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续维国

双月刊

1009-4458

nmndskxb@163.com

0471-4309309

010018

呼和浩特市塞罕区昭乌达路306号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生态振兴:作用机理、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钟小清赵麑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生产力发展质态的新跃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成为乡村产业绿色转型的强大引擎,引领乡村生活向绿色低碳方向迈进,推动乡村生态治理向智慧化转变,助力生态富民、惠民,从而全面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然而,技术应用、资金支持、人才支撑和制度保障成为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问题.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驱动作用,需要从提高乡村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丰富乡村生态建设的资金来源、培养高水平的乡村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完善乡村生态环保制度这四个方面着手.

    新质生产力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生态治理

    从"农业现代化(近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三农"现代化的百年探索

    吴雨星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三农"现代化的新话语表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三农"现代化的探索历经了从"农业现代化(近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前者更侧重于"农业"的现代化,后者则内含"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的全面现代化.前后转变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农"现代化的认识定位与实践重点转移,从现代化(近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定位转变,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现代化到"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再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历史方位转变,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方略转变,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转变.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三农"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掌握其中的"变"与"不变",启发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继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中国共产党农业现代化(近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共同体视角下牧区规模性返贫风险及其防范路径——基于内蒙古J嘎查的案例研究

    姚楠张群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牧区规模性返贫风险的规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牧区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议题.本文基于理论和经验层面构建了发展共同体分析框架,审视导致牧区规模性返贫的多重风险.研究表明,牧区规模性返贫风险包括生态环境脆弱、互助体系缺失及主体发展不足等共同体解构因素.以夯实生态基础、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路径重塑发展共同体,可以有效防范牧区规模性返贫风险.

    发展共同体返贫风险内蒙古牧区

    内蒙古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关系研究

    于荣娟赵国年高博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根据2016-2022年相关数据,针对内蒙古地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耦合度进行测算,通过实证模型识别了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内蒙古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且二者之间表现出较高的良性耦合程度.从整体上看,协调发展经历了"濒临失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的发展历程,均值为0.673 9.从影响因素分析来看,政府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内蒙古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企业因素的抑制作用明显.今后,除了需要建立健全灵活就业及其社会保障机制外,政府更应着力赋予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主动权,提高企业技术革新能力和研发能力,增强高等院校毕业生对产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内蒙古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Var模型

    统计学导论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改革探索——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为例

    张军刘海军吴国栋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计学导论是高校统计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然而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主要以讲授统计学理论与方法为主,忽视了对统计思想的培养.为了解决传统统计学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传授而不重视统计思想培养的教学现状,本文提出了基于统计思想培养和思政价值引领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发现新的教学改革措施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满意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统计思想的培养,还提升了该门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丰富了专业导论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

    统计思想统计方法统计案例课程思政

    网络直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机制——基于直播学习焦虑的调节效应

    王浩刘慧宁晨石蕊...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网络直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机制,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直播教学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以直播教学特点为依据,基于直播学习焦虑的调节效应,构建直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采用问卷调查对假设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直播教学平台支持对学生感知教师直播支持、直播学习投入及直播教学效果存在正向影响;学生感知教师直播支持对直播学习投入、直播教学效果存在正向影响;学生直播学习投入对直播教学效果存在正向影响.此外,学生感知教师直播支持、直播学习投入分别在直播教学平台支持与直播教学效果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学生的学习焦虑在直播学习投入与直播教学效果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直播教学效果教师直播支持直播学习投入直播教学平台支持学习焦虑

    乡村振兴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分析——基于CFPS数据的经验研究

    许晓红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了新机遇.文章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乡村振兴指数,匹配CFPS数据,考察了乡村振兴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显著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通过缩小样本、变换回归方法、变量替换方法,结果仍然稳健;以务工距离和城镇化水平作为调节变量,发现在省内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回乡创业,城镇化水平对乡村振兴与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促进作用.乡村振兴是提升农民工创业认知能力的有效情境.实证结果表明,认知能力在乡村振兴与农民工返乡创业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为此,要补齐教育短板,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能力和意愿;大力发展包容性创业,拓宽农民工返乡创业平台;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加速推进城乡高质量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农民工返乡创业城乡融合发展

    新发展阶段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相对贫困的识别与测度——基于相对阈值下的A-F多维贫困指数

    孙鲁云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A-F多维贫困指数分析框架下,运用识别离群值的统计标准来确定相对阈值,以此识别新发展阶段革命老区相对贫困人口.以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为研究区域,基于三县区299个农户调研数据,从生计资本的视角构建5维度19指标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对农户的相对贫困进行测度分析.结果发现:就单维度相对贫困而言,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农户在社会关系和家庭成员健康方面剥夺相对突出;基于四分位距法确定多维相对阈值为7.89,在此阈值下,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为0.006,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为0.013,平均剥夺强度为0.464;五大生计资本中,农户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剥夺最为突出.脱贫不久的农户因生计资本薄弱,更可能陷入相对贫困.为此,应持续关注和提升该地区农户的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尤其对那些陷入多维相对贫困的群体.

    相对贫困多维贫困生计资本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地区

    ChatGPT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应对之策

    赵淑芳陈林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ChatGPT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代表性技术,它拥有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图文对比预训为意识形态治理提供了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反馈强化学习促进了主体与对象的强交互,情感交流互动推动了行为与价值的生成.但是,Chat-GPT 的强大功能也带来了诸多意识形态风险、技术瑕疵风险导致主流意识形态遭到解构,西方话语优势使主流意识形态遭到算法霸权冲击,人的主体性弱化使主流意识形态遭受质疑,"关系共同体"消解让主流意识形态缺失对话空间.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应推动技术规训,让ChatGPT更好服务于主流价值传播;开展话语竞争,规避ChatGPT的算法霸权与话语偏见;坚持以人为本,明确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基本价值导向;强化双向赋智,探索ChatGPT人机合作新的发展图景.

    ChatGPT意识形态治理人机合作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第二个结合"的独特缘起、历史演进与作用机理

    杨磊鑫叶荣国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进路,必须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对其进行学理探析."第二个结合"缘起于中国式现代化由被动开启到主动探索的转变,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显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前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稳步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持续深化.在这一进程中,"第二个结合"标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实现了"人本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哲学,实现了"生态正义"对"环境正义"的超越;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情怀,实现了"天下主义"对"中心主义"的超越."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在相互作用中实现了共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