统意义上倚重"社会内容"的文学社会学也无法解释文学在当今时代的新变化.在转向的意义上理解"社会","社会"应当是拉图尔所说的流动、异质、多元及非本质的行动者网络,既是文学的内容来源,也是展现文学何以如此表达的结构;既呈现为文学生产的结果,也揭示了文学生产的过程.文学全面转向社会,意味着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也从构造论转变为生成论.述行性而非实指性的文学、发生论而非本体论的文学、关系论而非永恒论的文学才是今后文学研究的真正中心.

    文学性社会性形式生成论

    从场景理论到氛围理论:文化经济模态的新阐释体系

    张铮许馨月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场景理论在分析媒介产业和文化经济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当下文化经济动态转向的解释力日益匮乏.本文提出,应在场景理论的基础上,重视文化经济出现的时空一体建构性,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人-物"连接性及社群化的情感增强性,围绕"氛围"概念来把一度被忽视的个体间情感关系、审美议题等编织成"氛围理论"这一新的文化经济阐释体系.依据空间营造、文化创生和情感价值等三个互相观照的维度,"氛围理论"指出了文化经济将按照消费者主导的逻辑,构建数实共生、注重情感体验、活跃共在性的新文化经济模态,并诠释数字经济时代的文化韧性何以构成.以场景理论为参照,氛围理论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可量化、可评估、可操作的自主理论体系.

    文化经济氛围理论空间营造情感价值文化韧性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的逻辑机理与创新路径

    谭志云李惠芬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融入非遗保护传承全过程,重塑了保存模式,重构了传播场景,创新了产业形态,拓展了传播渠道.但这一进程也可能导致文化内核保护与数字技术创新利用、生产性保护与供需两端数字化发展、主体权益保护与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维护等关系的失衡.为此,需要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的数字化知识体系,创新参与式的数字化保护传承模式,完善非遗保护中数字权益的均衡机制,强化非遗数字共同体的建设,以确保非遗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得以延续.

    数字技术非遗保护传承创新路径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