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

施由明

双月刊

1006-2335

agarsym@126.com

0791-88592077,88595816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

农业考古/Journal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首创篇幅最大的专业性考古杂志,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历史,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业历史知识,为实现代化服务,同时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国外农业起源、稻作起源、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农业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供国内学术界借鉴、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周礼》重"漆林之征"考

    张文静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礼》所构建的赋税体系中,有一条现今并未发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实际实施过的征课政策,即"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对漆林进行高税率课税.后世学者对此非常科税收政策,遵循两条解释理路:一为"抑末"、二为"返朴".不过,这两种解释与《周礼》文本都不够契合.本文通过考察古代中国经济作物的征税政策,结合《周礼》文本与唐代茶税出现的历史背景,对漆林征课做出解释.

    漆林之征抑末返朴唐代茶税

    宋代粮食流通宏观调控思想及其启示

    刘甲朋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认识到粮食问题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计民生,提出了解决粮食问题的一系列宏观调控策略.他们十分注重粮食流通宏观调控的市场导向,倡导利用和发展私营粮商,反对强行限制粮价,力求粮食自由流通,主张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宋代粮食流通宏观调控思想对当今社会具有诸多启示:宏观调控方式应当与时俱进,宏观调控应当坚持市场取向、构建统一市场、促进多元经营、强化法律规范.完善粮食流通宏观调控应当减少行政干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消除地区市场封锁和保护主义,培育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健全粮食市场监管和法律法规.

    宋代粮食流通宏观调控启示

    明清时期武陵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探析——以黔东北地区为中心

    李锦伟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改土归流的不断深入、国家权力的不断延伸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明清时期武陵山区的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提高,农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农村手工业的进步较为明显,推动了山地资源的商品化生产;农村商品经济不断活跃,促进了农村市场的扩大.明清时期武陵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该区域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也为当今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

    明清时期武陵山区农村经济黔东北地区

    陕甘宁边区农业统一累进税的试行与成效

    张昕冉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应对皖南事变后愈加严峻的财政问题,陕甘宁边区创造性地提出了救国公粮的概念,但在实际征收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同地区之间负担不平衡、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出现.所以在1943年之后,陕甘宁边区学习晋察冀根据地的经验,逐渐以统一累进税代替救国公粮,实行更加完备的土地清丈、确定税负和民主评议,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使人民负担更加公平合理.另外,大规模的土地调查也促使中国共产党的行政力量深入到乡村基层,为实施大规模的民众动员打下了坚实基础.

    陕甘宁边区农业统一累进税民众动员合理负担

    山东解放区民站的粮食工作

    闫景海李世阳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站是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设立的以招待过往民工为主要任务的临时性支前机构,其中做好粮食的筹备、保存、支发等工作尤为重要.战争环境下,粮食的普遍紧缺和易坏特性与民站工作的临时性和机动性构成矛盾,促使民站采取多种手段筹粮,保障存粮质量,合理统筹粮食支拨.民站粮食工作的复杂样态是战争状态下前后方资源供需矛盾的实际体现,提供良好的用粮服务对鼓励民工积极支前有重要意义.

    山东解放区民站粮食工作支前民工

    南唐饶州舍卖山地契约摩崖考释

    谭天枢
    12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浮梁县蛟潭镇万寿寺林场所存《乾德二年(964)饶州裴承、裴禄兄弟等舍、卖山地契约五种》摩崖作出考释和论述,认为其内容涉及南唐时期饶州馀干、新昌二县基层村社的田土交易、牙税货币与法律制度,见证了五代、两宋饶州的崇佛之风,也是彼时寺院经济繁荣的重要缩影.

    契约田土交易村社崇佛之风寺院经济

    近代河洛地区钱债契约与民间借贷习惯问题

    李瑞广王云红
    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钱债契约的实证研究,可知近代河洛地区民间借贷原因较多,文书表述多为简略套语;以货币借贷为主,辅以实物借贷,贷款多用于生活消费,很少用于投资生产;受社会环境影响,小额、短期借贷居多.借贷形式主要有信用借贷、担保借贷和抵押借贷.借贷利率一般不超过官方规定的上限,大多属于乡邻、亲友之间的互助、救急性质.为了保证债权人的利益最大化,常见的违约处置方式有"按约处置""协商处置""父债子偿""司法诉讼"等,债务纠纷较为普遍.

    河洛地区钱债契约民间借贷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灾民安置工作述论

    王桢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发生自然灾害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采取各种救济措施安置灾民.主要通过粮款救济、以工代赈、把灾民迁移到别处及给予额外抚恤的方式等,保障了灾民的生产生活.回顾中国共产党的这段救灾史,可总结出一些对现今仍有意义的经验和启示:物资供应的基础上不忽视心理、精神上的关怀;确保救灾钱物公正分发、合理使用;与其他部门形成救灾联合机制,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灾民安置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灾民安置工作.

    灾民救灾陕甘宁中国共产党抗战

    民国时期安徽防治水旱灾害的思想与实践探究

    房利
    149-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安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类型多样,主要以水旱灾害为主.自然灾害的严重状况,引起了国人的关注与反思,森林和水利防灾思想开始盛行,造林和水利事业成为这一时期安徽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民国时期,安徽省颁布了 一系列森林保护法规,开展植树造林运动,造林事业开始兴起.1931年水灾后,安徽省的水利建设思想开始转变为以预防水旱灾害为主,全省制定了四期水利工程建设计划,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发挥了应有的防灾保障作用.纵观民国时期安徽省的防灾工作,虽然一些计划没有落实到位,但是其防灾思想与实践,对于当时的水旱灾害治理具有一定的成效,对我们今天的防灾减灾也具有借鉴价值和意义.

    民国时期水旱灾害防灾减灾

    清代里下河滨海地区的水环境变化和围田筑圩的行政运作——以《东台县富安场安澜圩堤修筑史料》为中心

    徐应桃
    158-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以来,里下河地区受黄淮湖运西水东注的影响,水患频发.学界对该区域的研究多围绕客水过境为灾展开.事实上,域内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致水患多集中在里下河腹部低洼区,滨海堆积区的受灾范围一直相对较小,发生史也较前者晚得多.《东台县富安场安澜圩堤修筑史料》的发现和解读,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人们对里下河地区水患频发的认知,但该史料表明,地处滨海堆积区的东台县在嘉道时期才出现严重的洪灾.地方为适应环境变化,开始围田筑圩.州县官员作为地方行政的唯一责任人,是修筑工程决策和政令实施的关键,巡检司佐以协济监工,乡保庄董则为工程筑造的实际执行者,地方圩田修筑的实质是官督民修.

    农业档案史料里下河环境变化圩田修筑行政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