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续维国

双月刊

1009-4458

nmndskxb@163.com

0471-4309309

010018

呼和浩特市塞罕区昭乌达路306号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内蒙古牧民家庭收入不平等的测算及分解——基于Dagum基尼系数方法

    周杰李晓娜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收入不平等是事关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大问题,准确测算收入不平等程度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也是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本文利用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的476个牧户家庭微观调研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对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平等进行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内蒙古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Dagum基尼系数为0.47,收入差距较大,其中财产性收入的不平等程度最为严重.与此同时,人均纯收入的地区间超变密度贡献率最大,占43.63%,说明地区间收入不平等是导致内蒙古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其中,内蒙古东部与中部地区之间牧民的人均纯收入差距最大,而内蒙古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牧民的人均纯收入差距最小.各地区内部,人均纯收入不平等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中部、西部、东部,且均超过国际警戒线0.4.收入分解中,工资性收入、其他经营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等可缓解收入不平等,畜牧业净收入会加剧收入不平等.基于此,本文提出应进一步拓宽牧民获取财产性收入的渠道,积极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重点加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东部地区牧民的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等,优化牧民收入结构,从而缩小内蒙古牧民家庭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牧民家庭收入不平等Dagum基尼系数方法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高质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实践困境及优化机制研究

    贾文龙陈满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高质量参与对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关键驱动力.重视农民高质量参与是应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复杂性、保障其长期性、洞察其隐蔽性问题及适应其动态性的必要而有效的选择.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农民高质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在认知、动机、保障、行动等方面面临的实践困境,尝试提出构建包括思想认同机制、奖惩并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行动支持机制等在内的高质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优化机制,以期提升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环境治理农民参与

    农林高校推动耕读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困境与路径——以内蒙古N大学为例

    王利清曾天择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读文化作为中国农耕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林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精神引领.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农林高校推动耕读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宏观-中观-微观"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内蒙古N大学为例进行案例剖析.内蒙古N大学以耕读文化新风尚、耕读文化新实践与耕读文化新意蕴推进劳动教育,但内蒙古N大学推动耕读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尚存在精力有限与任务超限、技术理性对情感的遮蔽、离散期望过载的困境.据此,提出农林高校推动耕读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优化路径:打造"三融"教育模式、构建"三维"师生共同体、探求"三乐"教育效果.

    耕读文化耕读教育劳动教育农林高校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理路"探究

    成欣欣任素清陶格斯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事关国家重大战略方针的贯彻,是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问题导向式教学从方法论层面回应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方法.问题导向式教学并非价值无涉,应从实质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的概念范畴进行学理性探讨.在此二维理论框架内,通过研究发现,部分实践者执着于追求技术的完美,忽视了价值的引领,叠加单环学习、问题虚假、关系单向、组织局限、资源分化、评价虚置等技术问题,造成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理解被异化,人文精神被科学主义遮蔽.归根结底,问题导向式教学应以主体性为价值引领,建构整体性操作策略,以教学价值-教学条件-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作为解决问题的可行路径.

    问题导向式教学主体性焦点问题双环学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应用全息影像技术:艺术与科技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初探

    顾佐佐陈虹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息影像技术是将数字化信息全息投影到真实物理环境,有助于形成立体直观体验的技术.本研究以具有剖析价值但又容易被教育工作者所忽略的全息影像教学模式为聚焦点,通过对比其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与满意度上的差异后发现,该技术的应用有益于拓展艺术与科技专业课程设计的范围,强化学生艺术与科技体验,进一步丰富艺术与科技专业课程的表现形式.基于研究发现,文章提出利用全息影像技术优化艺术与科技专业课程设计的观点,即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提高艺术与科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全息影像技术艺术与科技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教学改革效果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论述青年化阐释的实践价值、核心内容和现实路径

    刘岩张杰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论述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将这一理论成果进行青年化阐释,做好分众传播,凝聚青年力量、激发青年干事创业的精神,对于实现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尤为必要.文章指出,"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青年化阐释,在帮助青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青年"担大任"的主体自觉、凝聚和团结青年力量等方面具有实践价值."两个结合"重要论述青年化阐释的核心内容,包括该论断的形成逻辑、发展历程、价值观念、实践要求等方面."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青年化阐释的现实路径,是以五大系统要素作为基础,遵循"5W"传播模式,注重阐释对内容的接受和反馈.

    "两个结合"重要论述青年化大众化

    校园文化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学校为例

    苗师博何生海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校园文化涵盖物质、精神和制度三大建设层面.校园物质文化呈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教育,校园精神文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感教育,校园方式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教育.鉴于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在广度拓展、内涵深化及教育力度提升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经验,从营造有形的教育环境、丰富有感的教育内容,以及完善有效的教育体制三个方面,提出校园文化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校园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团结进步

    父辈代际经济支持对青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2020数据的实证分析

    郭真华段锴丰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A-F"双临界值法构建青年相对贫困标准和识别体系,基于CFPS2020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父辈代际经济支持对青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青年面临经济相对贫困和多维相对贫困,且存在较突出的组群不平等,女性青年普遍陷入更深的多维相对贫困;父辈代际经济支持对青年相对贫困具有较强的减贫作用,同时存在显著的维度异质性和人力资本异质性.为此,应建立以收入为导向的相对贫困识别体系,增强人力资本投资,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青年相对贫困性别治理效率,降低家庭代际依赖.

    父辈代际经济支持青年相对贫困"A-F"双临界值法

    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

    王承奔李家欢张博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12至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不包含西藏)的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以及技术创新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该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提升0.101个单位,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不仅直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还通过加强技术创新能力,间接加速了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此外,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推动新质生产力程度要显著大于中西部地区.为推动新质生产力提升,政府有必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优化技术创新营商环境.

    数字普惠金融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

    社会网络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非农就业率的中介效应及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的调节效应

    桑庆华包庆丰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利用江苏省2230份农户数据,以农户社会网络为逻辑起点,揭示社会网络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井深入分析了农户非农就业率的中介效应及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首先,社会网络显著促进了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发生,农户社会网络越丰富,农地转出的可能性和规模越大.其次,社会网络通过提升农户非农就业率而影响其农地转出行为.最后,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在社会网络对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据此,未来须重视对农村非正式制度的建设,扩宽农户的信息网络渠道,提升农户非农就业率,完善区域农地流转市场建设.

    社会网络农地转出非农就业率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