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药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药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农药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王道全

双月刊

1008-7303

nyxuebao@263.net

010-62733003

100094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农药学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我国农药学界唯一的学报级学术刊物、“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多家国际、国内重要检索机构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L-草铵膦化学合成研究进展

    张辉朱莉莉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L-草铵膦是一种高效、广谱、环境友好的新型除草剂,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和生物催化法。本文在对近年来L-草铵膦化学合成方法调研的基础上,分类介绍了通过手性诱导合成、以手性原料为手性源合成和不对称催化合成等方法合成L-草铵膦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可为L-草铵膦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L-草铵膦除草剂合成研究进展

    作物根结线虫病化学防治研究进展

    刘阳李长洋姚志浩张腾...
    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重要病原生物,对世界上大多数作物都存在负面影响。在我国,随着保护地栽培模式的扩大及作物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根结线虫病的发生日趋严重,而目前的管理措施尚不能完全控制根结线虫的危害。使用化学杀线虫剂仍然是目前防治根结线虫最常见的短期管理策略。本文总结了目前我国作物根结线虫病的发生现状,介绍了生产中防治该病害的主要化学药剂,分析了其化学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讨论了目前化学杀线虫剂及其应用技术的优化;展望了未来根结线虫化学防治的研究方向;提出根结线虫的化学防治应该与其他管理措施相结合,实现根结线虫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

    根结线虫化学防治杀线虫剂农药剂型施药技术研究进展

    三唑类杀菌剂的水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

    宋文阳竺浩杰徐笑笑刘鹏...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唑类杀菌剂因具有高效、广谱及持效期长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病害防治。大量研究表明,随着三唑类杀菌剂的长期、广泛施用,大量未被有效利用的残留药剂进入土壤或滞留在植株上,最终通过雨水冲刷或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危害水生生物的安全。本文综述了三唑类杀菌剂在水环境中的残留现状,并从急性毒性、氧化应激毒性、发育毒性、遗传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对机体代谢的影响及联合作用毒性等多个方面、多层次概述了该类杀菌剂暴露对鱼类、两栖类、溞类和藻类等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类杀菌剂的未来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旨在为三唑类杀菌剂的合理应用和有效管理提供参考,为减少三唑类杀菌剂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农药残留三唑类杀菌剂水生生物环境毒理

    新型脱甲基酶抑制剂氯氟醚菌唑对藤仓镰孢菌的抑菌活性

    35页

    欧盟农药残留特别贸易关注发展趋势分析

    郭林宇崔素娟黄筱静袁龙飞...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盟是我国植物源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目标市场,也是全球食品安全管理最严苛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欧盟连续撤销多种农药的登记授权,并将相关农药残留限量(MRLs)降低至定量限(LOQ)水平,对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对欧盟农药残留管控措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本文收集整理了 1995 年至 2022 年间WTO成员提出的与欧盟农药残留管控相关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特别贸易关注(specific trade concerns on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SPS STCs)"议题,系统梳理了WTO成员对欧盟农药残留管控措施的关注情况,包括关注议题数量、提出关注议题的成员、涉及的管控措施类型、产品种类及解决情况,总结分析了WTO成员对欧盟农药残留管控措施的主要关注点,并尝试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思考建议。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特别贸易关注欧盟农药残留限量农产品出口

    N-苯基八元氧桥环新烟碱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增效活性

    谭都须志平邵旭升李忠...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杀虫剂增效剂是提高杀虫剂杀虫效果和降低抗药性的关键成分。本文对具有特异性增效活性的八元氧桥环结构进一步衍生,设计合成了 15 个新型的N-苯基八元氧桥环新烟碱化合物,并测试了目标化合物与吡虫啉联用时对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 的致死率。结果表明:在1 mg/L质量浓度下,大部分目标化合物能使吡虫啉对苜蓿蚜的毒力增加,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苯环上无取代的化合物 4a和 4-CF3 取代的化合物 4m增效活性相当,其对吡虫啉毒力的增效倍数分别为 3。44 和 3。58,可作为候选化合物进一步研究。

    杀虫剂增效剂八元氧桥环新烟碱吡虫啉增效活性

    新型酰基磺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李瑞丽徐志红周静杜晓英...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邻苯二甲酸酐、磺胺和氯甲酸丁酯为原料,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合成了一个系列20 个新型酰基磺酰亚胺类衍生物 3a~3t,其结构均经过了1H NMR、13C NMR 和高分辨质谱确证。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茎叶喷雾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和除草活性。抑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 50 mg/L下,大部分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茶叶炭疽病菌、白芨白绢病菌和辣椒疫霉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化合物 3f、3n和 3q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3。98%、79。56%和 77。83%,优于对照药剂磺草灵(58。78%);化合物 3q对油菜菌核病菌、茶叶炭疽病菌的EC50 值分别为 10。49 mg/L和 21。57 mg/L,优于磺草灵。除草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 150 mg/L 时,化合物 3a对稗草的鲜重防效为 52。48%,低于磺草灵(71。68%)。本研究所合成的新型酰基磺酰亚胺类新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可为新型酰基磺酰亚胺衍生物的抑菌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酰基磺酰亚胺类化合物氨基甲酸酯抑菌活性除草活性

    丙硫菌唑合成工艺中副产物形成分析

    闫景铭王夏菲程绎南张蒙萌...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丙硫菌唑不同合成路线及纯化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副反应,导致副产物的产生,严重影响工艺收率及产品质量。通过研究工艺、分离副产物和 1H NMR、13C NMR、ESI-MS或X-射线衍射等结构表征,明确了丙硫菌唑 3 种主要合成路线中所生成的 2-(1-氯环丙基)-1-(2-氯苯基)-3-(4H-1,2,4-三唑-4-基)-2-丙醇(7)、6-(2-氯苄基)-6-(1-氯环丙基)-5,6-二氢-4H-1,3,4-噁二嗪-4-硫代甲酰胺(8)、丙硫菌唑缩合物(9)和 2-(2-氯苄基)-2-((5-硫酮-4,5-二氢-1,2,4-三唑-1-基)甲基)环丁酮(10)4 种主要副产物及其结构。其中,副产物 8 首次在取代肼-丙酮合成路线中被发现。通过工艺分析和验证进一步阐明了 4 种副产物的形成机制,为丙硫菌唑产品的合成路线选择、工艺控制及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益参考。

    丙硫菌唑合成工艺副产物结构表征

    新型脱甲基酶抑制剂氯氟醚菌唑对水稻恶苗病致病菌藤仓镰孢菌的抑菌活性

    陈星杨家伟KOKLANNOU Damalk Saint Claire Senakpon孙扬...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种传真菌病害,其在我国的主要致病菌为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 102 株藤仓镰孢菌对新型脱甲基酶抑制剂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明确了其敏感性分布,同时测定了氯氟醚菌唑对藤仓镰孢菌菌丝和孢子形态、细胞膜通透性、细胞壁和细胞膜完整性、麦角甾醇和毒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氯氟醚菌唑对藤仓镰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EC50 值范围分别在 0。0305~0。7579 μg/mL和0。1091~1。6870 μg/mL,平均EC50 值分别为(0。2469±0。0167)μg/mL和(0。6397±0。0324)μg/mL。此外,用EC50 浓度的氯氟醚菌唑处理,可使藤仓镰孢菌菌丝扭曲破裂、孢子皱缩扁平,可破坏菌丝细胞壁和细胞膜完整性,显著降低了麦角甾醇含量,影响毒素合成。研究结果证实了氯氟醚菌唑对藤仓镰孢菌的生物活性,可为水稻恶苗病的田间防治以及氯氟醚菌唑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脱甲基酶抑制剂氯氟醚菌唑水稻恶苗病藤仓镰孢菌抑菌活性

    鳄梨蒂腐病毛色二孢属真菌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徐璐茜高银洁叶倩倩贺瑞...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 spp。)真菌引起的蒂腐病是对采后鳄梨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为明确鳄梨蒂腐病原群体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及 6 种不同类型杀菌剂在鳄梨蒂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海南和云南省鳄梨种植区的 101 个蒂腐病菌菌株对 6 种内吸性杀菌剂的敏感性,以优势种L。pseudotheobromae建立该种群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对蒂腐病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强烈的抑制活性,其平均EC50 值分别为(0。06±0。04)、(0。72±0。49)、(0。86±0。98)和(1。25±1。38)μg/mL。其中优势种L。pseudotheobromae对上述 4 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均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可将相应的平均EC50 值作为鳄梨蒂腐病菌对上述 4 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基线。分别有 4%和 8%的菌株其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50 值 大于 5 μg/mL;91%和 100%的菌株对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敏感性很低,平均EC50 值分别高达(371。03±353。38)和(622。86±771。28)μg/mL,且为非正态分布。同时,针对上述可能已产生抗药性的菌株的靶标基因进行了测序和表达量分析,qRT-PCR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靶标基因CYP51 未发生任何点突变,但经药剂处理 12 h后,抗性菌株CYP51 基因表达量较敏感菌株显著上调,推测该基因的过表达与病原菌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形成有关;然而,抗性菌株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靶标基因Cyt b却既没有发生点突变也没有呈现过表达,因此其抗药性形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研究表明,我国鳄梨蒂腐病菌对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非常敏感,2 种杀菌剂可考虑作为鳄梨蒂腐病防治的优先候选药剂,但该病原菌对另外 2 种供试杀菌剂的潜在抗性也不容忽视。

    鳄梨蒂腐病毛色二孢属内吸性杀菌剂敏感性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