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开管理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开管理评论
南开管理评论

李维安

双月刊

1008-3448

nkgl@163.com

022-23505995 022-23498167

300071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商学院

南开管理评论/Journal Nankai Business Review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弄"优"成拙——从社会心理距离视角探究受惠方对特殊优待的满意度

    王文如陈荣黄靓
    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殊优待是一种"向部分顾客提供额外产品或服务"的营销手段.本文探究了消费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因素——在场群体类型对特殊优待效果产生的影响.通过一个问卷调查和五个实验,本文研究发现特殊优待过程有熟人在场时,受惠者对整体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降低,甚至低于没有特殊优待的情况.受惠方与熟人之间感知心理距离的变化中介了特殊优待的负面影响.本文进一步探究了以上效应的边界条件:当消费者想要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消费者炫耀消费个性特质较高、特殊优待不可观察、特殊优待可以由消费者和熟人共享时,主效应被削弱.本文丰富了社会心理距离理论在服务营销领域的相关研究,为企业更合理地实施特殊优待提供了有益的营销启示.

    特殊优待熟人在场心理距离感知疏远程度

    资源丰富性对个体向抽象目标捐赠意愿的影响研究

    朱翊敏梁嘉明吴继飞林培培...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益慈善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社会公众融入公益慈善的兴趣相对低迷.本文从资源丰富性视角出发,通过一项二手数据探究和三项实验检验了人们对抽象目标捐赠的心理机制与边界条件.结果表明:1.与捐赠有限资源相比,人们在捐赠丰富的资源时,会对抽象的目标表现出更高的捐赠意愿;2.人们对抽象目标的偏好受到感知效能的中介作用,即人们在捐赠丰富(vs.有限)的资源时对于捐赠抽象目标的行为具有更高的感知效能,从而表现出更高的捐赠意愿;3.捐赠诉求的信息解释调节了人们对抽象目标的偏好,即在高水平(vs.低水平)的信息解释情境下,相比捐赠资源有限的个体,捐赠资源丰富的个体对捐赠抽象(vs.具体)目标具有更高的感知效能,进而导致更高的捐赠意愿.本文从资源丰富性视角拓展了可识别受害者效应与捐赠目标的理论研究,为慈善组织提升捐赠诉求设计的有效性提供了管理启示.

    公益慈善资源丰富性捐赠目标感知效能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诗意唯美"还是"简陋本真"?扶贫宣传风格对农产品质量感知的影响

    王大海段珅姚唐曹花蕊...
    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论界鲜有研究关注扶贫宣传风格是否影响消费者对扶贫农产品质量感知.基于常人理论和线索利用理论,本研究聚焦消费扶贫中宣传者、受助者、消费者三方的互动关系,通过二手数据分析、田野研究、在线实验和情景实验,验证了新媒体时代下不同类型扶贫宣传风格影响农产品质量感知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诗意唯美的扶贫宣传风格会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感知水平,简陋本真的扶贫宣传风格则效果相反,而心理意象起到了中介作用.研究还证实了受助者脱贫态度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价值的关注焦点对扶贫宣传风格影响农产品质量感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优化精准扶贫宣传策略、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管理启示.

    扶贫宣传风格农产品质量感知常人理论心理意象

    营养标签标注对消费者健康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能力感知与温暖感知的中介作用

    李涵唐一凡青平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营养标签正逐渐成为健康食品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体现.学术界将营养标签分为客观型和评估型两种类型,但前人的研究尚未就企业应该标注何种营养标签以促进消费者购买健康食品这一核心问题达成一致结论.本研究拟从企业能力感知与企业温暖感知相权衡的角度出发,探索营养标签对消费者健康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和调节变量.通过 2 个预实验和4 个正式实验证明,企业标注客观型(vs.评估型)营养标签一方面会通过增加企业能力感知促进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购买,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减少企业温暖感知降低购买意愿.此外,关系规范和相对价格调节了(客观型vs.评估型)营养标签对消费者健康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最后,本研究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以协调前人研究结论的不一致,丰富了营养标签的文献,拓展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适用范围;在实践上对政府和企业的健康食品营养标签标注提供了可行建议,也对消费者树立健康饮食理念具有提醒作用.

    客观型营养标签评估型营养标签健康食品企业温暖感知企业能力感知

    "物美质优"判断偏差对次优食物浪费的影响——心理机制及应对策略

    黄元豪李先国黎静仪刘玥彤...
    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因食物外形缺陷而产生的浪费问题日趋严重,这些外观有缺陷但仍可食用的食物被称为"次优食物".次优食物浪费根源于消费者的审美偏差,但以往研究较少关注消费者回避次优食物的心理机制,对相关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探讨不够.本文基于常人信念理论,研究消费者在次优食物购买中的常人信念,并提出"酷化拟人形象"的干预措施.通过四个实验发现,消费者存在"物美质优"信念,即次优食物的低外观水平会降低消费者对次优食物口味与健康的评价,而"酷化拟人形象"可以强化消费者对次优食物的自然性感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消费者的自主性水平对此效应可产生调节作用.本文厘清了消费者的美学偏见对次优食物感知障碍的影响路径,创新性地提出新型视觉线索,促进消费者形成可持续性食物选择行为,系统地揭示了从食物浪费的认知偏差到视觉助推效应再到助推机制与效应边界的内在机理,为企业提供低成本、易执行的管理工具,有助于解决次优食物滞销问题,也在推动食物可持续发展方面为政府提供了高效率的政策方案.

    食物浪费次优食物常人信念酷化拟人自然性感知

    机器的觉醒:生成式AI溯源、演进与展望

    马阅欢方佳明杨慧颖Benjamin George...
    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18 年 GPT—1问世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全球企业和组织的管理实践带来了巨大冲击.A I 生成内容的研究迅速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先前AIGC 研究聚焦于核心技术突破、应用场景融合、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研究主题分散且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因此,本研究基于对AIGC 概念的界定,选取了407 篇国内外核心期刊上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LDA模型和人工编码的方法,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 8 个子主题和 3 个主题,系统梳理了AIGC研究的相关内容.首先,从AIGC的兴起缘由、构建基石和驱动能力等方面进行溯源.其次,基于研究主题分析和溯源过程,结合"技术—组织—环境"(T OE)理论模型提炼出AIGC 研究演进的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就技术与商业价值、管理实践与理论、负面影响与组织环境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最后,论述 AIGC 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会如何影响管理实践、研究理论与方法,并据此提出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与建议,拓展研究视角.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AIGC的发展与演化脉络,对于了解和推动AIGC 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生成式AIAIGC研究综述研究溯源研究演进

    科创企业创始人的角色塑造与转换及其对突破性创新的作用机制

    罗瑾琏郭利敏王象路钟竞...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创企业是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载体,其创始人如何塑造与转换角色是企业创新突破的关键,但现有研究缺乏对科创企业创始人角色塑造与转换的条件、过程及结果的理论探讨.本文采用单案例分析方法,探究科创企业创始人的角色塑造与转换及其对突破性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外部情境和创始人特质双重因素是创始人角色塑造与转换的先决条件;角色塑造与转换对突破性创新的作用机制是创始人依次触发角色动机、建构角色定位,进而执行角色行为、形成角色效应的过程;随着外部环境的阶段性变化和创始人特质的阶段性凸显,创始人的角色动机依次实现从核心技术自主动机、应用技术转化动机到生态技术深化动机的转变,角色定位呈现"技术领头羊—战略驾驭者—创新文化引领者"的演变,角色行为也从资源自建转变为资源杠杆再转变为资源共创,推动企业依次形成核心技术突破效应、应用技术占有效应、生态技术赋能效应.本文研究结论为科创企业创始人角色管理和创新实践提供了借鉴.

    科创企业创始人角色塑造角色转换突破性创新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制造企业如何编排资源利用数字机会——基于资源编排理论的fsQCA研究

    马鸿佳王亚婧苏中锋
    90-100,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数字机会是中小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资源编排理论指出,利用数字机会离不开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支持,尤其要将各种资源和能力有效组合起来.但大量中小制造企业难以有效编排自身资源和能力来利用数字机会.为此,本文关注中小制造企业的五种传统资源和能力(实物资源、关系资源、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能力)及两种数字资源和能力(大数据资源和数字平台能力),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方法对 392 份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五种传统资源和能力及两种数字资源和能力都不能单独作为中小制造企业数字机会利用的必要条件,但数字平台能力作为核心条件能发挥较为普适的作用.同时,中小制造企业的数字机会利用存在三种路径,可归纳为"内向型""外向型"和"内外兼顾型",通过进一步聚焦高技术制造业,发现其数字机会利用存在两种路径:"渐进型"和"突破型".本文有助于发现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编排企业资源和能力,拓展了资源编排理论的研究情境(数字化背景)和研究范围(数字资源和能力),回应了识别"数据时代的资源编排规律"的呼吁.

    数字化转型数字机会利用资源和能力组态资源编排理论

    连锁股东与企业战略定位:差异化竞争抑或趋同管理

    余怒涛王涵张华玉苗瑞晨...
    10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 2007-2021 年沪深 A 股企业样本考察连锁股东与企业战略定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连锁股东会显著提升其持股上市公司之间的战略差异度,表现为对差异化战略的偏好.机制检验发现,连锁股东主要通过加强信息交流和提升风险承担水平进而提升企业战略差异度.进一步分析发现,连锁股东对差异化战略的推动能有效提升企业价值创造.异质性分析发现,当连锁股东为机构型和战略型及企业为非国有性质时,连锁股东对企业战略差异度的影响更强.截面分析发现,企业内部环境更稳定(上期未经历亏损或业绩下降及当期财务状况良好)和所处行业竞争更激烈时,连锁股东对企业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和战略变革的推动作用更强;面对宏观营商环境的变化冲击,连锁股东对企业战略差异度的影响在疫情前后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对战略变革的提升作用在更稳定的营商环境下(疫情前)更强.本文是对连锁股东经济后果与企业战略影响因素研究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为如何改善战略决策提供了基于连锁股东层面的有益参考.

    连锁股东战略差异度投资组合信息不对称风险分散

    工作场所伙伴关系:数字经济时代员工与组织共赢的逻辑基础

    赵晨林晨周锦来刘军...
    116-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作场所伙伴关系是一种提倡员工与组织间对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理念,要求基于员工与组织间的互利制度来实现双方的价值共创.近年来,伴随数字经济及平台型组织的发展,工作场所伙伴关系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探讨.鉴于现有研究存在概念模糊、结论分歧及缺乏系统性研究等问题,本研究从理念、方法及实践层面系统阐述工作场所伙伴关系的概念并给出界定,从互利基础、制度保障、合法性及员工话语权角度归纳出该理念的前提框架,探讨关系建立后的影响效应并总结出边界框架.最后在理论演进、机制探索、数字经济情境研究、中国特色理论发展和新时代制度建设五个方面给出未来的研究重点.

    伙伴关系互利理论劳资关系价值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