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月刊

1001-8263

njshkx@163.com

025-83611547

210018

南京市成贤街43号

南京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发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当今热点问题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网络符号消费的"空间延异""时间辐裂"与资本的时空生产

    杨嵘均卢晗
    101-11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当下主要消费形态之一,网络符号消费无形之中刺激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欲望.网络符号消费作为商品符号网络化的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改变空间和时间的物理质性而建构一种表象与内在相割裂、虚拟与现实相"脱域"、自我认同与消费异化相裹挟等意识形态,进而改造和钳制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即:在空间维度上,网络符号消费通过空间的"延异"和流动而使得商品符号呈现出"延异"特征;在时间维度上,网络符号消费通过非线性逸速的时间摧毁物理的消费空间而重构一个以商品符号价值为主的虚拟消费空间.然而,无论是在空间维度上还是在时间维度上,网络符号消费本质上是资本对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进行改造和裹挟,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本的无限增殖.为此,在当下网络符号消费社会中,消费者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在保持独立、审慎和自主甄选意识的前提下理性寻求自我需要的满足.

    网络符号消费空间延异时间辐裂时空生产资本逻辑

    沪语改良、现代说书与历史的"双线并置"——《繁花》的文体意义

    徐刚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长篇小说形式探索的背景中考察金宇澄的经典之作《繁花》的文体意义,可发现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其一,对上海方言的改良.指的是金宇澄对小说中沪语的"深度加工",他既需要调动方言的活力去捕捉汉语文学"闪耀的韵致",又不至于构成阅读的障碍.其二,对传统"说书"的现代改造."位置很低的说书人"意味着金宇澄既要摆出"说书"的架势,以求从话本传统中寻找力量,而"很低的位置"势必包含对"说书"貌似谦卑地现代"改造".其三,"双线并置"的叙事结构.并置的意义在于通过两个时代的穿插闪回,在人物过去与现在的对照中建构上海独特的历史韵味.

    《繁花》金宇澄长篇小说文体

    "超文本"《繁花》的叙事奥秘与大众审美心理探析

    朱怡淼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王家卫执导的首部电视剧《繁花》掀起了收视热潮.其叙事奥秘在于,导演依循"超文本"结构以"读写者"的身份参与改编,以"批注式"改编完成潜在的意义生成;将"上海"这一混含着历史怀旧热与现代消费主义的城市作为叙事空间,谱写出一曲感怀黄金时代的"怀旧诗";借鉴"爽文学"的叙事模式与类型要素以契合大众的审美接受心理,将商战爽文、女性意识、导演风格、时代表述镌刻在电视剧中,消解了艺术影像的叙事沉闷与大众爽剧的粗砺单调,使其既有爽度又不失深度,兼具欣赏性与思想性的艺术统一.

    《繁花》超文本上海空间爽文化女性形象

    Web3.0文化数字资产监管:域外模式与中国路径

    臧志彭董美孝
    131-14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社会正在从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Web2.0向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以数字资产为价值基础的Web3.0加速转型升级.为了有效应对Web3.0文化数字资产领域近几年来出现的诸多乱象,妥善保护创作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文化数字资产在数字经济中的健康发展,亟需构建适应Web3.0未来产业的文化数字资产监管体系.基于对域外数字资产的监管框架研究发现,各国对于数字资产目前主要采取审慎型、分类型与协同型三种类型监管模式.中国Web3.0文化数字资产监管框架的建立,应秉持包容审慎的态度,精确把握文化数字资产监管的关键环节,从厘清文化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分级分类准入标准、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分配与协作机制以及文化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双重自律义务等方面着力,为数字文化内容创作者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从而促进文化数字资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Web3.0文化数字资产NFT监管

    文化数字化背景下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王夏歌张苏秋
    14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迫使学界开始重新思考媒介与艺术关系这一传统命题.本文从媒介分析视角出发,探索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发现,传统艺术为当代艺术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要素,为现代生活增添人文关怀、引领文化消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同时又因"时代性的移位"而面临价值的消解,因而迫切需要社会各方积极主动地传承传播.在文化数字化背景下,技术全面融入艺术的生产、传播和价值实现,为艺术脱域化生产提供数字化场景,为艺术交往提供数字化传播渠道,为艺术交易提供数字市场,进而推动传统艺术由间离式审美转向沉浸式审美.立足媒介物质性和技术可供性,应当在传统艺术传承创新中嵌入媒介技术逻辑,推动传统艺术数字化传播体系建设,加速传统艺术脱域化再生产,扩大传统艺术跨媒介传播矩阵的可供性,挖掘并赓续传统艺术的时代价值,推进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和创新.

    媒介技术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文化数字化

    人物介绍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