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

施由明

双月刊

1006-2335

agarsym@126.com

0791-88592077,88595816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

农业考古/Journal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首创篇幅最大的专业性考古杂志,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历史,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业历史知识,为实现代化服务,同时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国外农业起源、稻作起源、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农业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供国内学术界借鉴、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味觉与心觉的辩证——明代中后期心学思想影响下的茶道哲学演进理路

    耿晓辉
    148-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中后期,阳明心学兴起,并在茶道哲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味觉体验的加强到心觉感知的觉醒,中晚明文人士大夫不但在饮茶生活上追求变革,更是在思想领域尝试着创新,以心觉感知茶道便是其一大特色.在心觉感知的加持下,茶之味觉体验更加精细且更为抽象,进而带动味觉思想不断深化,促使味觉与心学思想逐渐走向统一,并在"茶禅一味"的基础上为阳明心学在明代中后期的传播、演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味觉体验心觉感知茶道哲学阳明心学

    "径山禅茶"与河北禅宗三事的渊源考析——兼论"径山茶宴"申遗成功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舒曼李慧娟
    15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径山茶宴"随同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后,引起人们对中国禅宗茶道以及径山禅茶文化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径山禅茶文化的溯源,发现其发展脉络与河北禅宗三事有着不解之缘与内在关联.本文认为,"径山茶宴"申遗成功,对传承中国禅茶文化(禅宗茶道),促进对外交流,都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径山禅茶径山茶宴临济宗禅苑清规吃茶去

    杨岐方会与宋代茶禅

    王建平
    162-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宋禅宗素有"五家七宗"之说.江西之茶禅文化,以禅宗南岳怀让一系为代表,自百丈怀海开禅门茶事之先河,黄檗祖师有黄檗禅茶之远名,迨至宋代,圆悟克勤启日本茶道文化之风气.杨岐方会为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的开派祖师,其茶禅远承百丈怀海、黄檗希运,融摄天童咸启,其法嗣三传至圆悟克勤,最终远传日本,为中国禅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亦可见中国古代茶禅文化发展之一端.杨岐方会将茶文化与禅文化结合,有以茶入禅之机用,有勘过吃茶之圆融,既可见"慈悲利人、提振纲宗"的禅学思想,也反映入宋以后以茶入禅、茶禅一味所带来的禅法禅风的转变.

    杨岐方会临济宗茶禅一味"且坐吃茶"

    径山寺茶文化特征论略

    欧阳镇
    168-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径山寺茶文化的三大基本特征:一是唐始种茶,奉为贡品;二是诞生《茶经》,始创茶宴;三是东传日本,开新茶道.总结这些特征,有助于加深了解径山寺茶文化的起源、形成、经过和功能,有利于深刻认识与径山寺茶文化相关的陆羽《茶经》、文人诗作和茶宴仪礼,有益于深化认知径山寺茶文化在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中所起到的作用.

    禅宗禅茶文化径山寺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三茶"统筹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创新进路

    虞文霞李金
    172-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对"三茶"统筹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茶文化的发展与壮大得益于产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茶产业的历史发展蕴含了生产力的跃升与新生产关系的演绎,茶科技的进步则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质的飞跃.同时"三茶"统筹发展凝成的茶生产力也是社会经济进步与文化文明进化的重要力量.进入新时代,"三茶"领域需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推动"三茶"质素的升华与形态的变革.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三茶"应主动作为,开展全面创新,系统化变革,致力于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茶文化与茶产业的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创新

    空间生产:茶文化旅游品牌生成研究——以云南省澜沧县景迈山茶区为例

    杨芳勇张晓霞
    17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茶文化旅游备受瞩目,相关品牌的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云南省澜沧景迈山茶区为案例,采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和爱德华·苏贾的"空间辩证法"理论构建一套深入剖析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茶文化旅游品牌空间的生成遵循着基于物质性空间进行空间表征、善用资源与资本推动空间实践、借助多主体参与同构表征空间的三位一体原则.品牌空间生成逻辑是一个资源整合创新、共同塑造集体记忆和共同生产品牌价值的过程.政府与资本的价值取向与行动策略是主导品牌生成的关键影响因素,村民、游客是主导品牌价值耦合的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带来的启示是品牌生产期间需要有一批有格局、善创新的关键行动者,共建共享是做好全域旅游的关键,价值耦合是品牌空间生产的终极目标.

    空间生产茶文化旅游景迈山茶区品牌生成

    基于茶文化传承的新式茶饮品牌构建研究

    吴题诗
    185-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式茶饮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股消费热潮,它的产生根植于中国传统茶文化,是茶文化创新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新式茶饮品牌的消费群体多为追求健康、时尚和品质的年轻人,这些消费者对于茶饮产品的口感、外观和文化内涵都有较高的要求.新式茶饮品牌建设需充分依据市场现状与消费者需求,对其品牌定位、产品创新、文化融合、营销推广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可以为新式茶饮企业的发展以及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茶文化新式茶饮品牌构建

    大茶、脑源茶——中韩茶文化密切交流的明证

    李幸哲宋时磊
    190-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茶和脑源(原)茶是中国吴越国(907-978)和韩国高丽(918-1392)的王室使用过的主流茶类.吴越国将这两种茶叶作为向中原王朝的贡品使用,高丽则作为给大臣、僧侣、军民等的赏赐品使用.这两种茶叶在吴越国存续期间一直生产和使用,高丽则从10世纪末到11世纪中期使用了60多年.大茶和脑源(原)茶在吴越国灭亡12年后在高丽才出现,由此可以推断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关于大茶的产地,有"睦州"的记录,具体位置不得而知,而对脑源茶的产地没有记录,无从得知.大茶的量词主要用"斤""笼",从而可推定为散茶.脑源茶则主要用"斤""角",从而可推定为团茶.大茶和脑源茶是中韩两国茶文化密切传承和交流的具体证据,对理解东亚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大茶脑源茶茶文化吴越国高丽

    丝路茶香:哈萨克斯坦茶文化传承及其与当代社会的交融

    刘军丽
    196-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丝绸之路为研究背景,探讨茶文化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承与其在当代社会中的融合与影响,旨在揭示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史料梳理、文献回顾与参与式观察等方法,详细考察了茶文化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传承与发展,包括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象征意义以及与当地生活习俗的融合方式.研究内容涉及茶在哈萨克斯坦文化中的地位,探讨了其在健康、文化和经济三个维度的多元功能,并分析了现代化过程中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研究结论表明,茶文化作为哈萨克斯坦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社会凝聚,还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茶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展现了其作为亚欧文化桥梁的独特价值.

    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茶文化文化传承交融创新

    20世纪美国茶室概述

    张小宁
    202-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诸多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美国茶室以燎原之势兴起.在茶室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个主要特点,即城市"包围"乡村、女性投资经营、殖民复兴与怀旧、如家与简洁、茶餐融合.20世纪上半叶,茶室席卷全美,遍布城市和乡村,给女性提供了就业机会、经济来源、社交空间、发声平台.茶室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出版业和茶室培训学校的繁荣,乡村茶室还成为美国乡村生活运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商业环境的改变和内部发展动力不足,美国茶室迅速衰落.

    20世纪美国茶室女性解放运动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