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民族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

马成俊

季刊

1005-5681

qhmzyjbjb@163.com

0971-8804399

810007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青海民族研究/Journal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民族学类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民族学、社会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藏学、蒙古学、民族语言学、民族民俗学、民族经济学、民族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特别注重对青海高原诸世居民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 欢迎学风严谨、言之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文字精确流畅的学术论文投寄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朝陆上丝路贸易的发展与维持因素——兼论贸易路线的演变

    牛海桢王弘卓
    183-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朝时期,传统的丝绸之路贸易仍然保持相对稳定与发展,得益于贡赐贸易制度为核心的朝贡体系,陆上丝路贸易虽有反复,但一直没有断绝.维系明代陆上丝路贸易的积极因素包括朝贡制度下丰厚的赏赐规则、固定的朝贡路线、宽松的入境审查制度和明朝境内与中亚、南亚的驿站制度.在这些要素的共同促进下,明中叶以后虽然中亚与亦力把里地区政治局势风云变幻,明朝的边境也爆发哈密危机,但仍有西域与中亚、南亚各国使臣与商人们不惧艰险,按照朝贡制度的规定络绎不绝地前来贸易.因此,通过探究明朝境内外贸易路线的演变,也可窥见朝贡制度对商人与使者们在路线选择上的影响,从而加深对明代陆上丝路贸易的整体性认识.

    明代陆上丝绸之路维持因素驿站交通路线

    10-13世纪黄河上游气候变化的历史学考察

    齐德舜关勇
    194-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青、宁三省区位于黄河上游,深处西北内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因此对气候之冷暖干湿变化极为敏感.根据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并辅以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结果,分析认为10-13世纪黄河上游地区的气候经历了由寒冷期至温暖期再到寒冷期的大周期循环变化过程,同时也完成了由相对湿润气候向持久干旱气候过渡的渐进式转变.气候变化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黄河上游地区的气候在百年尺度的大周期循环过程中,依然会存在一些小幅度的气候波动和季节特征.这能为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些许借鉴.

    10-13世纪黄河上游气候变化

    高原丝绸之路视域下象雄文明东向传播的路线及影响

    刘洁
    203-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象雄腹地琼隆银城遗址附近的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茶叶和印有汉字的丝绸,证明至迟在汉晋时期,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拓展出途经西藏阿里象雄核心区域的支线,高原丝绸之路交通循环网络渐趋成熟.象雄鼎盛时期的疆域范围具有以冈底斯山及象泉河上游区域为中心,自西向东辐射扩展的特点.象雄苯教文化对藏东南诸小邦、吐蕃前身雅隆王朝都产生过深远影响.象雄文明东向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原文化的互动交融,对于推进青藏高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西藏丝绸之路象雄苯教

    晚清循化厅社会纠纷综合化解机制中的半正式体系

    张蓉
    212-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循化厅位于清朝州府县与藩部两大圈层的过渡和连接地带,是"跨体系社会"的一个典型缩影,多元且缺乏整合的基层社会带给厅治诸多考验.在各类社会纠纷的化解场景中,以国家法度、司法体系、官方审断等为代表的正式体系与以民族习惯法、乡规民约、民间调解等为代表的非正式体系融会贯通形成的半正式体系如影随形且无可替代.其运行过程中人员的全面配置、技术的灵活调整、制度的多种面向,以及范围的弹性伸缩缓冲了王朝国家"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逐渐实现"多元"基础上的"一体"统合;而以平息纠纷为结果导向的治理逻辑也导致官方掌握的实际控制力长期受限.

    晚清民族治理社会纠纷半正式体系

    清末循化厅的汉语汉字使用与中华文明统一性建构

    魏梓秋
    22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文字统一对于国家一统至关重要.清末循化厅汉语汉字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工具功能和文化象征力均有显著增强,客观上有利于清朝通过文化统一巩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权威性、加强地方管理和民族治理、促进西北边疆与内地的交往交流交融.从循化厅审判文书由"汉番合璧"到汉语汉字的功能地位提高,再到"汉字贵重"与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建构,蕴含了国家意志、地方利益和民族诉求的趋同,反映了蒙藏等民族"归附王化"的国家认同意识的发展.汉语汉字的使用和普及既是边疆治理现实需要的反映,也是时代发展节点的产物,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在表征,也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的重要体现,清末循化厅个案为这一问题的论述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历史细节,既能说明汉语汉字在民族地区的使用曲折不易,也清晰地揭示了中华民族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重要意义和历史趋势.

    清末循化厅汉语汉字中华文明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