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草原与草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草原与草业
草原与草业

邢旗

季刊

2095-5952

0471-6966391

01001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呼伦北路28号

草原与草业/Journal Grassland and Prataculture
查看更多>>《内蒙古草业》创刊于1987年,是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设计院主办,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学会协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是反映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建设和治理开发的刊物之一。本刊坚持“办刊法规及导向,立足内蒙古自治区,面向全国”的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欧洲苜蓿生产发展态势与启示

    陶雅柳茜孙启忠李峰...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望欧洲近百年(1926-2022年)的苜蓿发展,其苜蓿栽培面积发展经历了扩增—减少的过程.前50年(1926-1972)是欧洲苜蓿栽培面积扩增期,由250.74 hm2增加至578.80 hm2,增加了 1.31倍,到1972年欧洲苜蓿栽培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72年之后的50年(1972-2022年)间,欧洲栽培面积呈下降趋势发展,到2017年苜蓿栽培面积仅为247.11 hm2,与1926年的苜蓿面积相近.苜蓿单产也在逐年增加,如法国从1945年的2.01 t·hm-2,增加到1988年7.6 t·hm-2,到2017年增加至14.8 t·hm-2,这是欧洲苜蓿面积减少的原因.该研究深度分析了目前欧洲苜蓿生产现状及欧洲主要苜蓿生产国,如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塞尔维亚等苜蓿发展现状.从欧洲苜蓿生产发展中,获得重要启示,即作为中欧古老的栽培牧草,欧洲在提高苜蓿单产的同时减少了种植面积并且高度重视种子生产.

    苜蓿欧洲苜蓿发展国内启示

    全球环境变化对叶际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叶子健白璐温芸卓李雨昕...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重塑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已成为共识,植物与叶际微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综述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探讨了气候变暖、氮沉降、降水格局变化以及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等关键全球变化因子如何影响植物叶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表明,这些全球环境变化因子通过影响植物的生理机能、叶片特性及其分泌物,间接地改变了叶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植物-微生物-环境三者间相互作用机制的探索深度尚需加强.本研究不仅为理解全球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广泛影响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政策和农业管理措施提供科技支撑.

    气候变化氮沉降叶际微生物

    行距和播量对燕麦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李跃马承泽朱楷王储...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燕麦是我国半干旱地区重要的一年生饲草作物.为探究华北地区燕麦种植的适宜行距和播量,研究通过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3个行距水平和3个播量水平,研究不同行距、播量组合对燕麦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试验范围内行距和播量对株高的影响以播量为主,行距影响不显著.行距和播量对茎长、茎节数影响不显著.播量增大时,叶片的宽与长都变小.穗长、穗数受播量影响大,受行距影响小.行距和播量对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有影响,播量比行距对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更大.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以窄行距S1(15 cm)低播量D1(20万粒/hm2)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分蘖干重与干草产量最相关,其次是干鲜比.

    燕麦行距播量农艺性状产量

    荒漠草原中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的相似性研究

    薛昌琳董瑞吕世杰云杰...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相似性的响应对荒漠草原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不放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极重度放牧(EG)5种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基本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及其相似性.研究发现,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植物群落高度、盖度、生物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植物群落的密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重度放牧区达到最大;植物群落a多样性指数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相似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综合来看,放牧强度保持在中度放牧强度以下,不仅可以维持较高的数量特征,也能够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进而维持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潜在能力.

    荒漠草原放牧强度相似性多样性指数

    行距对羽茅生产性能的影响

    霍晓伟张如雪李建伟龙金飞...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宜羽茅饲草生产和种子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行距(20 cm、30 cm和40 cm)对羽茅草产量、饲用品质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30 cm行距时羽茅的单株分蘖数显著高于20 cm行距(P<0.05),与40 cm行距无显著差异.开花期羽茅的株高在30 cm行距下显著高于20 cm和40 cm行距(P<0.05);30 cm行距羽茅抽穗期的鲜草产量为1.99 kg/m2,均显著高于20 cm和40 cm行距(P<0.05);30 cm行距下抽穗期干草产量和孕穗期鲜草产量显著高于40 cm行距(P<0.05),与 20 cm行距无显著差异;30 cm和20 cm行距下的RFV为85.64,显著高于40 cm行距(P<0.05).30 cm行距下的生殖枝数(157株/m2)、潜在种子产量(404.87 kg/hm2)和实际种子产量(111.74 kg/hm2)均显著高于40 cm行距(P<0.05),但与20 cm行距无显著差异.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呼和浩特地区种植羽茅行距为30 cm.

    羽茅行距营养品质生产性能种子产量

    豆禾混播比例对科尔沁地区退化草地修复效果的影响

    杨晓华孟根其木格华桂兰王竹天...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通过设1∶2、1∶3、1∶4三个水平的豆禾混播比例,研究不同混播比例对牧草返青日期、植被盖度、高度、群落物种数、牧草产量等的影响,以期确定本地区天然退化草原修复的最佳豆禾混播比例.结果表明,豆禾比1∶2混播组合是提高产量的最佳组合,从提高植被盖度及有利于恢复退化草原的角度考虑,豆禾比1∶4组合为最佳混播组合.

    豆禾混播混播比例草地修复

    新疆草地生态修复的可视化研究——基于CNKI的知识图谱分析

    王敏怡马秀枝马雅楠袁子玥...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新疆草地生态修复领域的热点问题、发展趋势以及草地生产力提升有效措施,本文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以"新疆草地""新疆草原""生态修复""草地生产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及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4-2023年新疆退化草地生态修复领域的132篇论文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对这40 a来新疆草地生态修复研究的年发文量、期刊分布、影响因子、研究机构、关键词、恢复目标及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新疆草地生态修复研究中,发文量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研究重点围绕草地修复治理对策、草地退化原因、生态修复技术等;被关注最多的恢复目标包括草地生产力、土壤碳库和植被覆盖度等的提高,应用较多的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是人工补播、休牧禁牧和围栏封育.

    新疆草地草地生产力CiteSpace围栏封育人工补播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气象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申玉贤师海英杨立霞胡向敏...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农科,培养高素质优秀新农科人才,课程思政是重中之重.《农业气象学》是涉农专业基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本研究结合《农业气象学》课程内容从5个维度多个方面挖掘思政元素,从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必要性、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手段、持续改进等多方面探讨《农业气象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希望为同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探索和实践提供思路与借鉴.

    新农科农业气象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草业科学专业《植物分类学》课程思政实施探索

    胡向敏申玉贤庞雅文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在分析《植物分类学》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提炼出课程思政资源,包括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培养刻苦钻研、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培养统筹规划能力、团队意识、提升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同时对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探讨,进而促进《植物分类学》思政教学效果提高.

    草业科学植物分类课程思政

    寒旱地区观赏草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唐佳妮郑文晶王玉婕郭扬...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寒旱地区由于极端气温多发,植物生长和发育受到很大限制,使得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度较低,生态恢复和保护面临诸多挑战.观赏草作为一种具有观赏及生态修复价值的草本植物,在寒旱地区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研究重点分析观赏草在寒旱地区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井深入分析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寒旱地区的生态恢复和景观美化提供参考.

    寒旱地区观赏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