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经济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经济问题

秦富

月刊

1000-6389

nyjjwt@mail.caas.net.cn

010-82108705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农业经济问题/Journal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探索农村改革,面向农村建设,服务宏观决策,促进学科发展。办刊特点:学术理论性 探索超前性 实践指导性刊登内容:理论上需要探索的,学术上需要研讨的,社会上极其关注的,实践上亟需回答的。读者群:经济和农村经济领导和实际工作者、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农经学会会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理论逻辑、科学方法与实践路径

    黄承伟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解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助力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本文创新性地从三个维度对文件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本文认为,学习掌握、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需要从内在逻辑上,深刻领会党领导"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丰富发展;从科学方法上,准确把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从实践路径上,有力有效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决策部署.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科学方法

    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几个问题

    林万龙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工作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对何为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探讨,探讨了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四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即有效拓展乡村振兴政策视野、有效推进乡村建设、有效推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有效促进农民农村走向共同富裕.最后,本文就强化乡村振兴推进工作的制度保障和改革创新、持续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了相关建议.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应用机器学习对外卖含糖饮料消费的研究

    翟倩倩蒋玉张家铭胡安·埃斯特班·格瓦拉...
    2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糖饮料因其高热量而导致慢性疾病,引起的健康问题得到全球的关注.在外卖平台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基于中国六个城市的外卖平台的销售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外卖含糖饮料消费动态,并对价格折扣、糖税等模拟情景进行了销售变动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有监督机器学习模型中的神经网络相较于传统计量回归模型更加适用于消费趋势预测分析.第二,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当价格降低10%时,总销售额将比原始销售增加0.49%,说明含糖饮料消费富有价格弹性;此外,当价格上升10%时,总销量额将比原始销售下降0.17%,表明通过税收手段来减少含糖饮料的消费是可行策略.第三,外卖含糖饮料的销售情况存在时空差异,长三角地区外卖含糖饮料的销售量高于其他地区,周中的销售量高于周末时段,下午的销售量是一天的高峰.本文研究对于建立降低含糖饮料的过度消费的路径与机制,引导消费者健康饮食选择,推动外卖服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含糖饮料外卖机器学习神经网络

    中国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实践、问题与完善策略——以河南暴雨灾害应对为例

    刘景景钟晓萍
    3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机制构建的系统性不断增强、社会化程度持续提高.河南"7·20"暴雨灾害的粮食应急保障应对提供了 一个有价值的案例,其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注重全过程管理,发挥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情社会"的协同效应,成功化解了极端天气引致的区域粮食安全风险.同时,此次应对也暴露出顶层设计、体系设置、参与主体、关键环节、决策工具、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短板与不足.应厘清导向、重点、抓手和理念,构建更加完备的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加大对主要区域、关键节点、核心企业的支持,加快粮食安全风险情景构建,提升全民参与的政社协同水平.

    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应急保障突发事件河南7·20暴雨灾害

    农业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大豆供给安全:现实基础、潜力研判与策略选择

    李辉尚李美琪黄晓慧胡冰川...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是重要的战略性农产品之一,在农业强国战略中有着突出重要地位.但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和进口来源集中度过高,在全球地缘政治等重大事件冲击下,贸易链、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集聚、脆弱性凸显;立足国内,确保大豆供给安全,实现风险可控,是我国新时期全面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大豆有效供给面临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核心产区加速北移、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和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等"四元"现实困境;多情形测算结果显示,立足国内提升大豆产能的潜力巨大,需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持续增强我国大豆供给安全保障能力.

    农业强国大豆供给安全潜力研判策略路径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采用效果评价——基于短期成本理论的双案例研究

    杨春刘望平杨敏畅倩...
    5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缺主粮缺大豆"已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现状,振兴大豆生产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本文聚焦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采用探索式多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四川省两个典型案例地区访谈数据资料,利用微观经济学"短期成本理论",探究在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产量与竞争力的变动趋势和演绎规律.研究发现,案例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生产处于"第一阶段",未实现产量最大化,加大要素投入能够同时提高产量和成本竞争优势;然而,在进入生产"第二阶段"后,增加产量会带来生产成本升高和农民收益下降.基于此,本文提出要注重产量与成本优势平衡,以更好地实现粮食安全,有效地保障民生.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效用评价短期成本理论粮食安全

    俄乌冲突与全球和中国粮食安全:冲击与修复

    顾善松赵将
    7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俄乌冲突短期对全球粮食市场造成较大扰动,全球粮食安全受到影响,但2022年7月、8月全球粮食价格已回到俄乌冲突以前的水平,全球农产品市场完成了自我修复.本文对俄乌冲突与全球粮食安全进行复盘,发现全球农产品市场冲击与修复机制不同,从冲击机制来看,俄乌冲突直接冲击乌克兰旧作物季的出口和新作物季的生产,并通过影响出口国出口政策、冲击能源等基础物资供给等方式间接影响市场;从修复机制来看,全球农产品贸易在市场准入、贸易便利化等多边贸易体制下保持了应有的韧性,价格上涨产生贸易转移、刺激生产效应,并抑制部分需求,从而达到供求新均衡,这是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富有韧性的内在作用机制.俄乌冲突对中国粮油市场也产生影响,但影响在不同品种间有所分化,对玉米、油脂油料等国内外联动性较高的品种影响较大,对小麦、稻谷等联动性较低的品种供应影响较小.本文认为应对危机,短期靠储备、中期靠进口、长期靠生产,建立必要的储备、进口和生产调节能力,未雨绸缪应对短期的供给冲击,坚定国际农产品贸易信心,持续深化农业贸易和投资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多元流通格局,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俄乌冲突粮食安全贸易转移效应多元化

    撂荒地治理:一种协同理论的解释——以广东省Z村为例

    梁紫环林辉煌
    9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耕地撂荒的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广东Z村撂荒地治理的案例分析,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深入研究撂荒地治理中多元主体的有效协同机制.研究发现:当前村庄集体统筹力量的弱化是耕地撂荒的关键原因,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是解决撂荒地困境的根本出路;多元主体在协同环境中,通过"以地方政府为协同中心、以基层组织为互动中心、以农民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协同结构,形成了目标协同、资源协同、权威协同和利益协同的治理形态;多元主体协同形成的治理合力,是有效解决撂荒地问题、推进治理系统稳定与发展的核心逻辑.因此,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多元治理主体、搭建主体互动的协同结构是当前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撂荒地整治乡村治理协同治理治理能力现代化

    小田如何变大田——农地细碎化治理的理论逻辑与案例分析

    艾佳璇杜焱强邹伟
    105-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决农地细碎化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焦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小田并大田.从理论和实践上厘清农地细碎化的治理逻辑,可以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制度安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依据"产权—收益"理论构建了农地细碎化治理的理论逻辑框架,从土地连片、基础设施效能实现、产权界定和产权交易四个角度论述扩大农地收益的逻辑,并以此框架阐释了盐城市亭湖区"小田变大田"的实践逻辑,分别是零存整取、开发引导、确权确地和一户一账.为更好地提高农地细碎化治理效能,需要优化乡村基础设施,推动土地确权从"确小块"向"确大块"转变,建立土地产能评估机制,重视溢出土地的利用与管理.

    农地细碎化规模经济交易成本农地收益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逻辑建构、水平测度与动态演进

    雷坤洪梁亚文马睿泽阮俊虎...
    11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梳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逻辑的基础上,采用2000-2022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从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主体和环境及服务成效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Kernel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逐年上升,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南低北高"空间分布格局;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区域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地区内差异是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存在明显地区优势;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差距逐渐扩大,极化现象逐年减弱,逐步呈现区域梯度演变格局;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东部地区多表现为高—高和低—高型集聚,西部地区多为低—低型集聚,存在"高水平发展极"与"低水平发展陷阱"并存的分异规律.

    农业社会化服务区域差异时空演变空间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