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罗五金

月刊

1674-344X

xb6292@126.com

027-87943525/62854856

430205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二路129号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本刊面向基础教育,服务于中学师资培训、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学教学研究。开展高等师范各学科的研究、继续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学教育管理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赋能中华文化传播力建设研究

    蔡静黄慧敏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秀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世界文明交相辉映的时代,中华文化也应当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让世界文明的百花园里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结晶,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坚定文化自信三个方面把握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的重要意蕴,从挖掘中华文化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建设传播队伍三个维度构建中华文化高质量传播的矩阵.

    中华文化传播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

    仪式的传播学考评及其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实践

    王雪波张新红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仪式在社科研究中应用广泛且始终具有争议.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最早将仪式作为与信息所不同的传播学关联形式,后经功能主义学派的拓展,仪式被逐步应用于媒介仪式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共享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仪式的内涵与外延,在中国语境下,仪式呈现出新特征,理论范式不断丰富,演化方向更为宏阔.面对更为复杂的现实诉求,仪式有必要在理论层面建构具有整合性的理论体系,以回应现实需要.

    仪式概念考评社会整合本土实践未来选择

    湖北新创剧目文化生态探析——以"百年百部"湖北入选剧目为中心

    刘玮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年百部"湖北入选剧目《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同船过渡》《十二月等郎》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舞台艺术的重要成就,这些剧目的产生无不得益于湖北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一方面,涵盖文化制度、剧团体制、演出市场在内的外部文化生态机制的建立为剧目的创作、传播、传承提供了稳定持久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以余笑予、沈虹光为代表的戏剧工作者积极探索戏剧艺术形态的现代转型,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把握当代观众的情感价值取向,营造了开放创新的内部文化环境.目前湖北省戏剧界面临领军人物缺乏,创作团队水平下降的困境,在导演与创作人才培养方面还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百年百部"湖北戏剧文化生态开放创新

    巢湖劳动民歌生态意蕴探究

    马磊褚群武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时代变迁,社会生产劳动方式的改变,巢湖劳动类民歌失去了原有的生存根基,但其映射出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沉淀出的特有地方文化,以及浓郁的田园气息和独特的自然生态意蕴,是现代人在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中意欲表达的生态情怀.从巢湖劳动类民歌生态表现、生态意识,结合音乐本体的生态特征,钩沉巢湖劳动类民歌中的生态记忆,探究其生态意蕴.将传统艺术中的生态意蕴向实现天蓝、地绿、水清,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中延展,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借鉴意义.

    巢湖民歌劳动民歌生态意识生态审美

    文化观照下意大利美声唱法经验的汲取与借鉴

    朱琳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起,西方艺术中的美声唱法在我国获得快速发展,对社会民众审美观念造成巨大影响,同时也给我国声乐艺术带来革命性变化,并在20世纪中叶形成"土洋之争"."土洋之争"历史较长,对我国声乐领域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使得在较长时间内,我国声乐水准提升缓慢.直至改革开放之后,引入西方美声学派理论知识和表演技巧后,争论的重点才逐渐转变,开始倾向于探讨具有深层次特征的实质内容,对美声唱法的认知也更加客观.对美声唱法在引入我国之后的发展作出梳理,从工艺美学角度出发,探讨音乐和文化之间的具体关系,强调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基于"以我为主"的原则,积极推进多元化发展,通过结合与吸收,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中.

    文化观照美声唱法经验汲取

    民族高校区域经济学课程思政融合设计与探索

    吴裕晴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以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大学专业课与思政资源的融合是智育和德育相统一的过程,是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的具体阐述.以区域经济学课程在民族高校的教学实践为例,结合具有原创性和时代性的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尤其是民族地区发展实践,设计课程思政内容,从充实课程思政内容、引入实际案例、拓展教学形式等三方面展开实践路径的探索.

    民族高校区域经济学课程思政

    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厚植路径

    姚炎昕沈凡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思政以教师教育类课程为依托,通过挖掘教师教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促进师范生的精神成长.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重要举措,更是彰显教师教育内在德育价值的载体.高校在深入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教师教育者思政意识淡漠、内容挖掘不充分、融入方式单一、评价机制欠缺等问题,应从提升教师教育者的课程思政素养、优化"融合思政"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探索"两域驱动"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施方式、构建"持续改进"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等方面来强化教师教育课程思政.

    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批评话语视角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语言学导论为例

    张保培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也是教师利用各种资源建构多重意义的过程,而话语研究的批评视角为外语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学科理论支撑.针对语言学导论课程,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个方面挖掘符合有益性话语范畴的思政元素,并以意义的语境观为例设计了课程思政环节,尝试将专业知识传授、思辨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合在课程教学之中.

    课程思政话语研究批评视角语言学导论

    "大思政课"视域下"第二课堂"的育人向度及建构进路

    刘恩民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课堂"是高校"大思政课"的重要阵地,重在以实践导向夯实思想根基、以集体导向提升团队凝聚力、以问题导向提升育人合力、以成长导向促进个人社会化.如何将"大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热点相结合,并服务于课堂教学,要深化理念认知,摆正"第二课堂"的位置;加强价值引领,挖掘"第二课堂"思政元素;完善制度保障,提升"第二课堂"育人长效性;接续革故鼎新,推进"第二课堂"与时俱进.深刻阐释"大思政课"视域下"第二课堂"的面相描画、育人向度和建构进路,为实现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助势赋能.

    大思政课"第二课堂"育人向度建构进路

    融媒体时代法律职业群体出镜素养提升探析

    刘显鹏孙心锐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常态化的出镜工作为从事各类法律职业的工作者提升业务效率和树立良好职业形象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法律职业群体在适用出镜这种较新的工作方式时,还存在出镜积极性不高、出镜正向性不强和出镜效果不佳等问题.有鉴于此,亟须梳理法律职业群体的出镜情形,然后从强化对出镜工作的认识、规范出镜的行为仪容和加强出镜的专门训练等三方面综合着力,提升法律职业群体的出镜素养,优化法律职业群体出镜的表现效果.

    融媒体法律职业法律职业伦理出镜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