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任天志

双月刊

2095-6819

caed@vip.163.com

022-23611149,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TPCD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与发展》创刊于1984年,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为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传播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方略,倡导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协调发展理念,多视角、多层次、多学科地反映食品安全与健康、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清洁生产与农村循环经济等热点问题,直接面向农业、环保、食品、能源、卫生等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人员与大众读者。同时,《农业环境与发展》将在重要版面上宣传各地农业环境保护成就。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碳"目标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实施新路径

    漆新华仇冰洁付君妍
    989-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的重大国家战略,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农业领域"双碳"目标的推进中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又是重要的一环。本文阐述了农业废弃物除传统的"五料化"利用技术之外的几种资源化新路径,包括将农业废弃物定向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和液体燃料、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及其他功能化碳材料、农业废弃物制备可燃气以及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质基可降解塑料等,并简要提出了这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新路径需要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及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最大程度的碳减排,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农业领域"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双碳农业废弃物生物质基化学品生物能源生物质基可降解塑料

    新质生产力与乡村绿色发展:新业态培育与新路径探索

    王永生璩路路崔许锋杨琰瑛...
    991-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5位来自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对新质生产力与乡村绿色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内容及核心观点如下:(1)新质生产力是壮大农业新产业的重要着力点,培育农业新模式的重要黏合剂,加快催生涉农新业态,可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新动力、活力和竞争力,促使农业转向"多元化、多业态、多功能",快速步入"全产业链、复合型"的绿色发展赛道;(2)中国式现代化农业新质生产力体系,能够促进乡村治理工程化和决策信息化,促进组织重建、产业重塑和空间重构,有利于构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体系,全面推进科技赋能乡村绿色发展;(3)新质生产力通过驱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资源效率和数智素养提升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有利于发展高价值农业,促进乡村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化和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

    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农业新业态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基于农田生境管理的农作物害虫生态防控研究进展

    张艳军杨殿林王慧赵建宁...
    997-1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的集约化伴随着非作物生境的丧失,导致了农田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削弱了天敌对农作物害虫的天然控制作用。害虫重发频发和农药残留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食物安全。基于农田生境管理保育农田生物多样性,利用生物之间的平衡作用实现对农作物害虫的生态防控,是破解集约化农田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关键,也是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简述了农作物害虫生态防控的发展,系统归纳了农田生境管理的概念、原理、技术及应用进展,重点展望了非作物生境管理领域理论研究、方法技术和组织实践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农作物害虫生态防控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实践提供参考。

    农田生境管理非作物生境生物多样性自然天敌农作物害虫生态防控

    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进展:基于趋势、方法和影响因素的探讨

    张思琪龚玲玄樊平胡如男...
    1004-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具有同时维持多种生态功能和服务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加深,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本文从概念发展、热点趋势、指标量化和影响因子等方面阐述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发展情况与研究现状,结果表明:自 2004 年"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的概念被首次提出以来,该领域研究在2018年开始呈指数增长趋势,在此期间有学者细化了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定义的分类并提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陆地生态系统比水生生态系统受到更多的关注,且对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和多功能性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发现,生物多样性促进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具有抑制作用。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保护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完整和稳定,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全球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

    不同田边植草带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刘仟龙罗林华孙傲张海芳...
    1013-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耕地边缘构建植草带有利于提升农田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为探究田边植草带对地表节肢动物的影响及其建植方法,本研究以华北集约化农田为研究区,设置了由不同植物物种组成(分别为2、4、6种和8种植物组合)的人工植草带,通过陷阱法采集地表节肢动物并探究其群落结构特征对不同植物组合的响应。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地表节肢动物的优势类群为鼠妇、蜘蛛、蟋蟀和山蛩虫,其中鼠妇为最主要的节肢动物类群,数量占总数的52。06%,而人工植草带中鼠妇的数量及相对丰度均高于荒地和农田处理;与农田对照处理(CKN)相比,人工种植的植草带显著增加了地表节肢动物的多度和类群数,其中6种植物组合(T6)处理和8种植物组合(T8)处理的地表节肢动物的多度与类群数显著高于4种和2种植物组合处理(T4和T2);对地表节肢动物营养功能群分析发现,人工植草带显著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各个营养功能群的数量,特别是食碎屑类动物和捕食类动物,其中T6处理和T8处理的食碎屑类动物分别为荒地处理(CKH)的3。9倍和4。9倍,为CKN处理的6。3倍和7。9倍,而T6处理的捕食类动物分别为CKH和CKN处理的1。6倍和1。9倍;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地表植被大多数生物多样性特征都与地表节肢动物的多度和类群数呈正相关,其中植被的盖度、地上生物量和物种数与地表节肢动物的类群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植被的多度与地表节肢动物的多度呈负相关,植被的盖度与地表节肢动物的多度不相关。总体而言,在华北地区,构建人工植草带显著增加了地表节肢动物的丰度和丰富度,能够涵养更多的节肢动物,特别是食碎屑动物和捕食类动物,有利于提升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功能和生物控害功能。在四种人工建植的植物组合处理中,按照6种植物组合和8种植物组合建植的田边植草带更有利于华北地区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建立和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

    非作物生境田边植草带集约化农田地表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

    套作蚕豆对梨园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尹若涵高丹娜张维玲许林英...
    1023-1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套作蚕豆对梨园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于蚕豆的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采集不套作(对照,CK)、套作苏蚕3号(CT1)、套作苏蚕4号(CT2)和套作慈蚕1号(CT3,本地品种)处理土壤,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及群落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套作蚕豆后苗期土壤硝态氮(NO-3-N)和有效磷(Olsen P)含量有所增加,开花期土壤电导率、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和NO-3-N含量显著增加,pH和Olsen P含量显著降低;套作蚕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成熟期CT1和CT2土壤MBC含量分别较CK显著增加36%和51%(P<0。05);套作蚕豆还降低了与碳氮磷降解相关的水解酶活性。此外,套作蚕豆增加了细菌微生物丰富度指数和香农指数,其中增加了浮霉菌门(1。5~1。7个百分点)、厚壁菌门(0。9~3。4个百分点)、芽单胞菌门(0。7~1。1个百分点)和疣微菌门(0。3~0。5个百分点)细菌相对丰度,降低了变形菌门(1。3~2。7个百分点)、放线菌门(1。9~2。8个百分点)和酸杆菌门(0。1~1。1个百分点)细菌相对丰度。Mantel和CCA分析结果显示,pH和NO-3-N是微生物活性的重要驱动因子,MBC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套作蚕豆有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群落结构多样性,对维持土壤微生态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保育作用。

    套作蚕豆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菌剂对鸡粪堆肥理化指标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杨晨李慧丽董津汝张欣怡...
    1035-1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微生物菌剂在鸡粪堆肥化过程中对腐熟指标和细菌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以鸡粪为原料,菌菇废渣为辅料进行好氧堆肥,设置菌剂处理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对比堆肥过程中理化指标、发芽指数及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堆肥结束时对照组和菌剂处理组pH分别为8。37和8。70,电导率分别为1。86 mS·cm-1和1。67 mS·cm-1,含水率分别为43。25%和34。35%;与对照组相比,堆肥结束时菌剂处理组氮素损失率降低28。65个百分点,种子发芽指数为115。18%,高于对照组(94。83%)。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改善了堆肥细菌群落组成,有助于堆肥腐熟,抑制了部分条件性致病菌的生长。研究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影响了鸡粪堆肥的细菌群落结构,减少了堆体氮素损失,提高了堆肥腐熟度。

    微生物菌剂鸡粪堆肥腐熟指标氮素损失细菌群落

    小麦专用肥配施改良剂对旱地小麦产量、品质及肥水效率的影响

    王敏毛航姜兰芳马小飞...
    1044-1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小麦专用肥配施改良剂的肥效,明确其对旱地强筋小麦产量、根系发育、品质及养分、肥水效率的影响,于2021-2023年定位研究了不施氮肥(CK)、农民习惯施肥(FP)、小麦专用肥(T1)、小麦专用肥+秸秆原位腐熟剂(T2)、小麦专用肥+秸秆原位腐熟剂+羧甲基纤维素钾(T3)处理下,旱地强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根系发育、品质及养分、肥水效率。结果表明:与FP处理相比,T2、T3处理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产5。89%和11。53%;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3。67%和4。26%;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籽粒养分均有所增加;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43。42%和70。55%;肥料偏生产力分别增加5。93%和7。77%;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0。78个百分点和27。73个百分点;经济效益分别增长5。13%和12。01%。T2处理下,面团的粉质特性和拉伸特性指标均表现最好。研究表明,N∶P2O5∶K2O配比为21∶18∶5的小麦专用肥配施秸秆腐熟剂和保水剂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肥水效率。

    小麦专用肥改良剂产量品质肥水效率

    钾肥用量对菊芋块茎产量、植株生理特性及钾素吸收利用影响效应

    张铎秦丁杨启睿张潇...
    1052-1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钾肥用量对菊芋块茎产量、植株生理特性及钾素吸收利用影响效应,为菊芋科学施钾及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2022年于河南省原阳县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布置钾肥用量田间试验,设置0(K0)、45(K45)、90(K90)、135(K135)、180 kg·hm-2(K180)和225 kg·hm-2(K225)K2O六个处理,系统研究钾肥用量对成熟期菊芋块茎产量(播种后206 d)及生育期间(播种后60、94、122 d和162 d)植株钾素积累量、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有效辐射量(APAR)和吸收系数(FPAR)]、冠层温度、叶片SPAD值、叶片解剖结构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理化特性,分析计算钾素收获指数、钾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施钾可显著提高菊芋块茎产量,钾肥用量与块茎产量间变化趋势符合一元二次方程效应函数,适宜施钾量为204 kg·hm-2。生育期间,随钾肥用量增加,菊芋相关生理指标(植株钾素积累量、APAR、FPAR、叶片SPAD值、上下表皮厚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体厚度、抗氧化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冠层温度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且各指标均在施钾量为180 kg·hm-2时达至最优。菊芋钾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随钾肥用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钾素收获指数总体则呈逐渐降低趋势。研究表明,合理施肥可显著增加菊芋块茎产量,改善菊芋生育期内生理活性,提高菊芋的抗逆性和钾肥利用效率。在豫北平原砂质潮土条件下,菊芋适宜施钾量为180~204 kg·hm-2。

    菊芋产量冠层温度叶片解剖结构钾肥利用效率

    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青稞产量、养分利用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乔丙颖胥婷婷张洋史立东...
    1062-1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青稞产量、养分利用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昆仑14号"青稞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试验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以及有机肥替代20%(T1)、40%(T2)、60%(T3)、80%(T4)、100%(T5),研究等养分投入下有机肥替代比例对青稞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有机肥替代比例增加,青稞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养分积累量和肥料利用率呈逐渐降低趋势,与CF相比,T1处理能显著提高青稞产量、养分积累量和肥料利用率;有机肥替代处理较CF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硝态氮含量,降低了土壤pH值和铵态氮含量,对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T1处理较CF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机肥替代处理土壤酶活性较CF处理明显提高,T1~T3处理脲酶活性显著提高15。76%~19。51%,有机肥替代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24。32%~34。25%,T1和T3处理更有利于土壤酶活性的提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处理进行综合性评价,得分排序为T1>CF>T2>T3>T4>T5>CK。研究表明,有机肥替代化肥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适宜比例的有机肥替代较常规施肥促进了青稞吸收利用养分并提高了产量,从综合性评分结果来看,有机肥替代20%处理效果最佳,为推荐施肥模式。

    有机肥替代青稞产量肥料利用率土壤性质养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