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经济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经济问题

秦富

月刊

1000-6389

nyjjwt@mail.caas.net.cn

010-82108705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农业经济问题/Journal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探索农村改革,面向农村建设,服务宏观决策,促进学科发展。办刊特点:学术理论性 探索超前性 实践指导性刊登内容:理论上需要探索的,学术上需要研讨的,社会上极其关注的,实践上亟需回答的。读者群:经济和农村经济领导和实际工作者、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农经学会会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机器学习的食品安全风险预测与监管政策启示——以生鲜水产品为例

    周洁红魏珂金宇徐子龙...
    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品安全风险的准确识别与预测是提升现代化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在当前食品安全风险成因复杂、监管靶向性不足的背景下,构建可靠的风险预警机制有助于我国监管部门摆脱监管资源投入较大、监管效率较低的困境.本文基于全国2014-2022年超30万生鲜水产品抽检样本,构建生鲜水产品风险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并依据风险成因的重要性对各类预测特征进行排序,最后结合计量方法分析重要特征对生鲜水产品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对生鲜水产品风险的预测灵敏度与精确度达75.4%和78.0%,生鲜水产品风险与抽检发生的供应链环节、抽检地区、政府监管强度、水产品类别以及天气状况五个维度的特征紧密相关.这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的准确预测与成因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优化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资源配置提供了可靠依据.

    食品安全风险预测机器学习监管效率水产品

    "没有免费午餐定理"与农业政策研究中的算法选择:以机器学习预测生猪价格变动为例

    于晓华刘爽
    2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产品价格政策是农业政策的核心之一,而准确预测价格变动又是价格政策制定的根本.人工智能的突破给农产品价格分析和预测提供了新的强大的工具,而如何选择相对较优的算法来分析和预测价格就成为了一个研究课题.本研究比较运用了四个机器学习模型:传统的ARIMA模型、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以及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来分析和预测中国生猪价格的变化.本文发现传统的ARIMA模型和LSTM模型的性能不相上下,这两者都远远优于CNN和RNN;而从价格的极端变化角度出发,LSTM模型较优越于ARIMA模型.这符合机器学习中的"没有免费午餐定理"(No Free Lunch Theorem):对于所有可能的研究问题,没有一个算法绝对优于其他算法.这要求研究者在政策研究中采用多种算法从而找出相对较好的算法.另外,"群体稳定性指数(PSI)"显示中国猪肉价格在2018年前后发生了显著的结构变化,由此,本文认为在数据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要不断更新模型,与时俱进.

    人工智能生猪价格ARIMALSTM神经网络模型"没有免费午餐定理"算法选择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践、挑战与建议

    胡雯黄季焜陈富桥饶思航...
    3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和信息难以篡改的技术特征.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溯源体系能有效激励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采取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加速布局追溯体系建设、优化数字化发展的环境下,中国农产品区块链溯源技术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涌现了 一些政府主导的创新实践,但总体而言该技术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砀山酥梨、潍坊韭菜、西湖龙井茶三个实践案例,研究发现目前农产品区块链溯源技术应用仍面临溯源成本高、产品溢价难预期、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关键挑战.为促进中国农产品区块链溯源体系建立,本文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建议:实施重点环节溯源以降低成本和优化溯源体系;提供公开透明的公众投诉渠道以提升产品溢价;采用闭环式运作且配套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

    区块链技术农产品溯源供应链食品安全实践

    政府治理与技术追赶:来自全球植物生物技术创新的证据

    马宇贝朱菊隐展进涛
    4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促进技术创新并实现技术追赶始终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1974-2019年全球41个国家25万余条植物生物技术专利文本数据,从政府效能和市场治理两个层面分析了政府治理对技术创新及追赶的影响,本文发现:(1)政府效能和市场治理对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互为替代,其对作物育种技术的影响明显小于其他领域,表明作物育种领域技术创新和技术追赶更难发生;(2)政府治理可通过增加公共科研投资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来促进植物生物技术创新;(3)不同国家需要根据所处的追赶阶段对政府效能和市场治理进行调整以促进技术创新及追赶;(4)以中国为案例的合成控制法进一步检验了政府治理对技术创新及追赶的作用.本文对于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根据不同追赶阶段相机而择地选择公共政策促进技术创新并实现技术追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府治理技术追赶植物生物技术

    农业科技现代化背景下县域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与建设思路

    王丹赵新力郭翔宇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把握国家创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契机,立足县域农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建设县域农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推进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有效模式.本文结合农业创新管理理论与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实践,对县域农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理论框架和建设原则与路径探究.研究发现,县域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由农业创新群落、农业创新生态环境和农业创新要素循环流动构成,具备地域性差异、开放式协同、多样性共生、自组织演化和面向乡村振兴等主要特征,经历起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发展阶段,对县域农业科技制度、物质和人才现代化具有重要推进作用;县域农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需遵循"群落—环境—要素"三位一体路径,包括打造高质量县域农业创新群落、营造良好的县域农业创新生态环境、促进县域农业创新要素有效配置.

    农业科技现代化创新生态系统农业科技创新

    资本下乡与小农户的共赢路径及实现机制——以鲁东地区A村为例

    刘洁韩昕儒
    7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下乡过程中,村社组织在推动下乡企业与小农户互惠共生路径建设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以A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实践经验为切入点,从行动者网络中的"转译"视角,凝练出村社组织在转译企业和小农户过程中的三大作用机制,即政治赋能、制度嵌入和精英驱动.这些机制的发挥,使得村社组织在企业与小农户之间构建了以市场为关键点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创造了企业和小农户双向借力的共生发展空间.尽管转译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制度结构的压制以及各行动主体间分化程度较高的挑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推进资本下乡中行动者网络建设的实践:一是政府应适度放权赋能村社组织,增强其转译主体能动性;二是聚合多元主体共同利益,激发行动者的转译动力;三是强化双方共建共享理念,提高转译过程的稳定性.

    行动者网络资本下乡小农户村社组织共生路径

    以创新思维解决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问题

    李逸波赵邦宏曹港
    9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就业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农民就业模式已由外出务工为主向就近就地模式转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将是解决农民就业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主要途径.然而,当前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包括农村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县域产业带动就业能力不足、县域农民工市民化发展存在阻碍、灵活就业服务和保障措施不完善、创业促就业成效不足等.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改变思路,以创新的思维和方式来破解现实困境、实现突破.本文提出了明确县域作为农民就业创业主阵地、发挥县域特色产业在吸纳就近就业中主力军作用、延伸产业链、促进就业新业态和灵活就业等创新思路,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在新发展阶段,切实促进广大农民就业创业、实现共同富裕.

    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困境创新

    共同富裕视角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主要模式与路径优化

    张瑞娟
    10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共富型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乡村产业的农业基础保障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乡村产业形态多样化持续推进.在共富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中出现了乡村产业联合体型、多业态联结型、单一产品复合型、生态科技赋能型等产业发展模式,其利益联结与分配机制多样化、共富型特点明显.针对构建共富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中存在的体系建设不完善、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农业生产要素活力不强、农民主体地位不突出、利益联结与分配机制不合理等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我国共富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政策建议,包括要因地制宜分区域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有效融合,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构建差异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等.

    共富型乡村产业利益联结分配机制

    城乡产业融合与农民主体性提升

    程广帅余云翔
    12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的基础,也是提升农民主体性的重要抓手.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和把握现实的基础上,对城乡产业与农民主体性之间的因果关联与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逻辑推演,发现城乡产业融合通过利益联结、组织联结、社会联结、文化联结和技能联结提升了农民主体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发展基于乡村资源禀赋的产业、构建多方利益共享和激励机制、提高农民的社会组织化水平、激发农民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提升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技能是提升农民主体性的具体路径.

    城乡产业融合农民主体性影响机制提升路径

    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的治理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

    蔡丹丰魏昕伊胡求光
    13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由于资源标的物本身及其产权高度分散和碎片化,涉及大量"原子式"产权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加上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容易导致碎片化资源整合和产权交易成本过高,从而造成乡村旅游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蕴含其中的"租值"难以变现的反公地悲剧.本文结合扎根理论,讨论了乡村旅游开发中呈现两极化的四个村寨案例,通过编码与对比分析,构建了 PRIME治理模型,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的成因和治理路径.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严重的资源闲置、开发利用不足等反公地悲剧,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包括排他主体多、开发资源的努力度不足、权益设置不合理、运营管理弱、开发环境差等因素.要治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反公地悲剧,需要突破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治理模式,构建集开发环境、主体合作、开发资源的努力度、权益设置和运营管理于一体的全局性治理模式.

    乡村旅游开发反公地悲剧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