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现代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现代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农业现代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王克林

双月刊

1000-0275

nyxdhyj@isa.ac.cn

0731-84615231

410125

湖南省长沙市马坡岭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农业现代化研究/Journal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和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探索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关科学技术、经济、生态、社会各方面及其协调发展问题,反映最新农业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高区推动产业集群机制、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涉农园区协同视角

    赵成伟刘一秀姚雪齐文浩...
    531-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高区)自成立以来,肩负着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使命。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平台,农高区在理论探索和政策走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现有 9 个农高区的实地调研,分析了涉农园区的运作模式及农高区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提升的机制,深入阐述了"一区三园"涉农园区体系,总结了各园区的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目前,各农高区内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多样化特征,但普遍面临创新动能不足、产业链竞争力不强、重复建设问题严重以及资源集聚能力弱等挑战。基于涉农园区协同发展的视角,未来应以县域为核心区域载体,重点推进涉农园区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引导园区内龙头企业发挥"链主"作用,优化园区产业布局,以涉农园区为主导推动县域创新发展。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产业集群涉农园区一区三园协同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哈乌棉花产业合作的模式、问题与对策

    邓羽佳郑欣怡李玉洁
    541-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棉花产业国际合作,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助于提升棉花产业韧性,同时对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合作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在梳理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哈萨克斯坦棉花产业双边合作现存模式基础上,探讨构建中哈乌棉花产业多边合作模式。研究表明,中国棉花生产资源基础好,但仍存在棉花供给结构和棉花资源配置上的短板;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棉花产业在中亚国家中已具有一定规模,产业竞争力不强仍是制约其发挥棉花优势的主要因素。目前,中乌棉花产业合作模式主要有生产嵌入型和资本融合型,中哈棉花产业合作模式主要是服务带动型。与双边合作相比,多边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更高级的合作形式,是对双边合作的优化。因此,需依托优势合作主体与合作区域,构建生产嵌入+资本融合型合作模式、生产嵌入+资本融合+服务带动型合作模式。虽然棉花产业合作扎实推进,但也面临棉业科技、外汇管制、基础设施、产业链纵深合作不够、合作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制约因素,因此通过推广棉业技术、创新金融服务、优化政策支持、加快产业融合、开展多边棉花产业合作机制谈判,以提升中哈乌棉花产业多边合作的韧性、效率、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棉花产业多边合作合作模式制约因素对策

    如何小调整:第二轮承包到期之际农村土地延包的试点实践

    安海燕张家源何金彪
    553-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第二轮土地承包陆续到期,"顺延+小调整"政策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立足于历史、制度及现实背景,剖析了小调整与稳定的关系,并选取已开展二轮延包的XF、YL、QS和PY四个试点县(区)进行实践分析,探讨了小调整策略的选择。研究发现:1)小调整涉及调整对象的界定、调整方式的选择以及调整标准的确定三大核心议题;2)试点地区分别采用了"未承包地"调地模式、"进利不进地"分红模式、"混合调整"模式和"退地调地"模式。小调整的规模,按农户比例分别为 6。67%、2。15%、2。27%和 0。86%;按面积比例分别为3。24%、0。59%、0。14%和0。31%;3)小调整策略的选择受到村集体未承包地状况、村集体经济水平、确权基础和农户诉求的共同影响。因此,各地应重视小调整,结合村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产权形式,设计适宜的小调整方案,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确保延包工作的稳定实施。

    农村土地延包人地矛盾小调整试点实践农地产权

    福建省乡村振兴多维诊断评价及耦合协调分析

    阿迪拉·艾尼瓦尔江谢臻林小睿张茜茜...
    564-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成效评价已由期初的单一维度逐渐转向系统融合,多维度诊断评价成效及其之间的耦合协调特征是进一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本研究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维度,通过投影寻踪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 2018-2021 年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各维度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人、地、业、财"因素对其产生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各维度在时间上呈现波动变化,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先增后减,其他维度缓慢上升;在空间上,闽北及沿海地区相较于闽西及闽南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2)整体耦合度保持较高水平,高耦合地市占比达88。5%;耦合协调度上,福州市、厦门市、龙岩市等地市相对稳定,漳州市、南平市有所下降。3)"地、财"因素对耦合协调性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人、地","业、财"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尤为显著。研究认为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并促进财政支持与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以推动乡村振兴向高质量协调发展迈进。

    乡村振兴投影寻踪法耦合协调地理探测器福建省

    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动态演进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张务伟王辰飞呼静茹
    577-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生产总产值始终稳居全国首位,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与江浙沪等先进地区相比,山东省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现状凸显了山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研究基于2007-2020年山东省16地市的空间面板数据,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测度分析,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和核密度图揭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时空差异,通过莫兰指数验证农业农村现代化空间相关性,选取随机效应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和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低是制约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原因;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均能显著促进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农业劳动力参与因素则在一定程度上负向抑制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基于此,本研究从区域协调发展、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劳动力参与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测度时空差异空间溢出效应山东省

    传统农区乡村老弱化与农业现代化时空耦合格局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黄梦姣付占辉乔家君朱肖勇...
    591-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老弱化是乡村地域系统衰退的重要表现,乡村老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非均衡化发展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分别构建乡村老弱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从县域尺度分析2000-2020年研究区乡村老弱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根据耦合关系划分老弱化与现代化区域类型。结果表明:1)乡村老弱化已成为河南省乡村发展的普遍现象,老弱化趋势增强且表现出由外部向内部蔓延集中连片分布的趋势;2)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开始出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固化格局,整体发展水平偏低且发展差距先增大后减小;3)20 年间河南省乡村老弱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发展处于较不理想状态的县(市、区)分布范围最广。因此河南省应在现有的资源禀赋上科学投入,完善制度,推动乡村老弱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乡村老弱化农业现代化耦合格局脱钩模型传统农区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绿色利用的影响研究

    徐珂怡易小燕吴银毫张泽蔚...
    601-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绿色利用的政策效应与影响机制,为实现耕地绿色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中国 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法估计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绿色利用的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绿色利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结果的可靠性;2)以耕地类型维度划分和生产功能区维度划分的异质性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旱田、水田以及非粮食主产区的耕地绿色利用效应更显著;3)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来实现耕地绿色利用。为持续推进耕地绿色利用,应继续贯彻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提升耕地产能的同时注重耕地养护;根据不同耕地类型差异化精准施策,完善粮食主产区的耕地保护政策,生态脆弱区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垦;完善要素配置与耕地绿色利用协调发展,鼓励粮食种植专业化,开展集中连片种植,提升农机综合作业水平。

    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利用耕地效率政策效应作用机制

    武陵山区县域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朱小会李炳林
    612-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基,探究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论文以武陵山区 66 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 2013-2021 年粮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变异系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以及β收敛模型研究武陵山区县域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及收敛特征。研究发现:武陵山区粮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波动上升趋势,技术效率是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空间分布呈现出"南北两头热中部冷"的格局。武陵山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高级化、农业服务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增长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数字普惠金融、产业结构高级化、农业服务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增长率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武陵山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建议加强科技创新,实现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双轮驱动";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武陵山区特色生态农业;优化粮食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化解武陵山区粮食产业发展不均衡问题。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Malmquist指数法区域差异收敛性

    土地规模经营潜力对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的决策影响机制分析

    张展殷冠羿魏玮孙庆芝...
    626-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协同发展被视为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家庭农场融入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耦合发展机制备受关注。本研究采用Tobit回归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土地规模经营潜力对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的影响机理,并阐述土地整理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家庭农场土地经营面积的现状、过去增加趋势及未来增加意愿,均对其加入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的意愿起正向促进作用。2)土地经营面积对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规律,当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达到阈值时,其加入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的概率最高。3)在土地规模经营潜力对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或企业的促进机制中,土地整理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4)第一产业占比越高、机械化水平越高以及农场发展势头越好的地区,其土地规模经营潜力对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的正向促进作用越显著。因此,应以土地整理和规模经营为引领,推动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企业的一体化发展,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效率提升。

    土地规模经营潜力土地整理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

    影响合作社分异演化的管理因素研究——基于广西38家农民合作社跟踪分析

    赵迎冬潘新潮植子伦汤传勇...
    636-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合作社的发展特征与类型演化,并剖析其合作分异演化的管理因素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为合作社发展与改进找到新路径。本研究采用绩效跟踪评价法,对世界银行项目广西片区38 家农民合作社进行动态详尽评估,提炼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合作社画像特征,揭示其发展状态和演变轨迹。结果表明,其一,广西片区38家农民合作社在建成1年后的初始阶段会演化为4种类型;而在发展3年后进入成熟阶段,合作社演化为 5 种类型。其二,经营计划、改进计划、管理培训投入、市场信息、财务计划、资金投入、调查研究等管理因素对合作社分异演化发挥关键作用,并决定了合作社不同阶段的演化方向。因此,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应强化政府支持,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提供管理保障;提升合作社运营能力,为农民合作社成熟发展提供计划支持;持续开展调查研究,为农业农村项目发展提供规划支撑。

    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异演化管理因素画像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