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

施由明

双月刊

1006-2335

agarsym@126.com

0791-88592077,88595816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

农业考古/Journal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首创篇幅最大的专业性考古杂志,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历史,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业历史知识,为实现代化服务,同时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国外农业起源、稻作起源、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农业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供国内学术界借鉴、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考古资料管窥北宋河洛地区的茶文化

    刘梦娜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文化作为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文化交融、南北交往等原因,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解读相关墓葬中出现的备茶、进茶、饮茶等三大类茶事图像,论证北宋河洛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通过探析墓葬、瓷窑遗址中出土的茶具组合,揭示出北宋河洛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类茶具的使用方式、使用情境.茶事图像及茶具实物表明北宋河洛地区茶文化具有茶具讲究、品饮环境清幽温馨、茶酒具混用、传播深远等鲜明特色,是深入挖掘北宋茶文化和河洛地区文化的内涵的重要资料.

    考古资料北宋河洛地区茶文化

    唐宋时期的散茶法及相关问题探讨

    沈水红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6000多年的茶叶利用史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历史阶段."以茶为饮"的饮茶法主要是末茶法和散茶法.其中,末茶法盛行于唐宋时期,散茶法盛行于明清至今.其实,唐宋时期的散茶法也有较大发展,并于南宋末至元代逐步取代末茶法,将中国的茶饮文化引向散泡茶发展阶段.以往学界多聚焦明清时期成熟的散茶法,较少关注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唐宋时期的散茶法.文章通过对唐宋时期散茶产地与名品、制作与沏茶法、贮藏方式等的梳理,以期探讨唐宋时期散茶法的文化面貌和发展特征.

    唐宋时期散茶法文化面貌

    戊戌时期福建茶务革新问题研究

    谢皆刚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叶是晚清福建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戊戌时期,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与印度、锡兰竞争失利的福建,开始顺应时潮,引入新法,革新茶务.试图通过引进新品种茶树,改良栽培方法,提升原茶品质;合股创办公司,购置机器,制造符合欧美进口标准与市场需求的茶叶.又奢想减轻税厘,降低茶叶输出价格,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收回利权.戊戌政变后,福建茶务革新的各项措施或中止或废除.清末新政时期,福建茶务革新得以重启,然而限于体制,多停留于纸面,福建茶务振兴之路并未实现.

    福建茶务机器税厘

    抗战时期宜红茶复兴计划与国营体系的建立

    李超许胜男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以来,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带动和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宜红茶贸易兴起,区域茶业逐渐兴盛,并形成了"宜红茶"品牌.抗战时期,在国际国内局势和"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的影响下,"宜红复兴计划"被提出.中国茶叶公司、湖北省平价物品供应处茶叶部先后在宜红茶区投资设厂,推动了宜红茶区国营茶厂的建立与国营体系的发展,体现了传统商品经济在近代全球化趋势中的生存境遇与抉择,奠定了区域茶业社会经济的历史格局.

    宜红茶国营茶厂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闽茶贷款运行机制及其实践分析

    卢昊林立强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产茶省份之一,闽茶在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繁盛一时的闽茶出现了茶农转业、茶园荒芜、市场萎缩等全方面衰退的现象,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困境.为复兴闽省茶业,福建省政府在抗战前夕便开始向茶农、茶商提供低息贷款,并在抗战时期逐步建立起了以联合茶号和农村合作社为主要贷放对象的发放机制.闽茶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茶农、茶商的艰难处境,推动了茶业复兴,并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但由于发放过程中存在着延误时限、挪用侵吞等问题,最终未能扭转闽茶衰退的局面.

    闽茶茶业贷款茶农茶商

    论清代茶叶对外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陶德臣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茶叶外贸有其鲜明发展阶段与特点.1644-1719年初起阶段茶叶外贸的贸易区域、贸易方式、贸易结构、贸易地位、贸易主角与前代区别很大.1720-1840年,茶叶外贸进入发展阶段.此阶段茶叶外贸呈现茶叶世纪的开创、茶叶口岸减少、红茶贸易占优、茶叶走私盛行等特点.1841-1888年,为茶叶外贸的繁荣阶段.此阶段茶叶外贸表现出洋商从抢购到观望、茶叶价格不断下跌、茶叶价值日益减少、茶叶市场危机初现等特点.1889年后,茶叶贸易进入衰落阶段.此阶段茶叶外贸表现出市场危机全面爆发、砖茶销量大大增加、茶叶贸易地位再降、市场竞争呈白热化等特点.茶叶对外贸易的发展阶段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清代茶叶外贸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关系

    近代汉口茶叶贸易中心地位的变迁

    左堃荣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前期,作为多个茶产区交汇中心,汉口在长江下游茶叶向全国流通的网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万里茶道"南部的重要节点.19世纪下半叶,随着运输线路的拓展和运输工具的升级,汉口在国内和国际茶叶贸易网络中的转运功能愈发重要.在全国茶叶贸易网络中,汉口以其强大的贸易辐射力、独特的头茶竞拍以及多样化的消费市场等优势,由一个区域性的茶叶贸易中心发展为全国茶叶贸易中心.为保证茶叶质量、节省运输成本和税厘费用,以俄商为代表的茶商开始在汉口就地生产包装,俄商砖茶厂迅速占据汉口茶叶市场,成为汉口茶叶加工产业的主力军.20世纪初,汉口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个集转运、交易和加工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均衡发展的综合性茶叶贸易中心.

    近代汉口茶叶贸易转运中心交易市场加工产业

    晚清海关与1887-1888年拯救华茶贸易调查行动

    梁晔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1887-1888年,晚清海关组织开展大规模的茶叶国际贸易调查行动,从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入手,剖析当时华茶出口下滑的原因,提出改进茶叶品质和提升茶业经营管理等建议.然而,受制于种种因素,海关未能深刻地认识到十九世纪晚期全球贸易自由化趋势和茶叶国际生产贸易格局之变迁,其提出的改良措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未触及国内茶产业经营管理和相关税收制度之积弊,再加上晚清政府改良措施无法有效落实,未能挽回从晚清延续到民国之华茶出口衰败的命运.

    晚清海关茶叶国际贸易

    明初边疆治理的权威政治:"以茶羁縻"与"茶叶反腐"——以欧阳伦贩私茶事件为讨论中心

    赵国栋陆相瑾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茶羁縻和茶叶反腐在明洪武年间都受到高度重视,明廷也采取了多维度措施以保证二者的有效实施,对明代中后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欧阳伦贩私茶事件"进一步揭示出洪武年间以茶羁縻与茶叶反腐关系中的一种吊诡现象,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权威统治的深层问题.在中国传统社会历史的边疆治理中,如果缺乏系统的、法制化的有效运行机制,皇帝的个人魅力与忧患意识并无法真正有效解决腐败和治理的风险性问题.

    以茶羁縻朱元璋权威类型边疆治理

    晚清国人对机器制茶的认知与接受

    曹英刘苏华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时期,国人对机器制茶的认知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对机器制茶的接受程度也由低到高.19世纪80年代后期,华茶贸易危机初现,国人开始了对机器制茶的探讨,此时国人对这一新的生产方式认识尚浅,意见存在分歧.19世纪末,报刊媒体的介绍使国人对机器制茶的认识有所深化,对机器制茶的倡导成为中国茶业改良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政府和商人开始了机器制茶的尝试,但不少人仍对机器制茶存有疑虑.20世纪初的清朝新政时期,对国外的考察进一步增强了国人对机器制茶的认知,机器制茶被视为振兴茶业、挽回利权的必要手段.虽然出于种种原因,晚清机器制茶的实践十分有限,但国人对机器制茶的认知与接受过程反映了其对待新的外来科技积极开放与谨慎理性的双重态度,为中国茶业的近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晚清机器制茶认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