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贵州省送陇村苗族古瓢琴看苗族古瓢琴声音的双重属性及符号特征

    赵凌杨曦帆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苗族古瓢琴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都江镇、黔东南州丹寨县雅灰乡、雷山县达地乡的部分苗族村寨.苗族古瓢琴用于古瓢琴舞的伴奏,琴声不仅具有音乐性,也具有"乐器说话"的语言性.在古瓢琴模仿语言的过程中,拉奏者通过技术手段来增加模仿语言的清晰度,以此进行信息传递.古瓢琴拉奏者的技术手段明显带有针对不同表达内容进行声音符号选择的意图.因此,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古瓢琴"乐器说话"现象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古瓢琴声音的特点.

    苗族古瓢琴乐器说话符号

    叙述学视角下的马勒早期交响曲研究——兼及"实在"与"可能世界"的阐释

    张晨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期浪漫派作曲家马勒的早期交响曲创作于19世纪末,这是一个交响观念扩展和形式延伸的时期,也是作曲家独立音乐叙事的开端.马勒提出了"用交响曲创造一个世界"的观点,他在音乐中创造的"世界",是一个与实在世界相关的"可能世界",并通过它完成了音乐自传.马勒音乐的复杂性在于它背离了原始初衷,语言叙述完成了自身意义,通过异质话语和不同话题的插入,交响曲成就了自身并将音乐语言引向了现代主义.

    马勒交响曲音乐叙事可能世界音乐自传

    殷商·清商·楚商

    陇菲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者,原为商人之磬."商音",乃五帝之遗声,是赫赫有名的商人之音.此《礼记·乐记》所谓"爱者宜歌""肆直而慈爱"的"商声",在《史记·乐书》里,被诬为"亡国之声""靡靡之音".战国时期"乐戒商音",是因律学原因而不取"商声",与政事无关."清商"特色之音是太簇升高一律(半音)的夹钟商,后泛指汉魏六朝乃至隋唐之"清商""清乐",一度成为华夏正声.见之于古琴曲的"楚商",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六声调式音阶,至今湖南仍有使用这个调式的民歌."楚商"除调式音阶之义外,又泛指楚地之乐.楚地之清商、楚商、侧商等,成为魏晋隋唐中国音乐主调.迄今西北戏曲、民歌多使用楚乐侧调之"苦音",也常常与"花音"交替使用.

    殷商清商楚商商乐商声侧商

    论古琴与山水的三重审美境界

    刘弋枫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琴与山水的审美境界可分为三个层面——山水形象、山水意象和山水意境.琴之山水形象,是古人抚琴听琴喜好山水环境,及用琴曲呈现自然山水的形式美,可曰表层山水.琴之山水意象,是以琴中"山水"比德、兴情,是人之"情"与山水之"景"的交融,亦即胸中山水.琴之山水意境可体现在"古""远""逸"三方面,都是形上性的超越之境,体现了琴人对永恒、无限、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山水形象侧重形式美,山水意象和山水意境侧重内涵美.古琴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与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儒释道三家的人生态度、古琴自身的艺术特性及审美内涵(情、德、道)都有关系.以山水为题,可引领和贯通古琴艺术诸境界.

    古琴审美境界山水形象山水意象山水意境

    浙东锣鼓与地方戏曲共生关系探究

    陈辉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东锣鼓广泛存在于礼俗仪式场域和民间演艺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浙东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相互依存,形成了自成一派的地方风格,成为江南礼俗音乐的活态遗存,也是传统吹打乐的代表性乐种.浙东锣鼓与戏曲曲牌同名同曲、同名异曲、异名同曲的情况十分普遍.浙东锣鼓与地方戏曲共生互动,是其生存之道,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浙东锣鼓地方戏曲共生关系

    《乐记》"声""音""乐"概念辨析

    江羿妃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乐记》之"声"首先包括了上古时期"耳听打磬便成声"的自然属性;其次在与"音"的互训中,具备了与"宫商角徵羽"相应的艺术属性;最后在"物感人心"的功能作用下,肯定了其道德教化的政治属性.《乐记》之"音"相较于"声"更加强调内在的曲调、编排、文采,尽管尚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礼乐高度,但仍具备教化人心、陶冶身心的社会功能.《乐记》之"乐"作为治人心、易风俗的核心手段,虽作为"德之华",却并不代表得"乐"者得"德","乐"终究只是近乎"礼"、近乎"德",如若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圣人、君子,仅知"乐"尚不足矣,还需兼顾"礼",也就是孔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乐记》

    柳琴戏音乐编创研究

    薛雷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我国戏曲艺术研究虽为"显学",可是戏曲音乐编创研究却十分欠缺.这主要缘于人们的固有认知,即戏曲音乐编创不过是"一曲多用""拼凑连接"而已,未能对其创新性特征有足够的认识.其实在我国戏曲音乐编创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继承传统与变革创新始终如影随形.对柳琴戏音乐编创理念与编创技法的尝试与探索,不仅有益于当下柳琴戏艺术的与时俱进,而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下我国戏曲音乐编创给予理论指导与实证支撑.

    柳琴戏继承创新音乐编创编创理念编创技法

    《暗恋桃花源》演出版本研究

    刘丽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1986年至今,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秉持人尽其才的理念进行集体即兴创作,在多元文化交汇、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创造自由的舞台时空,探究爱、生命、生死等终极价值问题,在表演艺术、舞美设计、文本改编层面不断颠覆自己,消弭精致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界限,衍生出多个演出版本,以鲜明的实验性、思想性,成为现代剧场典范之作.

    《暗恋桃花源》演出版本表演艺术舞美设计文本改编

    "导演中心"语境下中国当代话剧文体的变革模式及反思

    杨光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导演中心制"的推行影响了话剧文体,"导演时代"的话剧文体与传统文体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中国和西方在"导演中心"和话剧文体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变革模式.西方戏剧文体的变革和导演上位都以思想为先导.中国当代话剧文体的变革则同舞台形式的革新相关.文体变革模式的选择对中国当代话剧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整体而言,剧本的文学性和演出的文学性都有所下滑.从话剧文体变革模式可以见到中国话剧发展的普遍性问题,思想缺席仍是制约中国话剧发展的最大瓶颈.

    导演中心戏剧文体变革模式

    上海大夏剧社考述

    胡文建
    11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上海大夏大学被誉为"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大夏大学剧社曾与南国社、复旦剧社等戏剧团体一起发起成立了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积极参与上海左翼戏剧运动.田汉、洪深、欧阳予倩等戏剧名家曾多次对大夏剧社戏剧活动进行指导.在剧联领导下,大夏剧社的演出活动从大学校园到街头厂区,动员民众,宣传抗日,并积极为抗战募捐.大夏剧社的演出有力配合了上海左翼戏剧运动,获得了各界赞誉,也为戏剧战线培养了人才.

    大夏剧社大夏大学左翼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