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月刊

1001-8263

njshkx@163.com

025-83611547

210018

南京市成贤街43号

南京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发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当今热点问题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会创作吗?——"类文学文本"生成的创造力疑难与集体性方案

    朱恬骅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的文本生成从三方面倒转了文学的创作,其中最主要的是追求与文学文本形态相似的文字组合,即"类文学文本",而非创造出"最不概然"的情境以触及他者.这在根本上有违"创造力".而从对文本生成技术的历史辩护来看,有关"创造力"的知识论承诺亦无法在当代人工智能中兑现.创造力在技术实践和创作理论中的中心性同时遭到撼动,使之陷入疑难境地.借鉴和发展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将创造力概念从个体延展到集体,可以重建创造力与人工智能和文学的关联.它提示人工智能模型可以成为新艺术形式的载体,为此需要将伦理行动和创作统一起来,通过对话促进对人类共同境况的表达.

    创造力人工智能集体性伦理关系形态相似性

    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机理与行动路径

    龙宝新
    12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实现社会生产高质量发展、优质化运行为终端目标的一种卓异社会生产能力,高等教育是新质生产力的桥头堡、动力源与原发地.新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强国事业的共同底座,新科技是教育事业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要道.建设新高教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内在要求,新高教一定是崇尚学术原创的学科圣地、重大科技问题的攻关者以及科技创新的跨界协同者.高等教育助力生产力提质的核心机理是:以新质人才培育为基点,以科技创新为介质,以高附加值产业孵化为末端,由此构成"新质人才培育—科技创新中转—优质产业孵化"的连锁性过程.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行动切入点是:强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研创造、服务产业的核心功能,助推我国生产力提质走上一条人才提质、创新提质、跨界提质协同并进的新轨道.

    新质生产力新质人才培育科技创新介质高价值产业孵化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三融"建设的价值旨归与机制建构

    马璨婧马吟秋
    133-14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引领着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下,高校"三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要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根本价值旨归,形塑"人才培养匹配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价值追求、"内源驱动应合技术革命性突破"的价值坐标以及"融合模式赋能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价值核心.并以此为引领,架构目标、驱动与模式"三位一体"的建设机制:首先,遵循革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更新供需匹配的产教融合顶层设计.以深根多链融合的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立足破壁样态的职普融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其次,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企业参与、迭代科教融汇知识生产的定位与功能、提质职普"破三维"的范式方法,跃迁"三融"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引领的内源驱动.最后,以优化要素共生的产教融合、变革多螺旋高层级的科教融汇、畅通多元渠道的职普融通,升级多主体协同赋能的"三融"模式.

    新质生产力高校"三融"建设价值旨归机制建构

    中华文明突出和平性的多维审视——基于中西方文明比较的视角

    刘志刚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文明崇尚自我中心论、个人主义至上,强化了"非此即彼"的社会冲突观念;其遵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战争普遍论",将人类的自然状态定义为战争状态;其建立在二元对立思维基础之上的"文明冲突论",更是给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带来了深重灾难.与西方"冲突型文明""征服型文明"体现出明显的排他性、侵略性特征不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和己处众、社会和睦"的社会关系准则,到"止戈为武、和平共处"的战争与和平观,再到"大道不孤、胸怀天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形成了"家—国—天下"的秩序框架与文明体系,其突出和平性一脉相承、历久弥新.

    中华文明和平性西方文明文明冲突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王琼杨德才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研究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本文认为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产业融合效应、资源配置效应以及绿色低碳效应等四种机制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然而,对于文化和旅游产业而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仍面临数字技术应用的业务生态落地滞缓、生产关系调节亟需优化、高质量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短板等诸多现实挑战.为此,应在"技术—产业—资源—生态"的框架下,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实践路径,包括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业态融合,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补齐要素短板,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生态优先,塑造产业绿色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

    人物介绍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