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科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科学研究
宁夏大学
农业科学研究

宁夏大学

谢应忠

季刊

1673-0747

xuebaon@nxu.edu.cn

0951-2061795

750021

宁夏银川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

农业科学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0年,国内公开发行,以反映我院科研成果为主,集学术性、实用性于一刊,系大农业综合性刊物。本刊主要刊登农学、林学、园艺、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农田水利、草业科学、食品科学、生物科学及有关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综述、应用技术及简报、简讯等。可供有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农业技术管理人员、农业行政管理干部、有关企业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流域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

    许兴张佳宝李玉义尹雪斌...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黄河来水的日趋紧张,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我国盐碱地改良利用,多次就盐碱地改良利用作出重要讲话,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4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地综合治理,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202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中办发[2023]44号),对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基于此,宁夏回族自治区盐碱地改良利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宁夏大学许兴教授特邀请国内土壤学、植物营养、农田水利、资源环境与功能农业等领域的张佳宝(院士)、李玉义、尹雪斌、田军仓、赵举、陈小兵、佘冬立7位专家,形成了《黄河流域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访谈文章,访谈按照"问题导向—创新思维—路径机制"的逻辑思路,主要围绕黄河流域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时代背景、机遇与挑战、核心内涵、动力机制、创新路径等关键问题展开。访谈内容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黄河流域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科学理解,同时也能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决策参考。该访谈认为黄河流域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须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的高度统筹规划,按照"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的要求,应用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机制实现河套灌区盐碱地综合利用。二是河套灌区作为我国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应该从流域的尺度上系统地思考盐碱地区域水土平衡、水盐平衡,特别是节水条件下的水盐平衡、盐分出路等问题,为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推进灌区盐碱地改良事业的行稳致远。三是河套平原盐碱地成因复杂,盐碱类型多,限制因素多,在灌排体系基础上,应针对不同盐碱类型和盐碱化程度采取分类治理,创建灌区盐碱化耕地改造提升与综合利用、灌区耕地盐碱化防治与综合利用、盐碱地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多元化利用等河套灌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四是以宁夏"六特"农业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凝练盐碱地功能农业的重点地区、重点品种,联合全国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形成一套以盐碱地功能农业提升"六特"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技术路径。

    黄河流域盐碱地区域治理综合利用农业特色产业

    河套灌区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特色产业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

    许兴王彬王学琴郑国琦...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上游河套平原是我国五大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地处黄河"几字弯",跨宁夏、内蒙古两区,是西北最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和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也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重点潜力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国家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与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努力,盐碱地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目前河套灌区依旧存在着盐碱地监测诊断技术不足,综合治理技术与特色产业结合不够,流域、区域与田间尺度的协同管理与技术路径不清等问题,制约了该地区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综述河套灌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轨迹、河套灌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研究进展、河套灌区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研究进展3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河套灌区盐碱地综合利用与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

    河套灌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特色产业发展

    黄河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对绿洲农业生态安全的影响与建议

    戈敢王冰杜厉王建林...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河套灌区位于我国荒漠化地区中最大且最古老的绿洲,四周被沙漠环绕。该区域是黄河上中游重要的粮食及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鄂尔多斯市、榆林市、宁东镇三地共同构成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富集区。同时,河套灌区在维护黄河健康安澜、保障京津冀生态安全以及支撑宁夏、内蒙古、陕西榆林等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生态屏障角色。目前,该灌区面临的主要挑战为黄河上游来水量持续减少,并且区域外调水任务繁重,导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不足300 m3。这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剧了荒漠化、土地沙化以及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生态环境安全。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尽快推进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和西线调水工程建设,以调节和增加黄河上游水量,确保绿洲农业生产、能源开发及生态安全的可持续性。在西线调水工程实现前,应考虑减少对外调水,增加甘肃、宁夏、内蒙古和陕西的治沙治碱用水量,以保障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此外,还要加强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生产效率;改进排水系统,科学调控灌区地下水位,促进土壤脱盐,防止土壤盐渍化;通过"用、改、养"结合水、旱作物与牧草轮作巩固和提高盐碱地改良利用效果,推动农牧业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区域农业综合效益。

    黄河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治理

    基于EM38-MK2大地电导率仪的宁夏青铜峡灌区剖面土壤盐分分布反演研究

    宋阿维刘雨星高乾程常凯...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夏青铜峡灌区普遍存在的原生和次生盐渍化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定量分析青铜峡灌区土壤盐分空间分布格局,提出利用EM38-MK2数据预测剖面土层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的最优模型。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方法,研究青铜峡灌区EM38-MK2测量数据与剖面土层土壤盐分之间的解译模型。基于该模型,采用回归-克里金插值法探讨灌区剖面土层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EM38-MK2大地电导率仪对浅层土壤电导率的响应表现出最佳性能,ECh0。75测定模式展现了良好的稳定性;②结合EM38-MK2与SR模型能够有效解析剖面土壤盐分分布;③青铜峡灌区土壤盐分显示出西北和东北区域较高而西部区域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整体处于中度盐渍化水平,特别是在21~40 cm土层中盐分质量比最高,部分区域已达重度盐渍化,水盐迁移及淋洗沉积作用进一步使得该土层盐分显著积聚。

    青铜峡灌区土壤盐分EM38-MK2空间分布

    土地面积法定单位及其大致使用场合

    39页

    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

    陈茂盛王磊牛子路潘海珠...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内蒙古灌区土壤盐渍化的变异特征,确定土壤盐渍化类型,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0~100 cm土壤剖面进行盐渍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整体为碱性土,随着土层的加深碱性增强,下层11~100 cm土壤pH显著高于表层0~10 cm土壤pH(P<0。05),各层土壤pH均属于弱变异性,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均匀;土壤全盐质量比的变化趋势为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这一特征在土壤剖面上表现为表层全盐质量比高,而深层土壤全盐质量比低,呈现出典型的表聚型分布特征;土壤全盐质量比在上层0~40 cm为强变异性,在下层41~100 cm为中等变异性,在空间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出现差异。②研究区土壤盐分主要的阴离子和阳离子构成分别是SO42―和Na++K+,土壤中Na++K+质量比占阳离子质量比总和的6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阳离子(P<0。05),土壤中硫酸根离子质量比占阴离子质量比总和的90%,显著高于其他阴离子(P<0。05),盐离子质量比由高到低依次为SO42―、Na++K+、Ca2+、Mg2+、Cl―、HCO3―、CO32―。随着土层的加深,除CO32-外,其他离子的质量比逐渐降低,这一变化趋势与全盐质量比的一致。③经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在研究区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中,SO42―、Cl―、Na++K+发挥着主导作用,土壤中的盐分以硫酸盐类为主,pH和CO32―主要影响土壤的碱度,表征土壤的碱性特征。经过深入研究,试验明确了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分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一发现可为当地盐碱地的治理提供有效参考。

    盐碱地土壤盐渍化特征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内蒙古河套灌区

    河套灌区盐碱化耕地土壤肥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刘雨星王相平高乾程李殿兴...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河套灌区盐碱耕地土壤肥力的环境影响因素,采用室外采样与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河套灌区不同盐渍化耕地耕层土壤肥力特征和环境影响因子试验,以期为河套灌区盐碱耕地土壤改良、肥力提升和生态治理提供有效参考。结果表明:①河套灌区盐碱耕地盐分平均值为4。5 g·kg-1,属于中度盐渍化水平,整体土壤肥力除全氮属于缺乏水平,其他养分均处于适宜水平以上;②不同盐渍化程度耕地土壤肥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土壤盐渍化的加剧,土壤有机碳、全氮的质量比显著降低(P<0。05);③耕地当年种植作物类型对土壤肥力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也存在影响,其中种植葫芦的耕地土壤有机碳、有效磷、速效钾的质量比均高于种植其他作物耕地土壤,种植玉米的耕地土壤除全氮外,有机碳、有效磷和速效钾的质量比均为最低;④河套灌区耕地由于土壤粒径比例不同使得土壤质地有所差异,不同土壤质地下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钾的质量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见,河套灌区耕地不同盐渍化程度、作物类型和土壤质地下土壤肥力特征存在差异,故在河套灌区耕地土壤肥力提升和生态治理计划中,应根据不同盐渍化程度、作物类型和土壤质地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从而更好地改善植被生态、提升土壤肥力。

    河套灌区土壤肥力土壤盐渍化作物类型土壤质地

    稻渔共作对盐碱地稻田土壤质量与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

    雷璟阳孙怡欣王月陶莹...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稻渔共作模式将种稻与养殖水产动物相结合,既节省了空间,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为研究稻渔共作模式对水稻生长及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在盐碱地条件下以水稻常规种植模式为对照组,以环沟中放养中华绒鳌蟹的稻渔共作模式为试验组,于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采集样品,测定水稻总根长、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力及稻田土壤理化指标。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种植模式,稻渔共作模式下水稻产量显著提高12。50%;在分蘖期至成熟期,稻渔共作模式下水稻根系总吸收面积较单作水稻分别提高72。73%、93。22%、50。89%,根系活力较单作水稻分别提高11。76%、27。84%、229。82%;稻田土壤有机质、铵态氮、有效磷及速效钾质量比也显著提高,水稻平均自然株高和稻田土壤pH、电导率较单作水稻有所降低。因此,稻渔共作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田土壤质量,促进水稻增产及品质提升。

    盐碱地稻渔共作模式水稻土壤理化性质

    化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肥料对淡灰钙土区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马玲芳鲍举文陈萍马文礼...
    62-6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微生物肥料的施用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在宁夏淡灰钙土区开展田间单因素试验,设置测土配方施肥(M1)、测土配方施肥减量10%+基施微生物肥料(M2)、测土配方施肥减量15%+基施微生物肥料(M3)、测土配方施肥减量20%+基施微生物肥料(M4)共4个处理,观测分析化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肥料对淡灰钙土区水稻株高、分蘖动态、SPAD值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肥料可以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分蘖能力,增强光合特性,测土配方施肥减量10%+基施微生物肥料处理的株高、最高分蘖数、叶绿素SPAD值较测土配方施肥处理增加5。68%、7。75%、0。48%;水稻籽粒产量与株高、穗粒数、千粒质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说明施用微生物肥料后,主要通过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穗粒数、千粒质量来增产;化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肥料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质量来提高水稻籽粒产量,各处理籽粒产量大小依次为M2、M1、M3、M4,其中测土配方施肥减量10%+基施微生物肥料处理的产量较测土配方施肥处理高3。09%。可见,在施用微生物肥料750 kg/hm2的基础上,化肥减量10%是最佳施肥方案,即测土配方施肥减量10%+基施微生物肥料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产量为8 351。55 kg/hm2。

    淡灰钙土水稻微生物肥料化肥农艺性状产量

    盐碱胁迫对藜麦生理生化及代谢水平的影响综述

    春宇李向颖元元萨日娜...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碱地是全球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选育和种植耐盐碱作物是充分利用盐碱地,发挥其生产潜力的最有效途径。藜麦是一种典型的耐盐碱植物,许多藜麦品种具有较高的耐盐性。评价和培育优质的耐盐碱藜麦品种,并研究其耐盐碱机理,对于耐盐碱作物的研究和应用、改良盐碱土壤、推动藜麦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综述盐碱胁迫对藜麦种子萌发、形态发育、盐囊及气孔、光合作用、渗透机制、抗氧化系统、内源性激素以及生物碱的影响,以期为藜麦耐盐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藜麦盐碱胁迫生理生化响应抗氧化系统耐盐碱基因内源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