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何波

季刊

1001-7542

xuebao@qhnu.edu.cn

0971-6307647

810008

青海西宁五四西路38号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性专业期刊,坚持双百方针、繁荣学术研究、促进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校内外、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主要刊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等的学科的研究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恢复措施及效果评价

    赵玲慧王文颖李文龙徐仁飞...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文献计量法整理了 2005-2020年三江源区生态保护、恢复和建设的文献,梳理了三江源区主要生态保护、恢复和建设措施,提出恢复与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Meta分析评估不同恢复措施在高寒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中的效果.结果表明:高寒轻度退化草地最适合的技术措施是短期、中期围栏封育和N、P添加,不适合长期禁牧和大量施肥.中度退化草地最适合的技术措施是休牧、追加N、P或大量氮肥,不适合施有机肥或低氮肥.重度退化草地最适合的技术措施是休牧,不适合采用短期围栏封育和低氮量施肥.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

    可持续社会安全视角下经济-社会-生态耦合协调研究——以青海省为例

    叶帅宿爱云葛岳静
    14-2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安全是多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的结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生态持续的耦合协调是实现可持续社会安全的前提.论文提出可持续社会安全概念,阐述其理论内涵、空间要件及其交互影响机理.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2000-2019年青海省县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持续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评.最后,尝试揭示青海省可持续社会安全状态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1)经济发展迅速,地区分异显著.西宁市和海西州水平较高,海东市和海南州中等偏上,海北州和黄南州中等偏下,果洛州和玉树州较为滞后.社会稳定的经济地带性强,受自然灾害影响也较大.西宁市、海西州及海东市评分较高,海北州和海南州居中,玉树州、果洛州及黄南州评分较低.生态环境缓慢改善,空间格局相对稳定.低值区分布在西宁市、海东市和海西州,黄南州、果洛州和玉树州保持较高水平,海南州和海北州位列中游水平.(2)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生态持续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青藏铁路沿线地区耦合协调水平较高,黄南州、果洛州及玉树州有待提升.(3)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特征刻画,既揭示了可持续社会的系统性,又证明了基于社会功能结构的耦合协调水平测度社会安全水平的可行性.

    可持续社会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持续耦合协调青海省

    青海省生态安全水平动态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贾天朝胡西武杨海娟
    25-3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青海省生态安全水平时空变化情况,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土地利用、Landsat影像等遥感地理数据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数据,基于改进的生态支撑力(ESC)模型,运用熵权TOPSIS、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模型、障碍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研究青海省生态安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青海省生态安全水平呈波动式上升态势,处于生态平稳区的市州占87.50%,处于生态改善区的市州占12.50%.(2)全省生态安全水平呈现"东西生态双核"空间分布和"东西延展、南北收缩"空间演化特征,两极化趋势明显.(3)从内部因素来看,青海省生态安全最大的准则层障碍因子是生态结构,主要的指标层障碍因子为叶面积指数和景观破碎度;从外部因素看,政府干预力度、城镇化率、人口密度、人均GDP、产业结构对青海省生态安全的作用显著.

    生态安全生态支撑力动态演化特征影响因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基于当量因子法的黄河青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李婧梅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青海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本研究基于当量因子法得出2020年黄河青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866.99亿元.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占50%以上,其余依次为湿地>水域>森林>耕地>荒漠/裸地.按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区分,黄河青海流域在调节服务方面产生的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68.81%,其次为支持服务与供给服务,占比约占总价值的20%.按生态系统服务小类分,生态价值最高的为水文调节,水文调节方面产生的价值最大,占总服务价值的34.14%,其余依次为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净化环境、气体调节、美学景观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黄河青海流域当量因子法

    西宁市绿化和生态保护项目实施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基于KAP理论模型

    郭婧魏珍周华坤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居民作为最主要的环境功能的直接受益人,其态度和行为对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基于西宁市南北山绿化和生态保护项目的调查问卷数据,利用KAP理论模型,从城市居民的知识(K)、态度(A)和行为(P)三方面探讨生态保护项目实施对城市居民的影响.结果显示:(1)研究区居民的生态保护行为(P)与基本概念认知和周围环境认知(K)、环境态度(A)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53和0.349,但K与A之间并未达到显著水平.(2)回归分析揭示性别、年龄和职业类别对居民的生态保护行为并无显著影响,收入水平与生态保护行为呈正相关关系.(3)环境态度直接影响居民对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行为,即个体的态度能够影响行为决策.建议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实施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强化教育力度,以提升公众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约束可能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培养公众自发的生态保护意识.研究结论可为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知识-态度-行为(KAP)模型城市居民生态保护项目环保行为

    S-SOB矩阵的Schur补

    刘兰兰敖地珍刘艳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Schur补理论在科学计算和统计学中有着广泛应用,S-SOB矩阵是H-矩阵的一个子类,本文研究S-SOB矩阵的Schur补问题,证明了 S-SOB矩阵的Schur补在一定条件下是SDD矩阵,最后通过数值例子说明结果的正确性.

    Schur补S-SOB矩阵H矩阵SDD矩阵

    关于两类特殊矩阵2-范数界的估计

    张超邓勇
    55-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矩阵的2-范数是对矩阵进行度量的一种方法,它在数值计算、优化问题、机器学习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为此,首先推导了 Pell和Pell-Lucas数的几个平方和公式.其次分别构造了以Pell或Pell-Lucas数为元素的Hankel-Hessenberg矩阵和Toeplitz-Hessenberg矩阵.最后讨论了这两类矩阵的2-范数的上下界.

    PellPell-LucasHankel-Hessenberg矩阵Toeplitz-Hessenberg矩阵Hadamard2-范数

    Sylow子群个数的平均数与有限群的可解性

    周琳邝美群康旺强卢家宽...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G是有限群,ast(G)=Σp∈ T(G)vp(G)/|T(G)|(p是素数,vP(G)表示G的Sylowp-子群的个数,T(G)={p|vp(G)>1,p=2,3,5}),本文证明了若 ast(G)<ast(A5),则 G 可解;以及 G(≌)A5 当且仅当 ast(G)=ast(A5)且h(G)=h(A5),其中h(G)表示G中元的最高阶.

    有限群Sylow子群可解群

    丢番图方程x3+l=603y2的整数解

    沈秦豫杨海王成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D含有6k+1型的素因子,其中k是正整数,关于丢番图方程x3+1=Dy2(D>0)的求解一直是数论中未彻底解决的问题之一.利用同余式、递归序列、因式分解法以及Pell方程解的性质及初等数论方法,并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研究了丢番图方程x3+1=603y2在不同情形下的整数解问题,得到了当D=603时,该丢番图方程有且仅有平凡整数解(x,y)=(-1,0),此结论对这一类方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丢番图方程整数解同余式递归序列

    长三角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景区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

    刘睿汪小雨赵子誉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文旅融合战略决策背景下,适时制定和优化长三角体育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空间组织系统,对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协调长三角文旅融合一体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解析体育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形成的原因.其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探析长三角体育非遗与乡村旅游景区的空间关联.最后提出长三角体育非遗与乡村旅游景区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表明:(1)共同的地域空间和互补的文化空间奠定了体育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基础;体育非遗的生存压力和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促进了体育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发展;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推动了体育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持续.(2)长三角有84项体育非遗和6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可在20km范围内形成空间上的互动关联.(3)长三角体育非遗与乡村旅游景区可按"一簇三轴"的空间布局融合发展,即上海精品型乡村非遗旅游发展簇、苏南—浙北观光型乡村非遗旅游发展轴、皖东—苏西体验型乡村非遗旅游发展轴和皖南—浙西多元型乡村非遗旅游发展轴.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三角乡村旅游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