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技术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技术经济
农业技术经济

朱希刚

月刊

1000-6370

nyjjwt@mail.caas.net.cn

010-82109791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农业技术经济/Journal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本刊突出“技术与经济、理论与实践”两个结合的办刊宗旨,坚持为科研、教学服务,为经济主战场服务,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办刊方针。主要设有“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科技进步”、“效益评价”、“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博士论坛”等栏目,适合农村产业技术推广、农业资源区划、经济理论研究部门的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以及经济类高等院校的广大师生阅读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代同堂:代际知识转移对农户亲环境生产行为的影响

    张露罗必良
    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有研究偏重从政府和市场视角探究农户亲环境生产行为的塑造问题。关于家庭人力资本的研究文献也相对忽略农户行为的本源性动因,未能对代际知识转移的内在影响予以足够重视。本文以农业化肥施用量为例,利用湖北省水稻主产区1470户稻农的问卷调查数据,讨论三代同堂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生成机理,研究表明:(1)三代同堂能够显著降低农户生产经营中的化肥施用量,诱导其亲环境行为;(2)三代同堂诱致亲环境行为的内生路径在于改善人力资本,并与耕地质量和机械作业紧密关联;(3)家庭第一代成员的饥荒记忆,会强化其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从而显著增进家庭的亲环境行为;(4)家庭第三代成员的外出务工经历,会扩展其社交网络的宽度和层次,继而驱动农户家庭的亲环境行为。本文认为,农业领域的传统知识并不等同于落后经验,特定历史情景下父辈所积累的农业生产知识,往往具有亲环境的先进性;子代也存在对家庭知识积累的补充与更新,并能够成为亲环境行为的重要驱动力。

    三代同堂代际知识转移农业化肥减量亲环境行为

    "无名英雄":隔代照料对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

    王建英李萍何冰陈志钢...
    1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包括工具变量法在内的多种内生性处理方法,实证研究隔代照料与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就业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提供隔代照料总体上有助于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劳动参与率提升28。2%、平均每周非农劳动时间延长14。52个小时。异质性分析发现,隔代照料对年龄在30~39岁、初中学历的农村育龄女性的影响效应最大;较"离土型"农村育龄女性而言,隔代照料对"离乡型"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就业的积极作用更大;隔代照料对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效应随儿童年龄的增长显著降低,对有0~2岁学龄前儿童的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就业的正向影响最显著;隔代照料对东部地区的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效应最大,西部次之。据此,本文提出鼓励家庭支持体系构建和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并行、依据不同女性群体特点完善女性就业保护制度以减轻农村女性幼儿照料负担的政策建议。

    隔代照料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就业异质性

    畜禽疫病风险防控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

    于超胡向东
    3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畜禽疫病会造成畜牧业及相关产业损失,引发人畜共患病,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引起民众恐慌等,有效的畜禽疫病风险防控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目前国内关于畜禽疫病风险防控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通过梳理主要畜禽疫病风险防控模型,将畜禽疫病风险防控研究系统化,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一是畜禽流行病模型最初只对疫病感染率进行简单计算,随后将疫病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考虑在内,使用统计学模型考察疫病传播的复杂性,其后又将时空维度纳入流行病模型,建立畜禽疫病空间模型及模拟模型。二是畜禽经济学模型可以根据现实需求选择成本收益模型对疫情造成的损益加以简单计算,或者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指定乘数估计疫情对其他部门的经济影响,还可以根据均衡模型考察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间关系,以及根据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畜禽疫病对其他商品要素和行业的影响。三是基于国家或地方农业部门经济模型和传统经济分析方法建立畜禽疫病综合模型,将流行病模型结果纳入经济分析中,以求解最优疫病防控策略或策略组合,并进行策略模拟。四是畜禽疫病模型的建立需要明确其建模条件,建立完整、准确的数据信息系统,根据现实情景建模,而未来畜禽疫病模型需要考虑疫病的社会影响,将社会伦理道德、公众心理预期、风险计算纳入其中,并结合多学科工具的支持不断完善。可以看出,本文通过对畜禽流行病模型、畜禽经济学模型和综合模型的梳理,将畜禽疫病模型发展系统化,为我国重大畜禽疫病风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畜禽疫病流行病模型流行病—经济学综合模型

    中国农业碳补偿率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

    唐菁曾庆均刘浩
    5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农业碳补偿率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可为全国整体和分区域制定农业减排固碳政策提供量化支撑。本文将农业碳排放和碳汇同时纳入农业碳补偿率核算体系,测算200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碳补偿率,采用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剖析其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碳补偿率整体表现出"绝对水平上升,离散程度扩大"的特征,而粮食主销区表现出"绝对水平下降,离散程度缩小"的相反特征;(2)区域间差异是农业碳补偿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区域间差异较小;(3)全国及三大区域农业碳补偿率均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全国和粮食主产区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产销平衡区与之相反,区域内虹吸效应和"核心—边缘"的格局显著。不同区域的农业技术进步、劳均机械动力、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发展水平对农业碳补偿率的影响也有显著异质性。研究建议,加快农业能源结构转型、提升土壤固碳能力、强化区域内部平衡性,以促进区域间农业减排增汇工作协调发展。

    农业碳补偿率分布动态区域差异空间收敛

    中国乡村产业振兴:时空分异、动态演进及共富效应

    梁盛凯陈池波田云潘经韬...
    7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客观测度与系统刻画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动态演进趋势,检验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共同富裕效应及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全国乡村产业振兴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特征;绿色创新与城乡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短板。第二,虽然地区总体差异并不十分严峻,但呈持续扩大态势;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但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在逐步下降而超变密度贡献率在上升。第三,考察期内乡村产业振兴及其子系统水平极化现象得到缓解,但仍呈现出显著的"高高"聚集与"低低"聚集空间分布格局。第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的共同富裕效应,这种共富效应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同时通过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两种效应发挥作用,间接效应强于直接效应。以上结论全面、客观并真实地反映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与演进态势,廓清各区域的优势与短板,揭示了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为新阶段重新评估产业政策效能,持续有效推进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乡村产业产业振兴共同富裕空间溢出效应实现路径

    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传导机制研究——基于双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

    李晓阳易鑫郭鑫李丹...
    9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取2010-2020年126家A股上市的涉农企业数据,基于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验证了数字化转型对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赋能作用,并且发现该作用具有持续的正向性;(2)营业成本控制效率在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传导中扮演着完全中介效应,即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企业营业成本管理水平,进而提升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水平;(3)期间费用控制效率在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传导中扮演遮掩效应,即数字化转型使企业期间费用在总收入的占比上升,从而削弱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作用。基于以上发现,研究还提出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资政建议。

    涉农企业数字化转型经营绩效传导机制

    农户生产性服务约束方式选择逻辑:来自生产风险与交易成本的考量

    李丹周宏夏秋
    11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服务约束行为是农户在农业生产性服务"委托—代理"问题下的理性反应。本文基于服务风险和交易成本视角,探讨了农户服务约束行为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为降低农业生产性服务过程中"委托—代理"问题所引致的生产风险,农户作为风险规避者,会通过一系列服务约束手段规范服务供给主体的作业行为,尤其是在生产风险较高的插秧、施肥和打药环节表现更为突出。(2)交易成本的高低是影响农户不同服务约束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土地细碎化程度越高,服务合约缔造的交易成本越高,越不利于农户服务合约签订;农业劳动力质量越高,服务监督的机会成本就越高,会抑制农户服务监督行为的发生。(3)服务供给者来源与组织化程度对农户服务约束行为具有调节作用,服务供给者来源越熟悉且组织化程度越高,越能降低农户对生产风险的担忧,从而减少服务约束。由此,为抑制服务供给方"委托—代理"行为发生,建议在培养组织化、本土化的服务供给主体同时要探索构建服务供需双方的激励相容机制。

    风险规避交易成本农业生产性服务约束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央地分担比例优化:从财政支出公平的视角

    魏腾达张峭
    12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是农业保险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促进农业保险发展、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重要抓手。本文以中央财政补贴的粮棉油糖畜五大种类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央地政府保费补贴分担比例的优化模型,并从非精算费率和精算费率两个方面模拟得出了中央政府对不同省份不同品种的保费补贴比例。结果表明:(1)按照东部和中西部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的方式并没有缩小区域与区域之间、省份与省份之间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供给压力差异;(2)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险保费补贴应该主要由中央政府负责,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保费补贴应该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3)基于财政支出公平的央地政府保费补贴分担方式能够促进中央政府补贴资金流向农业大省或财政弱省,按照精算费率优化央地政府的保费补贴分担比例可以进一步减轻高风险区域的补贴压力。由此,本文建议我国应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费率精算和风险区划工作,同时从财政支出公平的角度调整央地政府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分担比例。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财政支出公平性优化

    乡村体育在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方面的作用探讨

    崔文学刘健
    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