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

施由明

双月刊

1006-2335

agarsym@126.com

0791-88592077,88595816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

农业考古/Journal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首创篇幅最大的专业性考古杂志,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历史,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业历史知识,为实现代化服务,同时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国外农业起源、稻作起源、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农业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供国内学术界借鉴、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代中国东北的土地契约文书形制与特点探析

    王广义潘婉洁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契约文书是中国社会中极具特色的土地交易凭证,是契约文化得以发展传承的重要载体.近代东北的土地契约文书类型繁多,名目不一.按契约是否得到政府承认分有白契和红契,按性质分有买卖契约和典押契约等,还分有上手老契和本身契.契约有较为固定的订立程序,内容简省,格式化明显,主要包含订立契约当事人的信息和出手原因、不动产的情况和价格、买卖双方及中间人的权利和义务、签字画押及时间等.近代东北的土地契约文书以白契为主,中间人在订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契约文书反映了近代东北地区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管理制度以及社会演变.

    土地契约近代东北地区契约格式

    清至民国时期广西左江流域民间契约文书研究——以崇左市壮族博物馆新藏何村契约为中心

    杨丽云秦婕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何村契约以白契为主,其交易形式丰富,既有典当、转当、转租的活卖,又有永割的绝卖,具有高度格式化的特点,并呈现地域化特色.何村契约中包含的主要要件和缜密的文字表述,为交易双方提供了坚实的多重保障机制.何村契约整体反映了清代至民国期间左江流域土地交易活跃、出现土地分化的特点,且处于村级土地交易市场范围,同时又展现了左江流域土地交易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和壮族特色.

    何村契约左江流域白契土地交易

    革新与局限:明代嘉隆时期的庄田清理

    乔宇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消除成化以来庄田制度的弊端和增加户部收入,嘉隆时期明廷开展了规模较大的庄田清理运动.嘉靖前期涉及范围从京畿扩展至全国,因京畿的问题严重,嘉靖七年始,清查的重点复聚焦于此.嘉靖十六年后,庄田清理陷入长期停滞,到二十八年时逐渐复苏.受军费增加的影响,庚戌之变以来庄田清理工作呈现出"先税银后田土"的特点.隆庆时期明廷对庄田的裁革标准及土地规模皆做出明确规定,清理工作到隆庆五年时基本结束.然而,嘉靖隆庆二帝在清查庄田、限制奏讨时具有明显的回护性,解送户部的庄田资产也被滥用.这些局限不仅影响了嘉隆之后的庄田整理,还为明末庄田的再度扩张留下了隐患.

    嘉靖隆庆庄田户部

    委托代理视域下的明清永佃制度初探

    王昭婷王盈霏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于我国江南地区.这种特殊的土地产权制度分离出了土地双重所有权,即田皮权和田骨权.本文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对永佃制度的产权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当佃农作为代理人,其拥有了田皮权后,在最优的激励合同约束下是效率最优的"结论,即永佃制度对地主和佃农双方都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权分配的平均化.

    永佃制度产权结构双重所有权

    抗日战争战略反攻阶段晋察冀边区妇婴卫生工作述论

    谢忠强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旧封建风俗及战争环境的影响,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妇婴卫生水平低下,封建迷信观念盛行.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晋察冀边区在妇婴卫生工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以科学破除迷信的工作,具体包括召开妇婴卫生知识宣传座谈会、举办妇婴卫生训练班等.抗日战争战略反攻阶段晋察冀边区妇婴卫生工作以科学破迷信取得了积极的历史成效,既移风易俗、破除了封建迷信,又普及了科学卫生知识,提高了妇婴卫生水平,还巩固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抗战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晋察冀边区妇婴卫生工作宣传科学破除迷信

    信仰、秩序与权益表达——岭南善会类型及其管理制度(1840-1949)

    顾春军尹喜艳
    13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岭南民间举办善会蔚然成风.善会初始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后逐渐拓展到以地域为基础的村落,再进一步发展为以业缘为纽带的工商业,这就形成了办会宗旨繁多的各类善会组织.民国时期的善会组织,受西方文化制度的影响,从名称到组织架构,越发呈现出现代公司制的特点.善会蕴含了祖先崇拜和鬼神信仰,是传统儒家文化的延续;其孕育的平等守约意识,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兴起与发展;善会通过规条的制定形成对会员权益的保护,而对个人权利的维护推动了民间个体权益的觉醒,有助于为构建现代国家奠定公民意识.

    岭南善会信仰秩序权益

    南宋高宗朝两浙地区旱灾及官府应对探究

    金城
    14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宋高宗朝两浙地区旱灾多发,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南宋初期,朝廷一方面在两浙地区采取发放粮米、蠲免租赋和借贷粮种等经济措施,以缓解灾情;另一方面,通过减常膳、决囚、祈雨和加强官员考核等政治措施,以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此外,朝廷还积极调动两浙地区民间力量参与救灾.以上措施对复苏两浙地区灾后经济,恢复民众正生活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宗朝两浙地区旱灾治理对策

    康熙的治蝗思想探析

    尚群昌
    148-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我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关注.清康熙年间是蝗灾的高发时段,康熙帝高度重视蝗灾造成的危害,并采取积极的治蝗措施.面对蝗灾,康熙帝的治蝗思想以及对蝗虫的习性认识存在一个过程性的转变.通过长期的治蝗实践,确定以"人力捕蝗"作为消除蝗灾的指导思想,形成一套治蝗除蝗的技术手段与组织管理方式,进而制定出周密的奖惩制度作为治蝗的保障机制.

    康熙蝗灾治蝗思想治蝗技术

    时局、地理与全面抗战时期的云南蚕桑业

    张永帅和乐乐
    15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是云南蚕桑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推动后方建设,支援抗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云南蚕桑业发展受到国民政府、云南地方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提出了云南蚕桑复兴计划,在宜蚕区积极推广蚕桑业.但是,受云南特殊的高原山地地理环境的制约,以及"战时"影响,在较短时间内,云南蚕桑业发展的成效较为有限.

    全面抗战时期云南蚕桑地理环境

    近代安徽蚕桑业的改良略述

    郭坤杰
    164-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安徽蚕桑业的改良步履维艰,清末民初蚕桑业有过快速发展,20世纪20年代后期一落千丈,随之政府加大改良推广力度,试图扭转蚕桑业的衰败趋势,全面抗战爆发后,安徽蚕桑业再次萎缩和衰退.在地方官绅、蚕桑机构、丝茧商人、农户的共同努力下,近代安徽蚕桑业的改良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受到重重制约.毗邻江浙沪的近代安徽,在蚕桑茧丝产业链中缺乏产品的深度加工,更多扮演着原料生产的角色.重新审视、梳理近代安徽蚕桑业的发展演变,不惟有助于客观而完整的探究近代安徽蚕桑之路,亦可为当今新时代的蚕桑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蚕桑业蚕桑改良近代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