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强激光与粒子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强激光与粒子束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核学会 四川核学会
强激光与粒子束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核学会 四川核学会

杜祥琬

月刊

1001-4322

hplpb@caep.ac.cn

0816-2485753

621900

四川绵阳919-805信箱

强激光与粒子束/Journal 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四川核学会主办,1989年创刊,1999年改为双月刊,2003年改为月刊。主要报道我国高能激光与粒子束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内容涉及高功率激光及高功率微波与粒子束的产生、传输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加速器及高功率脉冲功率技术。被《EI》(100%)、《SA》、《CA》等收录,物理类、原子能技术类核心期刊。2002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独立域名的网站已经开通,实现了网上投稿、审稿、查询稿件状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产掺镱锥形光纤实现百瓦毫焦级窄线宽纳秒脉冲输出

    黄智蒙王苏钰张帆耿鹏程...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窄线宽大能量纳秒脉冲单模光纤放大器具有高效率、高光束质量和小体积等优点,在激光探测、工业加工等应用领域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近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基于国产锥形掺镱光纤和主振荡功率放大器(MOPA),实现了平均功率100 W、脉冲宽度100ns、单脉冲能量1 mJ、峰值功率10 kW的窄线宽(△λ3dB=0.49 nm)、线偏振(PER:12.3 dB)、近单模(M2=1.49)全光纤结构1 064 nm激光输出.通过优化增益光纤和放大器设计,可进一步提升放大器的输出能量、功率和光束质量.

    锥形掺镱光纤窄线宽光纤放大器纳秒脉冲

    高恢复压力激光器激射腔仿真优化及试验

    李金雪魏士杰邱雄飞颜飞雪...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已有的激光器试车台进行了不同质量流率的DF激光器恢复压力试验.当质量流率达到2.475g·s-1·cm-2时,注入副气流D2及He后激射腔压力异常升高,激射腔内部存在热堵.建立DF激光器激射腔与扩压器仿真分析模型,结合DF激光器反应机理,对有无热反应的激射腔及扩压器通道的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不考虑热反应的激射腔内部流场通畅、考虑真实气体反应放热效应时,激射腔内静压迅速抬升,出现热堵,且热堵现象集中在激射腔入口段,与试验结果吻合.根据仿真分析结果,优化了激射腔设计,进行了 DF激光器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激射腔热堵问题得到解决,质量流率2.475 g·s-1 cm-2时,激光器实现了背压22 kPa直排.

    激射腔质量流率热堵扩压器

    1064 nm泵浦乙烷1.55 μm拉曼激光研究

    王海洋徐明蔡向龙刘栋...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激拉曼散射(SRS)作为一种高效的激光频率改变方法,受到广泛关注.但是拉曼激光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其波长缺少连续调谐的能力,因此需要开发更多的拉曼活性介质,提高拉曼频移覆盖密度.以波长为1064nm的激光作为泵浦源,以高压乙烷作为拉曼活性介质,产生了波长为1550nm的一阶拉曼(S1),实验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后向拉曼和高阶拉曼,通过优化实验条件,降低激光诱导击穿(LIB),使S1的光子转化效率提高到了 20.7%,最高脉冲能量达到21.2mJ.并且首次测量了乙烷对1.55 μm激光的吸收系数和吸收截面,它们分别是 5.71 ×10-8 m-1.Pa-1 和 2.35 × 10-24 cm2.

    受激拉曼散射1.55μm激光转化效率吸收系数乙烷

    应用于条纹相机的高压斜坡信号电路研究

    时明月郭明安严明刘璐...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单次扫描条纹相机扫描控制模块中斜坡信号的高电压阈值、高线性斜坡、电路简单且易调试的目标,提出了利用开关放电产生大电流高压脉冲和恒流充电斜坡线性好的优点,设计出一款单次扫描线性高压斜坡信号产生电路,该电路可通过调节电阻的大小,实现线性斜坡信号斜率和线性率的调节和优化.实验表明,该电路所产生的线性高压斜坡信号可提供幅值高达1 700V的电压,产生的斜坡非线性精度小于3%,扫描时间可实现200ns至50μs可调.与传统高压斜坡信号电路相比,电路结构简单,调试方便,斜坡时间可实现纳秒到微秒的无级调整,这可有效提高条纹相机扫描时间精度,有效减小电路串扰等问题.

    条纹相机单次扫描电路斜坡信号线性好电压高

    高通量激光装置真空系统洁净度控制

    吴文龙林东晖牛龙飞熊迁...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通量激光装置真空系统运行过程中,泵组润滑油在真空环境下产生的分子污染可能扩散沉积在光学系统元件表面,在高通量激光辐照下诱导损伤,降低光学元件负载能力.针对真空系统洁净度控制开展研究,构建了包括真空泵组优化、增加低温冷阱吸附、增加冷阱在线加热再生工艺的真空系统洁净度控制方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真空系统经过120h连续运行后,平均24h非挥发性残留物表面沉积量维持在2.86×10-9g/cm2洁净水平,熔石英光学试片考核组和对照组在350 nm处的透过率以及12.3 J/cm2通量以下的损伤密度曲线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高通量激光装置真空系统洁净度光学元件透过率损伤密度

    基于COMSOL动网格的电磁轨道炮动态电磁特性仿真

    闫林波何欣波魏兵杨谦...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确、快速求解电磁轨道炮电磁特性,对于电磁轨道炮动态特性研究和可靠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OMSOL动网格功能,提出一种新的网格划分形式—滑移网格+动网格划分.对电枢区域及枢轨接触的轨道部分进行滑移网格划分,对于其余轨道部分进行动网格划分.这种划分方式不但能解决"静网格"计算准确性低(粗网格)与计算复杂度高(细网格)的问题,也能准确求解瞬态以及快速移动的模型的动态电磁特性.采用脉冲激励电流对所建立的电磁轨道炮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比较了三种静网格与本文提出的网格划分方式的计算时间、计算单元个数.并对不同网格划分方式对于电枢运动速度、电枢中心位置处电流密度分布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数值计算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网格划分方式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电磁轨道炮全局微分方程动网格电流扩散激励电流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纳秒脉冲波形重建方法

    吕东辉程杰李锐张楠...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一种由高速数采通道存在寄生参数、带宽不足导致的纳秒脉冲测量波形畸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波形重建方法.通过单一神经网络辨识高速数采畸变波形与示波器参考波形的局部映射关系,通过神经网络序列完成全局波形的重建.验证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明显缓解高速数采波形的边沿变缓、过冲等问题,波形功率估计精度提高32.5%,能够显著改善高速数采的频响特性.

    神经网络波形重建纳秒脉冲波形畸变频响特性

    等离子体对高频微波传输特性的影响

    包玉何湘陈建平陈玉东...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高频微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输特性能有效地分析评估在微波通信和雷达技术中信息的传递过程.通过使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了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厚度及入射波频率对微波反射、吸收和透射的影响.结果显示,等离子体厚度和电子密度增加会导致吸收增强、透射减弱;且反射会随厚度降低和电子密度升高而微弱升高;高频微波更易于穿透等离子体,透射随频率提高而增强.此外,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密度不仅能影响能量的传输,还会影响电磁波波形,使其展宽.高密度等离子体会明显导致微波波形时空上延展增宽,非弹性碰撞使得增宽现象明显.波形的改变规律能为雷达回波和微波通信所携带信息的复原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高频微波等离子体有限元仿真传输特性时空延展

    S波段TE11输出相对论磁控管永磁包装仿真设计

    崔越秦奋徐莎雷禄容...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一个S波段TE11输出8腔全腔提取相对论磁控管(R8ACAE-RM)的永磁包装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采用一种内磁块和外磁块相组合的结构,内磁块置于阳极筒内阳极块两端,外磁块置于阳极筒外,在互作用区产生磁感应强度约为0.34T,轴向均匀区长度为72 mm的磁场,永磁体重量仅为21 kg.相较于传统外磁体系统,该设计可以使磁体重量降低,互作用区磁场强度更加均匀,系统结构更加紧凑,满足高功率微波源系统的轻量化、小型化需求.相对论磁控管选择π模作为其工作模式,通过全腔提取结构输出4个90°扇形TE11模式,最后通过同轴插板模式转换器进行模式转换输出圆波导TE11模式.利用粒子模拟软件对器件仿真模拟,在二极管电压320kV,永磁体产生的磁场空间下,R8ACAE-RM获得了 1.06GW的微波输出功率,微波中心频率为2.44GHz,转换效率约为47%.

    高功率微波永磁包装TE11模式相对论磁控管模式转换

    一种宽带吸波型电磁脉冲防护器件设计

    黄瑞祺刘继斌郑黎明楼水勇...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复杂电磁对抗环境中,对电子信息装备射频前端采取电磁防护措施以抵御强电磁干扰甚至损伤是必要的.针对现有防护器件在工作时反射超过阈值的强干扰信号,容易造成二次电磁威胁的问题,提出一种宽带吸波型电磁脉冲防护器件设计.通过在防护主路上引入微带线匹配枝节,实现电磁脉冲信号与输出端口隔离的同时,将其传输至匹配负载进行宽带吸收.在0.5 GHz至1.5 GHz(相对带宽>90%)内,实现了对低功率信号插入损耗小于1 dB,对电磁脉冲信号防护隔离度大于10 dB,同时输入端口回波损耗大于10dB的良好性能.

    二极管吸波型防护电磁脉冲微带线宽带匹配枝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