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社会科学
宁夏社会科学

蔡伟

双月刊

1002-0292

socsinx@public.yc.nx.cn

0951-2074593

750021

银川市西夏区朔方路新风巷8号

宁夏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办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 努力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积极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应用研究和基础相结合,既突出应用研究,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和学术水平,力求把刊物办得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精髓要义与践行路径

    王永贵许川川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深入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首要任务是阐释清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精髓要义与践行路径.从生成逻辑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魂"与"根"、着眼"往"与"来"、聚焦"内"与"外",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精髓要义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遵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系统展现了新时代文化的战略地位论、使命任务论、原则遵循论以及战略部署论等组成的严密思想体系.从践行路径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更加主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加强和巩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完善各项制度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拓展中华文明国际影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强国两个结合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

    李斌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历史方位系统性深刻思考提出的极富创见性的全新系列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扬弃和超越,对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实践、理论及发展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看中国式现代化

    莫雷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抽象的普遍性"和"绝对的特殊性"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都会陷入知性思维的误区.要准确理解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就应该辩证理解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从马克思的"具体的普遍性"的思想入手进行考察.这既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现代化的共同内涵及必然性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以及"为什么我们能够走自己的路"两个重大问题.我们不能够把现代化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因为我们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这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赓续和更新中华文明.但这不是对特殊性的片面强调,而是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定位中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原则和自主探索具有普遍性,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普遍性特殊性具体的普遍性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熊小果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的本质内涵,是以理论逻辑形式呈现的人类历史发展(人类文明形态演变)规律和资本主义特殊运动(资本现代化文明否定运动)规律的现实具体的有机统一,它通过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的生存方式的内生矛盾与内在限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和共产主义的现实必然性,找到了超越资本现代化文明形态、实现人类文明形态发展飞跃性革命的现实通路.作为合理形态辩证法本质内涵的一种自觉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以资本现代化文明为社会历史前提、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存在论根基,在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通过扬弃资本现代化的"旧"文明创造人类现代化的"新"文明.合理形态辩证法是共产主义的"助产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在缩短和减轻"分娩"共产主义的痛苦.

    马克思辩证法资本主义资本现代化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劳动理论视域下资本主义"人权"话语的根本缺陷——兼论"劳动"与"人权"的本质关联

    吴荣何云峰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总以"人权"为借口指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状况,进而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但资本主义赖以指责他国的"人权"话语存在根本缺陷:一方面,资本主义"人权"话语的理论基点是理性形而上学,难以切中人权的本质,只能停留于对"人权"的片面和抽象理解;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并不代表人类解放,异化劳动基础上的资本家和无产者、资本和雇佣劳动的根本对立使其"人权"话语具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性.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为理解"人权"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基点.在马克思劳动理论视域下,"人权"是一个社会历史性范畴,是人基于劳动的自由自觉性进行自我规定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权"必然要求在现实层面扬弃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实现自由劳动进而确证的人的自由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劳赋人权资本主义人权话语

    理性主义与抽象劳动的形而上学本质——兼论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希特的内在联系

    王绍梁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马克思哲学与理性主义的内在联系揭示抽象劳动的形而上学本质,对于阐扬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当代性具有独特的价值.理性主义是指一种受理性支配的思维方法和社会原则,肇始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笛卡尔的"我思"哲学,其与抽象劳动的联系最终显示在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原则中.抽象劳动是商品、货币、资本的"价值实体",也是支配、控制生产过程,进而建构现代社会的"主体".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意识活动与资本价值运动的存在论批判反映了这种联系.从思想史追溯,"绝对主体"的内在运行机制最早体现在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中.资本价值不仅"设定"自我,而且通过"设定"以自身为根据的"非我"来实现自我的运动.在此意义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劳动、生产过程、社会关系愈发表现为抽象劳动预先设定的对象化产物.

    理性主义抽象劳动自我意识知识学原理

    知识再生产:理解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一个新视角

    李江阮成武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文本与现实情境的割裂,知识再生产是弥合这种割裂的内在机制.政策执行过程的知识再生产能有效避免公共政策方案的执行梗阻、促进政策文本的情境化重构、提升公共政策的社会认同.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知识再生产蕴含着政策执行主体基于现实情境对政策问题的抽象认知和自创生过程,构建了政策文本与行动方案之间的满意关系.它是充满复杂性的矛盾运动过程,呈现"冲突与对抗"、"斗争与博弈"、"协商与合作"等阶段性矛盾运动过程.为形成知识再生产的驱动和聚合效应,需要强化知识的边际收益递增以提升再生产意识,重视知识再生产的优势积累效应以平衡利益纷争,主导再生产的多元主体协同以构建政策共识.

    公共政策执行知识再生产情境化重构政策共识

    企业合规视域下刑事责任实现的路径优化

    商浩文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合规刑事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趋势,其主要是作为出罪与入罪事由、量刑激励机制、影响刑事诉讼规则事由以及作为企业高管人员的刑事义务来实现企业的刑事责任.鉴于企业合规刑事化有助于企业犯罪的合作预防,能够发挥刑罚积极的一般预防功能,有益于从社会治理角度提升营商环境,我国有必要立足企业合规发展契机,在刑事立法上优化企业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应考虑将有效的合规计划作为法定的量刑情节,并将缓刑适用范围扩大至企业犯罪;分领域、视情势缓急赋予企业合规的刑事义务;在推行认罪认罚从宽的背景下,将附条件不起诉的范围扩大至企业犯罪.

    企业合规刑事责任附条件不起诉

    行政规制扩张与中国网络犯罪的预防治理转型

    朱笑延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幅度扩张行政规制的预防治理功能,成为中国应对"网络犯罪+数字社会"双浪叠加的全新举措.专门化的犯罪预防义务、敏捷性的行政监管机制、膨胀化的行政法律责任作为行政规制扩张的三重机制,分别带来由直接的国家管控到间接的平台治理、由被动的刑事打击到主动的风险预防、由后端的犯罪结果规制到前端的临界行为调控三组变革,网络犯罪的预防性法律制度随之逐渐兴起.预防治理导向下的行政规制需要实质判断网络平台对犯罪预防义务的履行程度,引导网络平台成为具有犯罪治理属性的"公共责任公司";引入动态分级机制和豁免条款提升行政监管的灵活性与整合性,避免未知网络犯罪风险陷入管控与纵容的"二选一"难题;强化行政法律责任的"网络惩戒"属性,实现对网络犯罪前端临界行为的源头治理.

    网络犯罪行政规制预防治理网络犯罪防治法数字法学

    宏观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政策取向一致性: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朱成全朱奕帆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宏观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政策如何实现取向一致性以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从历史逻辑看,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制度经济学,以及其他跨学科,都认为政策取向一致性可以促进效率提升、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和强化稳定性.从现实逻辑看,数字化、绿色化、全球供应链重构等因素对宏观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政策如何取向一致性产生挑战.从实践逻辑看,实现政策一致性的关键在于平衡短期与长期目标.但是宏观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政策实现取向一致性面临政策目标多样性、决策者协调难题以及不确定性挑战等困境,实现一致性需要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寻找目标之间的平衡点,综合考虑各项政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促进跨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加大全球视野下的政策协调力度.

    宏观经济政策非经济政策一致性理论逻辑实践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