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月刊

1001-8263

njshkx@163.com

025-83611547

210018

南京市成贤街43号

南京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发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当今热点问题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制造分身:现代性主体的自我危机与分离想象

    施畅
    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造分身"是现代性主体在应对自我危机时的流行想象,在早期现代性文化中体现为伦理主体的自我分裂,在晚期现代性文化中体现为功绩主体的自我复制.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主人公希望将自己的邪恶一面分离出去,而20世纪中叶以来科幻电影的主角更希望复制出另一个自我为本体打工.为了保持自身的稳固性,早期现代性的伦理主体借助分裂人格来制造分身,精神分析学家将其视作压抑社会环境下的自我防御,但这也容易令个体走向最终的毁灭.为了保持自身的开放性,晚期现代性的功绩主体借助基因克隆、意识上载等媒介技术制造分身,借此利用、盘剥甚至奴役分身.分离出另一个自我,看似好处不少,但终究难逃分身犹如幽灵一般的纠缠与反噬.流行文化中的分身叙事暴露了现代人关于"自我分离"的迷思.面对过度饱和又支离破碎的自我,个体所采取的"自我分离策略"只能暂时缓解而无法彻底解除现代性主体的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

    分身自我危机后人类虚拟数字人功绩社会

    中国电影导演概念的历史发生与现当代走向

    韦漪李兴阳
    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电影文化工业与电影知识体系中,"导演"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存在.而用以指称电影导演制度、"导演者"、导演方法等的"导演"概念,是一个外来词汇,于1921年由电影人陆洁译介到中国."导演"概念的适时出现,迅速将中国早期电影导演制度、导演意识、导演理论与导演方法等,从自发导向自觉.在广泛传播与运用的过程中,"导演"概念的内涵被更多地赋予了中国早期的电影"影戏观"与导演经验,分化出偏重戏剧表演的"导'演'"观与偏重电影语言的"导'影'"观.在百年历史浮沉中,两种倾向交织而成的中国电影导演观念不断发展,"导演"由此成为一个颇为中国化的概念."导演"这一概念具有独特的现当代走向,信息技术的革新伴随着导演角色走向现代化,制作方法的变革伴随着导演能力走向现代化,叙事手法的多样伴随着导演知识走向现代化,电影产业的演变伴随着导演地位走向现代化.

    中国电影导演概念发生史现代走向

    论作为教育问题的心灵困顿

    祁东方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灵困顿意味着个体的心灵处于失衡无序、消极无力的失调状态,自我认同感缺乏且发展定位不清晰,无法为人生寻找到一个坚实的意义支点.当心灵困顿由个人困扰转化为教育领域中的公共议题时,就意味着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而且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作为教育问题的心灵困顿外显于行为的消极停滞,社会角色的中断、冲突、失败,甚至是教育失范行为的发生.在心理层面表现为个体未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发展的内动力不足,以及价值取向上的虚无主义和理想追求上的功利主义.心灵困顿在教育中的化解需要学生在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中明确发展目标,通过内动力激发自我潜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心灵成长.

    心灵困顿教育问题心灵自我

    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文明形态

    曹劲松
    130-138,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好长江流域的文化资源、传承好长江文化的历史文脉、弘扬好长江文化的时代精神,对于传承与赓续中华文明,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创造,持续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长江文化的历史文脉悠长,从文化主体的自我认知、他者认知、历史认知和发展认知的维度出发,长江文脉所蕴含的和谐共生、求同存异、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构筑了现代文明的价值脊梁.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就是要以其生态长江、活力长江、安澜长江、人文长江的鲜明价值指向汇聚共识、凝聚力量,在推进长江文化的繁荣发展中,结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果实.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展现长江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美共享、人与世界和睦共处、人与技术和融共进的实践形态,既体现长江文脉在新时空的有机延展,又凸显长江文化时代价值的生机勃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面向世界的窗口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舞台.

    长江文化历史文脉时代价值文明形态

    从"地方"到"空间":非遗的美学构建及其转化

    张娜
    139-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美学视角来看,非遗在地域空间、地方性知识与地方情感三个层面关联着"地方".在朝向现代空间的扩展中,非遗在资本、技术、媒介等作用下形成多主体的、动态的"审美之场".非遗传承中的审美再造促进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过以当代审美文化"诠释"非遗,以群体性文化、亚文化"收编"非遗,很可能造成非遗审美的异化,且多主体的参与改写也容易导致非遗"地方感"的消解.基于对"去地方化"、"再地方化"与"活化"的关系考察,非遗的转化发展既要警惕"去地方化",也要在活化中推进"再地方化".为此,可推动非遗在日常生活回归、媒介数字化生存、文旅融合发展等过程中"再地方化",真正实现葆有地方性的非遗审美建构与创造性转化.

    地方空间非遗美学构建创造性转化

    學人推荐

    封2页

    人物介绍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