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月刊

1001-8263

njshkx@163.com

025-83611547

210018

南京市成贤街43号

南京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发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当今热点问题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第二个结合"思想史意义的三维逻辑

    张明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成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个结合",是党的理论创新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思想解放意义的关键在于,通过"结合"使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规律性高度,彰显出极为深远的思想史意义.首先,"第二个结合"准确阐明了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既否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也拒斥了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的错误倾向,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元问题"的系统性阐释.其次,"第二个结合"实现了对新的文化形态的历史性建构,具体表现在通过"结合"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一种既超越传统文明观的前现代性,同时也超越西式文明观的形而上学抽象性的复合型文明形态,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最后,"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以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是历史的必然而非时代的偶然,具有深厚的文明底蕴和坚实的文明根基.

    "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解放

    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话语的理论内涵、历史演进和时代要求

    潘文娇王刚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时代的一个全新范畴和重大命题,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自新时代以来呈现出系统化的特点,并跃升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高频语汇和中国共产党党建思想理论的创新表达.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自我革命话语呈现出具象形态不断丰富和理论内涵持续拓展的话语叙事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坚持自我革命是回答好"继续成功"未来之问的应有之义,是引领党在新赶考之路上得到革命性锻造的必由之路,必须始终以不断的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把握历史主动注入内在动力,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坚实基础,从而达到"强主体""增动力""促发展"的实际效果,不断开辟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伟大实践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社会革命话语建构

    人间失"格":人设的拟像存在及其反思

    徐强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时代,数字生活是人的现实生活的延展,不仅实现了人的数字化生存,而且丰富了人的生活内容.人设是数字化时代人的新表现样态,它不仅实现了人的另类持存,而且具有商业价值,是现代的商业化表演.通过对人设的反思,使我们从建构世界回归现实世界,从人设回落到人格,进而思考人的现代生存问题.人设既不是单纯的技术现象,也不是单纯的商业现象,而是涉及人的内在同一性以及人之为人的存在性证明.只有在人的叙事性展开意义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人设的真实意蕴.

    人设人格拟像反思

    数字劳动的主体性悖论及其超越——基于马克思劳动哲学视角的分析

    张九红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马克思劳动哲学视角来看,数字劳动具有劳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辩证特性.在主体客体化层面,数字劳动主体尽管能够能动地改造对象性客观世界,但是还力求摆脱数字资本定向、控制和管理,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主体自由和创新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客体主体化层面,数字资本主体性虽然客观地需要数字劳动展现其主体自由,但却通过占有和挪用数字劳动主体的能动实践和社会关系结构而使得数字劳动主体产生异化.上述构成了数字劳动主体和数字资本主体的内在逻辑和矛盾张力,其结果是导致数字劳动存在着主体性悖论.因此,其超越路径内在于资本主体的自身界限和限制,外显于数字劳动和数字劳动者主体意识的双向建构过程.这种基于马克思劳动哲学关于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阐释,既能揭示当代数字资本主体性实践的虚伪面纱,也能为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供理论支撑.

    数字劳动劳动主体资本主体主体性悖论马克思劳动哲学

    技术赋能、制度创新与行为重塑——"放管服"改革何以优化营商环境?

    刘祺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放管服"改革与营商环境优化是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重点,从技术、制度和行为三个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出发,构建"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厘清其逻辑理路.进而,基于广东省的案例研究显示:以技术赋能营造高效化、便捷化的政务环境,以制度创新塑造规范化、公平化的法治环境,以行为重塑打造透明化、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是当前改革的三大重点.同时也要注意到,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张力、制度安排与行为重塑之间的障碍、技术嵌入与主体吸纳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改革红利的释放,需要从增进技术、制度与行为的适配性入手探寻求解之道.其主要路径为:统筹推进简政放权与机构改革,构建权责清晰的协作治理体系;打造数字治理结构与行政规则,推进部门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注重营商环境改革的创新管理,提高行政主体制度执行效度.

    营商环境技术赋能制度创新行为重塑

    数智赋能视域下医共体医防融合的创新机制与实现路径

    林梓顾海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共体医防融合是当前医疗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整合医疗资源,紧密结合医疗服务与预防工作,强调对慢性病等疾病的全周期防控,实现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新提升.数智技术作为当下医共体医防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融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诊断、智能健康管理等技术支持,提高医疗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水平,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从一些发达国家数智化医防融合的主要模式和特征来看,完善的政策环境、强大的运作机制以及流程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其效能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顶层设计不健全,配套政策、筹资机制、运行模式、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在数智赋能视域下,提出通过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流畅和服务全面覆盖,构建医共体医防融合的创新机制;并从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资金监管措施、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创新管理模式、建设标准化体系五个方面形成医共体医防融合的实现路径.

    数智赋能医共体医防融合智慧医疗

    人工智能"逐案设法"治理模式的优化

    邓建鹏马文洁
    55-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人工智能技术迭代浪潮,我国倾向于针对特定技术出台"定制型"规范.这种"逐案设法"以多个部门联合制定的部门规章作为治理载体,能够迅速使新兴领域实现"有法可依",但存在着规制范围重合、规制内容冲突及立法资源浪费等问题."逐案设法"反映出行政主管部门的技术风险焦虑,是"万事皆有法式"传统理念的再现.为此,需要摒弃"零风险"的规制目标与"法律万能主义"的思维程式,优先借助行政指导、企业承诺及行业标准等柔性治理方式.立法过程应着重解决事物新特性与传统监管手段"不匹配"问题,通过引入立法评估促进规范的动态调整,以应对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更新迭代.

    人工智能部门规章专门立法试验性立法软法

    行政诉讼"职权主义"的边界及规制

    邓刚宏刘乐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诉讼职权主义边界是一个极具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的重要论题,不仅关乎我国行政审判的效果,也是衡量国家法治进程和行政审判水平的重要标准,直接影响行政诉讼功能以及立法目的的实现.厘定行政诉讼职权主义的边界,需要对行政立案审查权、事实探知权、裁判权边界的法理逻辑进行分析,并以此为理论指引,提出行政诉讼职权主义边界的规制路径.从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增强行政审判效果出发,需要构建由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相结合的立案审查机制,明确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证据的边界,明确规范人民法院依职权作出"重作行政行为""责令采取补救措施"以及"变更行政行为"等诉外裁判制度的适用边界.

    职权主义行政争议权利救济监督行政

    网络舆情智能生成风险防控的PDRR体系构建

    魏俊斌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与用户的信息交互中重塑了网络舆情的生成与传播机制,诱发新型舆情风险,造成当下基于主体责任的人工智能治理范式无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智能生成风险的责任主体多元化倾向,亟待构建一种全新的贯穿监管治理范式,实现治理价值的精准与动态安全转向.PDRR模型应用到网络舆情智能生成风险的治理能够有效弥补现有治理范式缺憾,为构建与生成式AI技术应用风险相适配的舆情信息全过程动态安全监管机制提供了可能,具有现实的基础和理论上的可行性.在PDRR模型安全政策指导下,通过将动态安全理念融入风险防控的顶层设计,以精准识别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安全能力要素,并在实践层面建立以"贯穿监管"为重点的防护体系、以"应用安全"为核心的检测环节、以"责任联动"为抓手的应急处置、以"安全可控"为目标的系统恢复,构建一套覆盖网络舆情智能生成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安全防护体系,有效防控生成式AI技术在网络舆情生成中的贯穿式风险,确保网络空间的信息安全.

    生成式人工智能网络舆情PDRR模型防护体系

    道德物化:大模型人机价值对齐的技术伦理进路

    袁雨晴陈昌凤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大模型在语料库、人工标注编码等方面存在着政治、性别、种族等方面的偏见,使得人机价值对齐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新一代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观和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关乎人类未来的紧迫而重大的论题.人机价值对齐有何思想源流?有哪些研究的面向?有怎样的理论路径和实践指导?本文从现实语境和理论基础出发,从道德物化的新技术伦理进路中探究人机价值对齐问题.道德物化通过发掘技术的道德能动性,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嵌入具体的技术结构与情境中,提供了一种内部的、技术伴随性的伦理思路,从而寻求人机价值对齐的三大路径:价值敏感性设计、构建人工智能道德体以及强化算法审计.

    大语言模型人机交互价值对齐智能伦理道德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