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古代文艺研究的学术传统

    王廷信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的文艺研究在1840年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其研究主体多为具有"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文士阶层.他们更多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思考艺术的前提,围绕"人"的问题,把文艺放在与天地并行的宇宙空间中来思考,把人与文艺之间的关系作为文艺的本质问题来思考,把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作为文艺创作的核心问题来思考.这种思考对象和方式避免了针对文学艺术进行孤立研究的弊端,形成了把天、地、人及社会统一起来协同思考的优秀传统.

    中国古代文艺研究学术传统

    徐复观"礼乐观"研究

    徐海东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儒家学者徐复观认为礼乐在演进过程中,先有"乐"后有"礼",再由"礼"取代"乐",最后是孔子重新又把"乐"提到重要位置.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公的礼乐,使礼乐由外向内发展,成为儒家"仁"的一种外化形式.礼乐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政治、社会和个人修养三个方面.在政治上以"礼"治理天下;在社会层面是为了让人过上"人的生活";在个人修养上,礼乐主要表现在"立人"与"成人"两个方面.徐复观认为人文就是礼乐教化,而礼乐的核心则是"天下为公".

    徐复观礼乐人文

    近二十年来中国商业电影表演风格嬗变

    周隽江浩强
    13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二十年来以来,随着电影创作的不断变化,中国商业电影中的表演风格也在不断流转中兴盛交替,逐步向前.从21世纪之初市场化背景下的"奇观电影"与"仪式化大表演",到互联网时代里的"粉丝经济"与"颜值化轻表演",再到新时代背景下的"多元风格"与"形象化真表演",中国商业电影中的表演风格在不断流变中,呈现出多元化、形象化的美学状态与发展趋势.

    中国商业电影电影表演风格嬗变

    诗意的身体:电影中的身境建构

    黄今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体对构建主体性具有重要作用.电影中的身体既是主观的客体也是客观的主体,将客观体验与主观情感相统一,成为具象认知、共情与意象审美的基础.所谓"身境"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指涉电影静态空间中镜头对身体现象的诗意修辞,从影像特质过渡到心理影像而引发"影像增殖",产生诗意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指涉电影中身体的连续性空间动态变化,由身体创造可被游历和被感受的空间,实现情感的具身化表征.基于电影中的身体现象、身体活动形成的感知与空间情境共同建构了电影身境.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在感知与投射之间,以身体为媒介,电影"身境"为超越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通往身心合一的诗意审美提供了路径.

    身体身境静态身体运动身体

    "鲁艺"在东北解放区戏剧活动史述

    张远
    1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光复后,"鲁艺"分批迁入东北,"鲁艺"文工团是东北解放区戏剧运动的活动主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戏剧活动与实践.东北解放区戏剧运动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从东北光复到1946年7月"七七决议"为戏剧运动准备期,从"七七决议"到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为戏剧运动活跃期,从东北全境解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戏剧运动的深化期.三个时期"鲁艺"文工团的戏剧活动各有特点."鲁艺"文工团创作了大量戏剧作品,实现了话剧题材的开拓,掀起了东北解放区新秧歌剧运动的新高潮,促成了东北解放区戏剧艺术创新.

    "鲁艺"东北解放区戏剧运动

    论直播戏剧的现场性——以"英国国家剧院现场"为例

    尹迪
    147-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直播戏剧的现场性由于缺少身体在场和观演交流,长期为学术界所质疑.21世纪以来,以"英国国家剧院现场"为代表的直播戏剧主创们通过重建仪式、设置禁忌、引入风险性与易逝性,重新调整和定义了直播戏剧中的现场性.他们还将"直播"的重心由"现场性"调整转向"现场感",从而使观众成为现场性建构的核心.这些对现场性的改造,本质上使直播戏剧从现场性转向事件性,从时空共在走向心理共在.通过扩展和丰富现场性概念,直播戏剧消解了其内部影像与身体(实时与延时)的矛盾,为其艺术形式的扩展找到了理论支点和新路径.

    直播戏剧"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现场性事件性仪式性

    历史回眸与时代反思——《张居正》民族化演剧的美学探研

    桑丹
    15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韵生动在中国演剧实践中体现为对生命力的尊崇,除了指形式审美上的鲜活生动,也包括人物形象被时代精神所赋予的生命力.体验与表现、写实与写意,展现历史人物张居正与自己与天地与众生的关系,构成了历史剧《张居正》民族化演剧中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中国美学风格.中国美学强调超越时间,通过表演创作中"体验是手段,表现是目的"的写意空间,以诗意剧场揭示生命本真,凸显了中国美学所强调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

    历史剧《张居正》民族化演剧人物形象美学文化记忆

    从"两汉析舞"到"甲骨寻舞"——彭松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取向述评

    于平
    15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彭松(1916-2016)是我国著名古代舞蹈史研究家.在新中国首部《中国古代舞蹈史》编著中,彭松执笔"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部.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舞蹈的通史研究中,"两汉舞蹈"是他的研究主场.为此,他在汉赋、乐府诗与汉画像的融通研究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接着,他借"敦煌舞"之题拓展出"隋唐舞蹈"研究的新想象——不仅揭示出《西凉伎》与"敦煌舞"的文脉关联,而且从日本"唐舞图"和朝鲜"李朝宴乐"探寻唐、宋舞蹈在流变中的内质.再接着,他聚焦周代《大武》舞去探讨中国古代史诗性歌舞剧的叙事策略和诗、乐、舞结构.最后,他以"古稀"之龄倾力"甲骨寻舞",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和有启迪的思路.

    彭松中国古代舞蹈史敦煌舞《大武》舞甲骨卜辞舞蹈

    关于舞蹈艺术专业学科学位建设的思考

    周星关樱丽
    174-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在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下,增设了舞蹈艺术专业学科学位.这种首次以艺术专业门类为学科学位建设的独立建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舞蹈艺术专业学科学位建设应当充分从社会现实、学科发展、学生需求等多维层面调整,把握以培养研究型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应用性实践导向,促进学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双轨前行,更好地满足我国舞蹈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舞蹈专业博士学位转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新时期民间文艺学"天鹅处女型故事"的舞剧改编研究——以傣族舞剧《召树屯与婻木诺娜》为例

    唐白晶
    179-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第一部傣族舞剧《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取材于傣族叙事长诗《召树屯》.这部叙事长诗在民间文艺学中属于"天鹅处女型故事"的母题,从民族叙事长诗到少数民族舞剧的改编,需要依据舞剧艺术规律创作舞剧结构,建构民族舞剧语言塑造舞剧形象.这一时期,大量以"天鹅处女型故事"的传说题材进行舞剧改编的作品,都用一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对清明政治、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是一种新时期"伤痕文学"的文化隐喻.

    新时期民间文艺学舞剧改编文化隐喻《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天鹅处女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