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未来:中国声乐学派的发展战略

    居其宏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声乐学派要达成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同行和观众面前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崇高使命,就必须面向未来,改革专业声乐教学体制,健全高精尖歌剧表演人才的培养机制,狠抓具有世界级经典品质的歌剧创作,完善中国歌剧的创演与推评机制,施行中国歌剧"走出去"战略,推进中国声乐学派的史论研究和美学建构;唯上述诸项齐头并进、同时发力,这项伟大战略工程才有灿烂未来.

    中国声乐学派面向未来战略工程

    唐代古琴之养士之风——兼及董庭兰与房琯琴事考

    章华英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尊士、养士之风造就了中国古代重视人才、礼贤下士的社会风尚和文化传统.而唐代养士之风依旧盛行,"琴客"是士的一种,他们不仅善琴,也长于诗文,平日弹琴、赋诗、出游、传授古琴.他们与主人往往有着惺惺相惜的感情.见于记载的唐代琴客,主要有姚兼济、石荆山、董庭兰、贺若夷、王敬傲等.本文对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琴家董庭兰的生平及琴事,董庭兰与李颀、高适等人的交游,房琯罢相与董庭兰的关系等均进行了考辨,认为房琯被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疏救房琯事件对杜甫的人生、事业、心理,亦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和摧残.董庭兰的古琴弟子有郑宥、杜君人等.

    古琴唐代董庭兰房琯

    何谓"中国音乐"?——在"全球中国音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杜亚雄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手册——中国和海外华人音乐分册》的内容,提出"中国音乐"不能混同于"汉族音乐",而用"汉族音乐"替代"中国音乐",则更是错误的.为了改变目前全球中国音乐研究出现的这种状况,首先应为"中国音乐"一词"正名",还要纠正以往学者的错误,在深入民间进行调研的同时,应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用英文写作一本包括56个民族音乐概况的《中国音乐手册》,以便向国外正确、全面地介绍我国音乐的基本状况.

    中国音乐正名纠错调研写作

    从"无声之乐"到"寂照朗现"——玄佛视角下的支遁乐论思想研究

    王维方颖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支遁作为东晋名僧,其乐论思想充满了以佛解玄、以玄合佛的味道.在支遁为晋哀帝陈明的政治见解中提出了"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乐论命题,他以玄学之"无"替换了般若之"空",即以"无声"来指代佛学的"空寂",在无生无造的佛学旨趣中注入了"自得"适意的感性内蕴,其目的是用音乐审美所建构的内在秩序来实现现实政治的和谐稳定.在"以万声钟响,响一以持之"的观点中,支遁以钟声作喻,来说明圣人所持有的"空无"之心可以与超验精神相通并能够启发众生归于一致.

    支遁无声之乐佛学玄学

    兴乐,成教,化育:王夫之乐教重情论

    高阳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夫之乐教思想具有鲜明的重情特征,以情动人、感人是乐之为教的前提.乐教是一个以情施教的化育过程.王夫之希冀人沐浴在乐音中,通过感受乐音之情的熏陶以净化精神境界,实现个体审美能力的提升与道德教育的成化,从而塑成美善合一的理想人格.同时,作为群体共同之情的表达,乐具有"和"的特点,因而乐教亦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王夫之乐教重情与其情范畴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凸显了情的美育价值.以情施教而化育、动人以情而和谐.王夫之乐教重情论的精神有必要在当下美育中重焕生机.

    王夫之乐教美育

    古琴题写与乾隆的雅正琴乐观

    郭薇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乾隆初期,乾隆与陈邦彦、梁诗正等七位翰林词臣对宫中旧藏及新斫古琴进行了多次题写活动.这批题写诗文作品体裁不一、数量众多且普遍运用比兴之法,体现出乾隆初期清秀典雅的古琴文学美学与艺术审美.在对古琴的多次题写中,乾隆不断确立古琴的卓越地位、并阐发古琴中和节止的儒家内涵,反映其一以贯之的雅正琴乐观.大规模的古琴题写活动表现出乾隆作为政治人物在诗教与乐教上的双重意图.

    乾隆初期古琴题写雅乐观

    金陵派鼎盛期的琴人谱系与琴乐风格

    薛国安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金陵琴派"著称一时,与虞山琴派双峰并峙.这一时期,金陵琴派出现了庄臻凤、韩畕、程雄、李延罡、罗子敬、沈琯、黄镇、吴官心等一批传承有序的代表性琴人.长久以来,人们对金陵琴派的形成及其风格特征不甚了了.清王坦《琴旨》、觉庵《天籁阁选谱·自序》和黄世芬《希韶阁琴瑟合谱·自序》等关于金陵琴派风格特征的概括性描述,也多语焉不详,以致今人对金陵琴派的琴家、琴曲和风格特征知之甚少.《五知斋琴谱》收入的《圯桥进履》《鸥鹭忘机》《关雎》《秋塞吟》《汉宫秋月》《佩兰》等金陵琴派代表性琴曲,是研究金陵琴派鼎盛时期代表性琴人和代表性琴曲风格特征的一把密钥.王坦等关于金陵琴派风格特征的概括性描述,与《五知斋琴谱》中收入的金陵派代表性琴曲一并考察,就能比较清楚地分析和探明金陵琴派鼎盛时期代表性琴曲的风格特征:既有"苍老古淡、中和典雅"的人文之美,也有"声韵并茂、锋芒而秀"的艺术之美.

    金陵琴派代表性琴人传承关系《五知斋琴谱》琴乐风格

    文化与认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相关思考

    郑长铃林淑娟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保护和传承实践尤与非遗自身存续、发展的规律密切相关.充分认识其被不断地再创造之规律特性,回到文化本身认识和阐释诸如花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必要.既要坚持以民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主体,又要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新兴的社会人文生态中获得长足发展和健康延续:一方面,要修复或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和延续的文化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文环境变化的前提下,不断探索传承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思路,从而真正激发其内在生命力.

    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属性非遗保护

    基于计算机纹理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的古琴面板品质预测

    曹野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应用支持向量机算法,结合古琴共鸣板木材表面纹理特征,建立古琴面板质量预测模型.共收集古琴面板样品77张,采用数码相机拍摄共鸣板图像,经图像处理去除背景.提取包括连续纹理数、断裂纹理数、最长纹理值等7项纹理特征定量指标,以其中21张样品作为训练集,余下56张作为测试集.利用支持向量机结合专家打分法对训练集特征进行模型训练,并对测试集进行等级预测.结果显示,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分类准确率分别达到95.23%和96.42%.两组预测等级与专家评分实际等级之间误差较小.研究表明,支持向量机算法可对古琴面板木材纹理特征进行有效分类,实现面板质量的准确预测,为乐器面板的选材提供了参考.

    古琴支持向量机木材纹理面板质量

    人造自然:梅西安鸟类母题创作的"盛景"与"悖论"

    李露莎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鸟类母题是梅西安贯穿一生的个性化创作标签.鸟类既是自然主题的标志性因素,也与宗教象征密不可分,既是现实的、感知的,又是精神的、隐喻的.梅西安创作的鸟类世界盛景是通过不断实验、逐渐累积而成,是用音响和技术构建的鸟类博物馆.其创作实践、思想观念及其作品接受之间的关系多面且复杂,体现于表现意向在"真实"与"虚构"间的游移、"自然"理念与"机械"手法的混合,"丰富"的创作旨趣与"单一"的感性体验之间的审美错位这三个悖论性问题之中,需以历史和美学的双重视角予以审视.

    梅西安自然鸟类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