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景隆

季刊

1674-9227

qhmyxb@163.com

0971-8804652

810007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突出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特色,注重对青藏高原各民族的研究,并努力反映院内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弘扬学术精神,繁荣学术研究,突出学术精品为目标,为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8世纪中叶以来天山北麓水利制度变革与生态环境变迁——以宽沟小流域为中心的考察

    李媛罗意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着经济发展也危及人类生存安全,对生态环境变迁原因的探讨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进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本文以 18 世纪中叶以来天山北麓宽沟小流域水利开发的过程为例,结合史料文献、档案资料和田野调查材料,从制度视角讨论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以此回应政治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深化对生态环境变迁的认识.通过对宽沟个案的分析发现,水利制度变革与生态环境变迁是一对互构的关系,即水利制度通过作用于水资源开发进而影响生态环境,每一次的环境变化又会引起相应的制度反思,从而产生新的制度,而此过程中制度实践者的抉择是关键.因此,应将地方群体的抉择纳入历时与共时的双重维度下探讨制度与环境变迁的相互过程.

    水资源开发水利制度变革生态环境变迁互构

    从排斥到融合:残障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未来转向

    张琳葛忠明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残障研究正经历一个从"个人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范式转变,这一转变对残障话语及残障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首先梳理了残障社会模式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其次回顾了残障社会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场景.最后试图对社会模式下研究的内容、方法论及实务推进方面做出进一步反思.认为应当从关注残障者相关的各个系统、多元责任主体、实践导向的研究、重视社区服务等方面丰富残障研究和实务;通过研究范式转换、强调合作式研究关系及"文化主位"的研究以充实现有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不同类别、不同生命历程及其交叉研究的特殊性应当被充分认识.

    残障社会模式残障服务

    女性贫困化:维度、成因及其帮扶——基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研究与展望

    岳依泉王卓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贫困女性化是女性贫困的过程和社会后果.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女性贫困问题的研究逐渐从单一的物质贫困转向非物质贫困,非物质贫困大体包括文化贫困、选择与机会贫困和健康贫困等维度.女性贫困的成因既有个人和家庭层面,更有深层次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建构层面.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反贫困的重要政策,虽然其扶贫效果较为明显,但从可持续发展的维度分析,仍面临资金支持和移民生计等诸多困境.易地扶贫搬迁的社会适应性是移民帮扶工程中的重大问题.目前相关学术研究中对易地扶贫搬迁中女性的社会适应与发展问题关涉极少,有鉴于此,与此相关的研究会成为今后学术探究的重点领域和课题.

    女性贫困化易地扶贫搬迁社会适应

    毛南族分龙节龙文化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冯智明任薇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是中华民族的典型文化符号,为各族人民共创、共享、共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龙节是环江毛南族最隆重的节庆活动,在每年夏至后第一个辰日举行,核心内涵是对司水之神龙王的祭拜,通过祈求龙王均匀布雨以保风调雨顺.同时,分龙节还与毛南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三界"观念及其实践,体现出中华龙文化在各民族中的分衍与传创.对毛南族分龙节的研究对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毛南族分龙节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家乡、家族与家人:语境理论下家庭民俗学作品对象化叙事策略探析

    赵李娜
    11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以来,民俗学界出现了一批"以自我家庭为'田野空间'、以血亲成员为资料获取对象的研究模式"与书写实践以及"家庭民俗学(志)"概念名称,预示着"以自我家庭为对象"实验民俗志写作范式的兴起.这类民俗志的共同文本特征为,通过家乡、家族与家人等叙事元素,构建着对"我群"生活的对象化观察与书写,这些书写在某种程度上恰好营造着民俗志文本的若干必要语境.具体而言,家庭民俗学作品通过"家乡"的对象化叙事营造民俗志的地方和空间语境,"家族"叙事塑造民俗志的时间语境元素,"家人"描述承载着民俗事象展演与事件发生,而"自我"的对象化文本意味着民俗志心理与情感语境的建构.家庭民俗志文本结构与书写特征,显示出有些民俗志已不适合用"家乡民俗志""自我民族志"等称谓,已有学者提出明确概念且有一定数量书写实践的"家庭民俗志"可能是较为恰当的范式命名.

    家庭民俗学对象化叙事语境理论

    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

    孟令法
    13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民俗学的一个研究视角,家庭民俗学有着丰硕的成果积累——从民俗学初创期的以家庭为方法,到 21 世纪的以家庭为对象,均体现了家庭之于民俗学发展的实际功能,而后者则促进了人们对家庭及其成员角色的反思.家庭民俗学与社会学或人类学,乃至传统民俗学的外向型家庭研究不同,它不仅是具有家国情怀的内向型研究,且积淀于儒学思想的"家"论述,萌发于救亡图存的民众启蒙,开启于现象学的日常生活研究,成就于"感受生活的民俗学",发展于实践民俗学"启蒙"之用的"家"基础.家庭民俗学的家庭虽是一个社会概念,但其不仅包括父系,也包括母系以及拟亲属关系,而其在资料获取的方法层面,则为家乡民俗学和"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研究奠定了前提.总之,家庭民俗学并不止于家庭及其成员本身,而是认识社会的一个起点以及形塑自我人格的基本路径.

    家庭民俗学自我家庭血缘结构研究对象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话语体系构建:历程、困境与路向

    许丽英吴倩莲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语体系构建是讲好中国民族教育故事、传播好中国民族教育好声音的必然要求.民族教育话语体系经历了从自主探索期、建构发展期、群策群力期到守正创新期的发展历程,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民族教育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即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对象和话语传播得以不断发展.但民族教育话语体系构建仍然存在话语表达缺乏主体性、话语内容缺乏创新性以及话语传播缺乏融通度等现实问题.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话语体系构建还需要凝聚民族教育话语多元主体力量,提增民族教育话语主体自觉;积极构建民族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增强民族教育话语理论自觉;转换民族教育话语传播方式,提升民族教育话语传播方法自觉.

    中国特色民族教育话语体系自觉

    民族地区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买雪燕王钰金
    159-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条件,是提高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实习评价为师范生培养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和诊断反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准确把握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全景图,为地方院校师范生培养和开展教育实习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经过多轮专家咨询以及数据处理,构建了民族地区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一级指标,以及遵守师德规范、涵养教育情怀、理论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高原乡村教育环境的适应能力、学科与跨学科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化能力等十个二级指标和四十二个三级指标,并对指标内容以及指标权重进行了合理性分析,以期为有效提升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提供支撑和决策依据.

    民族地区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指标

    国际中文教育期刊传播力提升路径研究

    海路王一骄范利晶
    170-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时代,中文教育的国际传播已然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国际中文教育期刊作为展示中文教育研究成果、交流教育理念、分享教学实践的重要平台,其传播力的提升对中文国际传播有重大意义.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期刊虽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在传播力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部分国际中文教育期刊在栏目建设、内容质量、品牌打造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吸引广泛读者;另一方面,国际中文教育期刊在传播渠道等方面也有待加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学术和媒体两个维度出发,通过分析现有开设国际中文教育专栏期刊的传播力现状,探讨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期刊传播力的有效路径:一是强化期刊内容建设,打造期刊特有品牌;二是拓宽期刊传播渠道,构建立体传播形式;三是培育期刊传播主体,优化激励机制.

    国际中文教育期刊栏目建设传播力

    国际视野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政策解读——国际中文教育智慧发展行动方略构建

    欧志刚刘玉屏郝佳昕于芳洁...
    18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强大的创造能力、伴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改变着现实世界,同时对教育行业产生着颠覆性影响.为此,全球多个国际机构和政府部门颁布政策文件,致力于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从国际视野出发进行政策解读,发现政策内容聚焦于概念知识、机会和风险、技术治理、应用与创新、服务规范、监管职责以及前景展望等七大主题.在国家教育事业迈向智慧化道路的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也迎来了智慧发展契机,基于政策解读结果构建的擘画蓝图、构筑环境、促进创新、激发潜能、落实监管"五位一体"的教育智慧发展行动方略,能够为国际中文教育智慧化发展提供实践策略和路径指引,以期更快、更好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政策解读国际中文教育智慧教育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