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月刊

1001-8263

njshkx@163.com

025-83611547

210018

南京市成贤街43号

南京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发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当今热点问题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化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径

    韩庆祥汤茂玥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关乎马克思主义发展命运的一个具有总体性、长远性、战略性和根本性意义的重大命题.当前,我国学界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步入学理探讨和理论建构阶段.站在新阶段重新审视既有成果可以发现:研究还存在空白之处,即暂未关照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意蕴和实践伟力;研究还存在薄弱之处,即需要深入论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断,需要继续推进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阐释和体系化建构,需要重点关照其中的哲学逻辑;研究还存在偏颇之处,即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理解不够全面系统,标识性范畴的使用还不够规范,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优势的解读重"本土"轻"世界",还没有提炼出其中的"思想芯片";对相关研究成果还需要进一步整合与集成,即其时代课题和根本问题可整合为"五为五谋",其方法论可整合为"六个必须坚持",其立论基础和发展基点可整合为"三大基石".深刻理解和把握上述四大问题,当属深化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理性阐释体系建构哲学逻辑

    黑格尔论财富的起源、发展和异化

    张东辉李春晓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财富问题构成黑格尔市民社会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黑格尔在现象学中探讨了财富的起源,指出精神在其发展阶段中会以财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形式又是与人类意识发展史中的特定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的.他指出,在市民社会中形成了普遍财富,即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通过生产劳动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创造的文明成果,以及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这种普遍财富具有特殊性、伦理性和物象化的特性,体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同时,他强调,财富在商品经济和世俗化的浪潮中异化为"主人",反过来主宰人的命运.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中普遍财富的分析已经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萌芽,但他毕竟是从客观唯心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财富的本质的,视财富为自在的精神,因而最终与历史唯物主义失之交臂.

    财富精神教化市民社会异化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人的技术化生存处境及其突围

    段光鹏王向明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与资本主义的"联姻"使得资本形态从实体范畴蔓延至虚拟领域,衍生出数字资本主义形态.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人的技术化生存处境揭示了数字技术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问题.数字技术的加速化带来的是数字劳动的异化现象、数字技术的赛博空间、数字监控的隐秘规训和数字鸿沟的贫富界限,造成人的异化程度加深、工具理性凸显、意识结构重构和平等机会丧失.实现人的技术化生存处境突围,要聚焦观念自觉、技术创新、制度变革三个维度,促使以资本为中心的数字霸权转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正义,促使人对技术拒绝权力的消解转变为人对技术创新的深刻反思,促使全球数字资本主义体系枷锁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型技术文明,在对人的技术化生存的超越中回归人的本真状态.

    数字资本主义数字化革命技术化生存社会主义

    耦合与超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与效能提升

    唐兴军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政党引领社会范式以及结构功能分析框架下,将结构耦合、行动耦合与过程耦合作为影响治理效能的关键变量,由此可以提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耦合分析视角.研究发现,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耦合联动通过结构层面的科层化建构、行动层面的耦合式动员,以及过程层面的"双轨"协作实现,促成了科层化与"超科层"的双重治理体系及超越科层化的治理模式.在耦合实践中,党建引领基层型构起统分结合的治理体制、简约主义的治理制度与平急协作的治理机制,推动了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助于适应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复杂治理环境,满足社会多元化的治理需求,全面提升治理效能.同时,也要注重强化基层党组织的自主性与领导力,将其建成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夯实基层治理的根基.

    党建引领结构耦合行动耦合过程耦合治理效能

    不确定条件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韧性测度与提升路径

    范金孙颖张晓兰
    3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受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国际贸易和金融风险增加等多重因素交叉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对我国产业发展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以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新三样"在这一背景下的异军突起,彰显了中国经济应对不确定性能力的增强.本文通过构建随机CGE模型,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韧性程度进行了测度和模拟.结果发现:第一,中国汽车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相对下游环节且产业链相对安全,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更强韧性的关键在于把控关键核心技术;第二,农村汽车消费潜力更大,韧性潜力高于城镇居民消费市场;第三,宏观闭合检验显示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韧性需综合政府与市场作用,政策模拟显示减免汽车购置税和价格补贴有助于提升国内汽车消费,而关税政策对汽车出口影响大.为此,应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的引领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韧性,通过政策引导深化跨领域融合创新,通过制度优势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同时,提升新能源汽车质量塑造国际知名品牌,深入拓展新能源汽车的国际交流合作等,不断增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韧性.

    新能源汽车产业韧性随机CGE模型测度

    从韧性城市到韧性安全城市:中国提升城市韧性的实践与逻辑

    朱正威赵雅马慧
    53-6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城市韧性是中国城市安全发展的实践创新,也是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从"韧性城市"到"韧性安全城市"的探索与创新,是中国提升城市韧性的实践创新和内涵价值的深化,也是新阶段我国城市安全发展探索的辩证前进过程,彰显了人民性和安全性的价值特征.在治理现代化视野中,提升城市韧性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城市建设层面,是一个统筹城市发展与安全的重大创新性命题.总体上呈现出从韧性城市建设规划到以韧性治理助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推进逻辑.以治理体系建设为内核,以空间规划为引领,处理好从体制改革到体系建设的关系,提升城市结构性韧性;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点,以机制创新为纽带,处理好工程项目与非工程措施、常态治理与非常态应急管理的关系,提升城市功能性韧性;以智能技术为支撑,以供应链安全为基础,处理好技术和治理、物资储备与供应链安全的关系,提升城市保障性韧性.

    韧性城市韧性安全城市城市韧性韧性治理

    法团主义视角下商务楼宇更新的治理模式与路径优化

    宗依林金俭
    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城市发展已步入存量更新时代,商务楼宇更新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土地要素制约、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楼宇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传统的一元化治理模式失灵,商务楼宇更新治理模式转型和路径优化成为未来更新的进路.法团主义理论为商务楼宇更新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工具,其主张政府运用嵌入式治理,在市场和社会中嵌入中介组织、利益和制度,达成对市场与社会的柔性治理与调节,解决更新中存在的统筹不够、动力不足、制度匮乏等问题,实现政府统筹、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可持续治理.需要强调的是,源于西方的法团主义理论,虽然有其学理贡献和实践价值,但仍需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本土化再造,并随着实践和社会的发展而持续优化、演进.

    商务楼宇更新治理模式法团主义嵌入式治理

    何以"速生速朽"——微短剧文本叙事、传播势能和受众体验中的加速暴力

    朱丽丽何啊龙马丽丁娜
    78-8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化流变、资本逐利和技术嵌套的多重逻辑下,微短剧悄然登上传媒历史舞台.微短剧不仅有速生之质,更有速朽之忧.在"速度——加速"社会批判理论视角下,研究发现:快节奏、强反转的叙事风格和"大头"肖像模式、"洗脑"音效的视听冲击形成文本叙事的加速;数据算法驱动、多平台联动的格局和"投流"先行、自动跳转的策略形成传播势能的加速;在文本内外双重加速的情境下,受众体验相应亦具备加速性,形成"无中辍成瘾"的观看样态,并展开了另类的"新情感"实践.微短剧的加速逻辑中暗含着"加速暴力",这种暴力表征为权力的支配形式:不仅加速"争夺"受众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将生命时间异化为生产时间;更加速"吞噬"主体的情感吐纳能力,加剧文化体力的异化.于受众而言,涵养自身的"凝思"能力,方可更好地抵御"加速暴力";于行业而言,需向文化高阶努力,期待"速生慢成",实现良性发展.

    微短剧速度加速暴力注意力异化

    "零工"片场:微短剧业对数字内容生产的继替实践与零工专业生产模式的兴起

    田元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脚本叙事与短视频的融合形态,微短剧开辟了全新的内容赛道和阅听方式,平台亦经由这种品类实现了新业务线的铺排和资本流转.在"又好又快"的内容期待之下,微短剧业对既有数字生产方式带来了叠加式的影响,即通过嫁接短视频效率化、弹性化的生产模式和数字剧集阶序化、项目制的生产方式来实现对内容片场的实践性改造,将剧集生产现场转变为"零工"式的片场.基于微短剧生产中编剧、导演和执行三类创意生产者的田野调研,研究在媒介实践和生产研究组合理论视阈下讨论了微短剧业对既有数字内容生产方式的继承与替代,从产制链、专业知识和职业阶序等层面对从业者反思进行阐释,提出这种生产继替实践背后数字内容业正在形成的零工专业生产模式(Gig-PGC)."零工片场"并非将具有专业技术的个体用户整合于一处,而是试图以零工经济解构、改组和整合既有专业生产模式,使已嵌入其他数字内容生产阶序中的专业生产社群重新以零工状态参与生产.该模式虽有效洽商了短视频"低门槛"和长视频"职业化"的生产冲突,却在业务实操层面揭示出创意专业生产降格、职级迁转随意化等诸多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该模式对底层创意工作者的就业提拉.微短剧业的生产继替从实践侧揭示了中国数字视听产业的内生性融合过程,但生产模式的继替与迭代也凸显出创意知识和职业规范在数字经济中的不稳定性,职业精神和效率文化的界线值得被再商榷.

    微短剧业生产继替媒介实践零工专业生产模式(Gig-PGC)

    AI忆术:迈向完整电影神话的AI电影本体论之问

    陈亦水
    10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的艺术研究亟需回到"电影是什么"的巴赞电影本体论之问.其前提在于突破作者论悖论、艺术真实性和拟人化误区这三重研究阻碍,以寻找并确立人工智能(AI)技艺自体性.从电影媒介技术发展史的视角来看,电影艺术大致经历"胶片电影→数字电影→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AI电影)"的媒介混杂性与美学特征变迁.根据电影眼(维尔托夫)、电影笔(曼诺维奇)的观点,AIGC时代的电影成像机制是由AI"电影脑"的自我幻觉与生成决定的,但其意向性目标并非巴赞意义上的现实,而是作为记忆渐近线的完美电影,因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追求的是模仿人类记忆中电影经验而非创造新的电影语言或美学风格,有着记忆还原主义美学风格.基于柏格森的著名的记忆椎体模型,人工智能所生成的记忆还原主义影像美学只是AI"电影脑"的前意识循环,这种深度伪造美学还存在文化霸权问题,AI智能体的本质类似对外界刺激(输入)立即作出反应(生成)的草履虫般的单细胞原生生物,不仅没有达到如今在业界和学界所追捧的AI艺术革命,反而有可能造成艺术创造力的根本性丧失与创新性的自我束缚,更是对当下性的忽略与现实性的遗忘.这亟待我们保持对技术危险本质的追问立场,进而探索艺术救渡的可能性.

    AIGC电影美学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文化技艺技术哲学媒介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