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王孙禺

双月刊

1001-4519

jysbjb@mail.tsinghua.edu.cn

010-62788995;62783326

100084

北京市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ournal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教育研究理论刊物。发表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包括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比较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教育强国价值的国家逻辑:以教强国模型构建

    朱旭东郭绒严梓洛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强国"国家重大战略寄托着党和国家对于通过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切期望和深沉期待.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模型建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国家安全稳定、兴旺发达、文明昌盛、人才济济和具有强大国际权威的高水平大国,依赖于安全能力、核心技术创新力、文化软实力、人才竞争力与全球领导力五个核心国家能力的支撑.国家逻辑视角下教育强国价值实质就是以教强国,即通过教育凝聚支持国家发展的五个核心能力,实现以教安邦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以教兴国促进国家兴旺发达、以教育才满足国家人才需要、以教化人建设国家精神文明、以教立世塑造国家国际权威,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由此构成以教强国模型.以教强国是教育的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统一于国家发展、回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其所内嵌的"教育-国家能力-国家水平"的价值链揭示了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的深刻关系,展现了"教育为国"的使命担当.

    教育强国以教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价值模型建构

    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强国":教育与国家关系的话语演变

    冯建军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近代中国陷入了民族危亡之中,为了"救亡图存",教育救国运动兴起,但没有成功.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教育在这一历史跃进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育立国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科教兴国强调教育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服务,教育强国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支撑.

    教育救国教育立国科教兴国教育强国

    全球视野下的全纳教育:概念阐释、政策演进与多元实践

    拉特纳·戈什荆晓丽谢芸佳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深度解析了全纳教育这一概念,并以加拿大和中国为例,探讨了全纳教育在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的政策与实践.虽然全纳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推行全纳教育需要对现行教育范式进行深刻改革,以更好地满足所有学生,特别是被排斥和被边缘化的学生群体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等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

    全纳全纳教育全民教育特殊教育

    教育领域通用大模型应用伦理风险的表征、成因与治理

    吴河江吴砥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用大模型具备"能理解会创作"的能力,将可能给教育实践带来更为颠覆性的变革,但也可能加剧传统伦理问题并产生新的伦理风险.这些伦理风险的类型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内容风险、数据风险与算法风险.依据通用大模型的技术基础与教育应用伦理风险的表现,教育领域通用大模型应用伦理风险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并存、价值性与风险性并存、可控性与不确定性并存等特征.这些伦理风险的形成既有技术因素,也有人的因素.技术因素主要包括:模型能力的涌现性可能导致应用失控、功能的泛化性可能导致人的异化、输入数据的海量性与无序性可能导致对人的侵犯、内容的生成性可能导致教育失序等.人的因素主要包括:因技术水平有限导致我国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大模型、对通用大模型技术认知不足、商业竞争导致技术缺陷、通用大模型技术伦理规范与监管落后等.依据教育领域通用大模型应用伦理风险表征与成因分析,可从加快开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专用大模型、筑牢通用大模型开发与应用的监管体系、构建通用大模型相适配的教育新形态、扶持弱势群体以缩小"数字鸿沟"、加强对通用大模型的理论研究与知识普及等方面进行伦理风险治理.

    通用大模型技术伦理ChatGPT教育理论未来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思考

    李秀陆军牛颂杰李鸣超...
    42-4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机器的角色,探索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赋能教育,使其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共同塑造数字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中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早期最基本的计算机办公操作能力的普及阶段,到强调信息技术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再到突出计算思维的培养,这一过程揭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的变革.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利用AI赋能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清华大学课程案例不仅反映了 AI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也体现了教育工作者面对AI技术的角色转变,即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学习引导,以及"教师、AI助教"协作教学.面对AI技术的挑战与机遇,教育界需不断探索和适应,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

    计算机基础教学AI技术计算思维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改革

    国际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框架研究的回顾与镜鉴

    白钧溢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伦理框架作为一套成型的、处于相互作用下的道德准则与规范组合,是消解伦理风险,实现技术向善的关键介质.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独立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指导框架.相比之下,国际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框架研究已有近30年历史,先后经历了借鉴与思考、追随与模仿、继承与独立三大发展阶段,不仅提出了具有一定影响的宏观伦理框架,还在关注教育伦理及要素、细化适用范围、提升实践指导力方面有所发展.与此同时,国际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框架因研究过程非连续、研究起步滞后、依赖借鉴一般人工智能研究而在当前面临广泛且持久的批评,启示我们在构建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框架时要关注框架自身的可靠性及框架实践的指导效果.框架自身的可靠性方面,应明晰不同领域伦理原则内涵的差异、关注框架自身的开放性与本土性、理清框架构建的哲学基础.框架实践的指导效果方面,应构建框架执行的保障机制、落实框架原则的可操作性、优化框架与实践的匹配度.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框架伦理治理国际镜鉴

    全球南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图景、当下关切与中国作为

    谷贤林王垚赟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南方作为一股新的力量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正日益增强.当前,全球南方高等教育已经从依附中崛起,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增长引擎,但依然面临知识生产能力不足、边缘处境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等问题.面向未来,全球南方高等教育应坚持内源性发展,着力构建多元多层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广泛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使高等教育发展立足于本国经济社会需求、服务于全球知识网络竞争力的提升.作为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中国应深化和升级南南高等教育合作,促进全球南方高等教育发展,推动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构筑全球南方命运共同体.

    全球南方高等教育南南合作教育外交

    黄金时代的阴影:20世纪美国人文学科博士危机及启示

    陈尔东罗英姿
    71-8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历史演进视角剖析,美国人文博士生教育在20世纪经历由高速扩张,到引发危机,再到培养策略调整的发展历程.繁荣的美国高等教育黄金年代在促进人文学科博士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持续数十年的人文学科博士危机埋下隐患;美国人文学科博士危机其本质是博士学位获得者与大学终身教职之间的自然衔接关系消失,根深蒂固的学术接班人培养理念与培养方式难以适应博士生个人发展诉求.进一步分析发现,人文博士危机的出现及加重同美国博士生教育基本特征相关,包括市场导向、非中心化、结构化等.为促进人文学科博士生教育持续发展,美国学界聚焦于"培养公共人文学者"议题,强调在培养学科继承人、促进多元化职业发展以及提升人文学科社会价值三者间实现平衡.由此借鉴,在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博士生教育空前繁荣的历史背景下,既需要培养能够走出校园、服务公共文化事业的人文学者,也需要警惕教育市场化所衍生的功利倾向与短视问题,并借助毕业博士追踪数据持续为教育领域提供反馈.

    人文学科博士博士生培养美国博士生教育

    大学促进可持续发展:价值、实践与反思

    马佳妮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作为一种哲学建构、作为一种话语体系和作为一种教育实践三个立场阐释大学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价值意蕴.为更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大学需要在课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的科研创新,提供高质量教师培训,构建跨机构的伙伴关系和合作机制.大学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不仅仅是适应社会或者作为一个额外的任务去推进,更应当成为一座灯塔,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导航.

    可持续发展大学全球治理大学功能

    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差异:从城乡之间到城乡之内

    李锋亮洪清
    9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CGSS2018的微观数据,对城乡及其内部家庭经济社会阶层在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的差异进行探讨,并重点比较城乡与家庭社会阶层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1)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机会差异持续存在,但逐渐转变为以家庭社会阶层差异为核心的城乡之内的多元层级关系;(2)整体而言,城镇家庭与农村家庭之间机会差异显著,优势阶层家庭与中等阶层和弱势阶层家庭之间机会差异显著;(3)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城乡之间的机会差异总体不明显,但城乡内部机会差异不断拉大;城镇优势阶层家庭、农村优势阶层和农村弱势阶层家庭的机会均有所增加,尤其农村优势阶层家庭在精英高校的入学机会上增幅最为明显;与此相反,城镇弱势阶层家庭和农村中等阶层家庭的机会获得性却在不断降低.可见,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对教育公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带来了新增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在城乡内部社会阶层间分配格局的变化,并有可能产生新的机会不平等.建议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注重差异性公平的政策价值取向、实现教育精准扶贫.

    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城乡差异阶层差异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