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燃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燃机
内燃机

朱厚国

双月刊

1000-6494

cqnrj@sina.com

023-68614626

400039

重庆市石桥铺渝州路17号

内燃机/Journa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查看更多>>本刊是介绍各类内燃机设计、生产、使用、维修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有:各类柴油机和汽油机的整机及配件的科研设计成果、新产品开发、最新制造技术、装配技术、测试技术、材料与燃料、节能与环保措施、使用维修经验、国内行业综合和发展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封装结构对DOC催化剂起燃性能的影响

    张希杰刘伟达卞增涛苏国梁...
    1-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现有柴油机氧化型催化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进气导流结构进行优化,通过测试两种结构DOC老化前后的HC起燃性能,对起燃、老化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前整流板可以有效提高载体的内部温度以及流场的均匀性,最高流速从11.3m/s降低到10.6m/s,速度均匀性系数从0.947提升到0.961.柴油机颗粒捕捉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再生时,DOC内部存在完全起燃、不完全起燃、无法起燃三种状态,随着HC喷射量的变化,三种状态互相转变,通过优化HC最大油量限制,能够防止HC泄露过大或者区域温度过高.封装结构导致的局部空速过大、催化剂老化后性能不足是催化剂老化后不起燃的主要原因,设计开发时结合流场仿真结果优化流场分布或选择合适的DPF传感器位置,可以改善再生效率,提高DOC的耐久性.

    柴油机后处理封装结构起燃性能

    基于PEMS测试的重型柴油非城市车辆冷启动NOx排放特征研究

    李旭郭亚辰吴春玲刘卫林...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重型柴油非城市车辆在实际道路冷启动氮氧化物(NOx)的排放特征,选取20辆符合国六标准的重型柴油车进行实际道路车载尾气检测(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PEMS)排放测试.以冷却液温度达到70℃为界限,区分发动机的冷态和热态,进而对冷启动阶段的排放特征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冷启动阶段通常发生在600 s以内,时长占比基本小于8%,然而在这一阶段,NOx的比排放达到了 1593.6 mg/(kW·h)以上,明显高于国六标准的限值690mg/(kW·h).为更真实地反映车辆在实际道路上的排放水平,建议在下一阶段的排放标准中,引入包含冷启动阶段的排放评估方法,以完善整车PEMS排放评价体系.

    重型柴油车NOx排放国六排放标准冷启动

    基于键合图的船舶管路系统建模研究

    桑德宣邹林吴春玲景晓军...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船舶智能化背景下船舶管路系统建模的精细化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键合图的船舶管路系统建模方法.根据船舶管路系统的类型划分以及运行特点,分析了影响管路系统建模准确性的因素,并按照不同的运行状况及建模需求对管路系统的键合图模型层次进行了划分,确定以船舶海水管路系统为实例,建立了海水管路系统的试验台.在仿真环境中验证了海水管路试验台键合图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船舶管路系统的建模仿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船舶管路系统键合图建模优化

    船用柴油机相继增压系统进气均匀性提升仿真设计

    秦伟张洋洋侯晓良李丹...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确保V型相继增压柴油机在改变工作增压器数量时,两侧中冷器的进气能够保持均匀性,对某船用相继增压柴油机进气系统进行了多轮设计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优化.在此过程中,重点评估了柴油机在单增压模式和三增压模式下,两侧气流分布的均匀性、中冷器进气截面气流流速的均匀性以及压降情况.经过结构优化后,两侧进气流量的最大偏差仅为0.23%,两侧中冷器进气截面流速均匀性指标的最小值达到了 0.883,集气腔和中冷器端盖的最大压降为18.2kPa,这些指标处于较优水平.随后,进行了试验验证,其结果表明,在不同增压模式下,两侧中冷器进气的均匀性趋势与仿真结果较为吻合,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船用柴油机相继增压进气系统均匀性计算流体动力学

    双重转子吸振器的参数优化

    刘子良孙龙飞贾磊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因质量不平衡造成的燃气轮机转子过共振时振动过大的问题,提升系统故障容许度,对双重双接地式转子吸振器进行研究.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双重吸振器-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以吸振器参数为自变量的参数优化数学模型,并利用差分进化法进行最优参数求解.吸振器的最优频率比随质量比增加并逐渐趋近于1.2.与等质量比的单体吸振器相比,双重吸振器的放大率低约0.12,安装吸振器后转子的故障容许度提高了约0.12.当双重吸振器的两个单体吸振器质量不同时,放大率也随之变化.当单体质量比为0.055∶0.045时,放大率为0.392,而质量比为0.09∶0.01时,放大率为0.31.此外,质量较大的单体吸振器安装位置越靠近目标放大率越低,转子故障容许度越高.因此,双重双接地式转子吸振器比同质量的单体吸振器的抑振效果更佳,含吸振器的转子的故障容许度更高;高质量差配置的双重吸振器具有更佳的抑振效果;双重吸振器的合理利用能为转子安全运行提供一定保障.

    双接地式吸振器转子参数优化质量不平衡振动抑制故障容许度

    气缸套部件机械疲劳试验方法研究

    李鹏张之涛张丽强赵志强...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提供了一种具有通用性的气缸套部件机械疲劳试验设计思路和方法,该方法能够同时考虑气体爆发压力和活塞侧向力对气缸套疲劳寿命的影响.以某型发动机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曲柄连杆机构动力学、运动学计算,获取原发动机工作状态下最大气体作用力和最大侧向力对应的曲轴转角时刻及其相对应的活塞位移,以此作为气缸套部件机械疲劳试验时的载荷和位移约束边界.其次,根据上述载荷和位移约束边界设计了部件疲劳试验中的关键结构参数.最终,通过试验对侧向力进行了标定,证明了侧向力加载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完成了 1000万次加载的气缸套部件疲劳试验考核,经渗透探伤检查,气缸套无裂纹,表明其满足可靠性设计要求.

    气缸套机械疲劳试验动力学运动学

    某型柴油机台架试验燃烧室、增压器进水问题分析

    王树纲刘凯邓瑞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型柴油机在备车过程中,发现燃烧室内存在水分.进一步扩大检查范围,发现增压器底部也有积水现象.该故障导致发动机点火不良,无法正常起动.为了查明原因,对柴油机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进行了故障树分析,最终判断燃烧室及增压器进水的原因为烟气倒灌所致.随后,对烟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以及背压阀的泄漏量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经过试验验证,发现该问题已得到解决.

    柴油机燃烧室及增压器进水烟气倒灌

    含双重三要素型吸振器的碰摩转子的振动特性分析

    邢欢刘子良李明昊孙龙飞...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碰摩故障下安装有抑制共振的最优双重三要素型转子吸振器的转子的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转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吸振器-转子的动力学方程,通过Newmark-Newton方法对方程进行了求解,借助分岔图分析了吸振器参数、碰摩参数对转子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刚度较小的单体吸振器1的ka1为最优值的1.66~2倍时,吸振器-转子呈现周期二运动,其他参数变动时转子基本处于周期N运动或混沌运动;刚度较大的单体吸振器2的ka2为最优值的1.36~2倍时,吸振器-转子呈周期二运动,其他参数变动时转子基本处于周期N或混动运动.碰摩刚度的变化,会使吸振器-转子的运动由周期四运动转为周期N运动或混沌运动;碰摩摩擦系数除在初始值的0.8~1.18倍、1.48~1.6倍范围内使吸振器-转子呈周期四运动外,其他变动数值时系统呈周期二运动.

    转子吸振器碰摩转子分岔周期N运动混沌运动

    某双联机油滤清器构件断裂故障成因排查

    刘鹏石晶潘国鹏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柴油机用双联机油滤清器壳体及盖板多次开裂、固定盖板用双头螺柱多次断裂等一系列故障,从结构设计、原材料性能、安装尺寸及安装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排查.经过分析,确定了故障原因在于原有机油滤清器的可拆卸性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在拆卸过程中,由于撬角受力不均匀,导致了螺柱的断裂,同时也造成了机油滤清器盖安装孔破裂以及机油滤清器壳体安装螺柱处开裂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故障,改进了盖板结构设计并提高了双头螺柱等级,从而优化了双联机油滤清器的可拆卸性,以确保柴油机可靠运行.

    双联机油滤清器开裂断裂柴油机

    大功率发动机曲轴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刘海军刘腾王建金唐国鹏...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发动机曲轴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及裂纹宏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硬度测量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全面梳理了曲轴裂纹的失效原因.结果表明,曲轴断裂疲劳源位于连杆颈油孔内壁,距离连杆颈表面大约7mm处.在此处,由于连杆颈油孔内壁的局部区域加工质量较差,导致了疲劳源的萌生,加剧了轴颈内部裂缝的形成,最终在持续的疲劳扩展过程中诱发了裂纹失效.

    大功率曲轴疲劳裂纹失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