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于金明

半月刊

1673-5269

zgzlx@public.jn.sd.cn

0531-67626604,531-67626704

250117

山东省济南市济兖路440号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隶属于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 “以防为主(三级预防),防治并举”为本杂志的办刊宗旨。主要栏目有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与讲座、技术革新与经验交流、论著摘要与病案报道、域外肿瘤研究信息转载、简讯等。为活跃学术气氛,增加著、读、编者间的交流,本刊还将不定期的设置“学术争鸣”栏目。本刊以从事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放疗医生评估放疗计划中国专家共识

    岳金波张烨章文成陈进琥...
    453-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放疗计划评估是放疗医生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放疗效果,本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包含9个核心部分的共识.(1)核对:包括定位图像名字、时间、部位以及照射部位的左右侧等.核对定位扫描图像完整性,包括肿瘤和危及器官(OAR).(2)肿瘤靶区和OAR勾画:检查肿瘤靶区命名标准化,检查肿瘤靶区和OAR勾画是否在合适的窗宽、窗位下进行;肿瘤区(GTV)勾画是否充分结合多模态影像勾画;临床靶区(CTV)是否按照解剖屏障进行修回;是否考虑肿瘤运动而设定内靶区,并确认内靶区外放是否与相应的呼吸管理模式相匹配;计划靶区(PTV)外放是否根据相应肿瘤中心的设备精度、人员技术水平、图像引导放疗方式进行综合考虑;是否在水平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全面审核靶区和OAR勾画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射野设置和入射角度:照射技术、入射角度及数量的选择是否合理,射野或者拉弧的数量是否考虑对于治疗时间的影响.(4)剂量覆盖:是否在CT图像的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逐层评估三维剂量分布,处方剂量覆盖不到的PTV区域,甚至CTV或GTV是否是肿瘤容易复发的部位,处方剂量包绕的PTV之外的区域是否落在重要OAR上.(5)剂量冷热:PTV内是否存在冷点以及PTV外是否存在热点.(6)OAR保护:OAR评估时有无按照相应的分割模式进行评价;有无综合考虑患者情况、肿瘤负荷和发展动态、既往肿瘤治疗疗效和毒性,以及此次放疗目的和联合方案;有无在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上每层评估,以及剂量体积直方图三维维度上评估OAR受量.(7)权衡取舍:有无区分OAR优先等级;图像验证时,肿瘤贴临一级器官时,有无考虑采用更严格、更精准的图像引导技术.(8)处方剂量:确定是隔日照射还是每日照射,或者是超分割放疗.(9)确认:多计划对比时,是否确认最后通过的计划是放疗医生认可的计划.本共识凝练了 51项核心放疗计划评估要点,并结合这些要点对国内多家医疗机构的327名高级职称的放疗医生和放射物理师进行调查问卷,建立了相应的推荐意见.

    靶区勾画危及器官冷热点射野靶区覆盖共识

    多瘤别癌症风险评估工具对乳腺癌筛查行为的影响

    何雨莲莫淼周昌明王泽洲...
    471-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瘤别癌症风险评估工具对社区女性乳腺癌筛查行为的影响.方法 以2018年5月-2020年5月参与社区居民癌症筛查与早发现管理项目的上海市近郊2个社区共计10 326名女性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比较总体和不同特征对象在风险评估前后乳腺癌筛查行为的变化.采用配对x2检验对癌症风险评估前后筛查参与率进行比较,以逐步前进法对评估前后筛查参与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通过皮尔森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评估后筛查参与者中新增筛查者与非新增筛查者、评估后新增筛查者与评估前筛查者的人群特征差异.结果 研究对象风险评估前2年内和评估后2年内的乳腺癌筛查参与率分别为3.07%(317/10 326)和2.61%(269/10 326).评估后参加筛查的对象中,新增者占93.31%(251/269).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一级亲属癌症家族史和乳腺相关症状史等评估前筛查参与率的影响因素对评估后筛查参与率不再有影响;评估后筛查参与者中,无一级亲属癌症家族史、无二级亲属癌症家族史、无乳腺癌相关疾病史和乳腺癌中低风险者是新增筛查的可能性分别是有一级亲属癌症家族史、有二级亲属癌症家族史、有乳腺相关疾病史和乳腺癌高危风险者的1.818、3.377、2.444、2.185和2.031倍.结论 癌症风险评估工具可能促进不具有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的、之前未筛查过的一般人群参加筛查.

    乳腺癌风险评估筛查社区干预

    2002-2021年中国城乡居民胃癌死亡趋势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蔡迎彬刘广超梁智超地力亚尔·吾斯曼江...
    478-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城乡阐述中国居民胃癌死亡率变化趋势及死亡风险与年龄、时期、队列的关系,为胃癌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02-2021年全国城乡胃癌死亡率数据,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应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队列对死亡率变化的影响.结果 2002-2021年,城乡居民的中标死亡率分别从2002年的24.10/10万和28.88/10万下降到2021年的10.75/10万和13.10/10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2.96%(95%CI:-3.74%~-2.18%,P<0.001)和-4.14%(95%CI:-4.73%~-3.55%,P<0.001).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居民胃癌死亡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分别在55~60和45~50岁年龄组开始快速增高;城乡居民80~84岁年龄组发生死亡的风险是20~24岁的97.00和128.50倍.城乡居民胃癌死亡风险均在2016年开始出现转折,城乡2016年风险系数分别为1.11和0.88.城乡居民普遍出生队列越早死亡风险越高,2001-2005年出生的人相比1926-1930年出生的人胃癌死亡风险分别减少了90%和86%.结论 2002-2021年全国胃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农村死亡率高于城市但差距在逐渐缩小.人群胃癌死亡风险受年龄与出生队列影响较大,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将是今后胃癌防治的重点人群.

    胃癌死亡率Joinpoint回归模型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疾病趋势

    1990-2019年中国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

    贾士杰张彬刘领弟林路平...
    486-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1990-2019年中国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癌的发病和死亡趋势,评估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其影响,为制订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筛选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 2019)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相关数据,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HBV相关肝癌的粗发病率和死亡率及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评估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所有统计分析均在R4.2.3以及APC Web Tool中完成.结果 1990-2019年,男性HBV相关肝癌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从1995年峰值30.6/10万和30.2/10万,逐年降低至2005年的11.8/10万和11.4/10万,之后基本平稳.女性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在1995年之前均维持在6.0/10万左右,1995-2005年快速降至2.3/10万,之后逐年缓慢降至2019年的1.7/10万和1.6/10万.APC模型分析表明,1990-2019年,男性HBV相关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年净变化值分别为-4.25%和-4.80%,女性分别为-5.68%和-6.14%.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倒"V"型变化,年龄效应在50~55岁达到顶点;时期效应在1997-2007年快速下降,之后男性发病率时期效应略有回升,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时期效应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男女性队列效应总体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1990年以来,中国HBV相关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下降,但考虑到中国人口规模以及老龄化程度,HBV相关肝癌仍对中国公共卫生造成巨大压力,需加强相关研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乙型肝炎病毒肝癌趋势年龄-时期-队列

    双阴性T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在乳腺癌中表达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钟振杰武静朱惠茹刘晓斐...
    492-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阴性T(DN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联合肿瘤标志物分析对乳腺癌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09-30-2023-04-18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医院乳腺癌患者82例(乳腺癌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88例(乳腺良性肿瘤组)及健康体检者81名(健康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3组外周血DN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并探讨DNT细胞及其亚群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发生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NT细胞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和糖类抗原15-3(CA15-3)单独或联合检测在乳腺癌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乳腺癌组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DN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3.74%、1.35和7.84%,均高于健康组的26.75%、1.02和3.82%,并且乳腺癌组和乳腺良性肿瘤组的DN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84%和4.34%,而乳腺良性肿瘤组CD4+T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分别为34.28%和1.32,均高于健康组的26.75%和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D3+T细胞百分比和CD4+T细胞百分比在乳腺癌病理分型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9和0.002.与乳腺癌淋巴无转移者相比,转移组CD3+T细胞百分比、CD4+T细胞百分比及DNT细胞百分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0.047和0.005.与乳腺癌早期(Ⅰ+Ⅱ期)者相比,晚期(Ⅲ+Ⅳ期)者CD3+T细胞百分比、CD4+T细胞百分比及DNT细胞百分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3和0.027.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高表达者CD4+T细胞百分比低于低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乳腺癌分子分型中CD3+T细胞百分比、DNT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6和0.01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D4+T细胞百分比、DNT细胞百分比、CEA、CA125和CA15-3是乳腺癌发生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1、0.038、0.004和0.013.ROC曲线显示,用DNT 细胞百分比、CEA、CA125、CA15-3、CEA+CA125+CA15-3 和 DNT+CEA+CA125+CA15-3 评估健康组和乳腺癌组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0.702、0.714、0.727、0.812和0.897,评估乳腺肿瘤良恶性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0.684、0.665、0.700、0.774和0.838.结论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乳腺癌患者DNT细胞显著增高.DN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并且DNT细胞和CEA、CA125、CA15-3联合检测能够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效能.

    乳腺癌双阴性T细胞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诊断指标

    促红细胞生成素诱导肝细胞受体A2在胃癌作用机制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何明杰张宇龙常建兰
    500-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促红细胞生成素诱导肝细胞受体A2(EphA2)在胃癌疾病进程、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总结,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以"促红细胞生成素诱导肝细胞受体A2、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为中文关键词,以"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cyte receptor A2(EphA2)、gastric cance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为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以及PubMed数据库2000-02-2023-08相关文献共132篇.纳入标准:(1)EphA2的基本结构、致瘤作用及调节机制;(2)EphA2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排除标准:(1)内容不相关的文章;(2)相似或重复的内容.最终共纳入文献66篇.结果 肿瘤中的EphA2信号转导通路复杂,大致可分为典型信号通路和非典型信号通路,EphA2在胃癌高表达,EphA2参与胃癌细胞增殖、胃癌的上皮-间质转化和胃癌血管生成过程,EphA2在促进血管生成方面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具有协同作用,通常可以通过降低EphA2的表达、促进EphA2的降解,以及阻断EphA2的激活等途径来抑制EphA2的促肿瘤作用.结论 EphA2在胃癌中的作用复杂,随着研究的深入,EphA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双靶点阻断,在胃癌的治疗中可能有更大的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诱导肝细胞受体A2EphrinA1胃癌综述文献

    蛋白质棕榈酰化修饰与消化系统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于航管睿柴杰
    506-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蛋白质棕榈酰化的机制及与癌症发生发展的关系,通过分析棕榈酰化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探索靶向棕榈酰化过程用于消化系统肿瘤治疗方面的潜在策略.方法 以"棕榈酰化、翻译后修饰、消化系统肿瘤、肿瘤治疗"为中文检索词,以"protein palmitoylation、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digestive system cancer、tumor therapy"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07年1月-2023年7月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棕榈酰化的生化反应机制和特点;(2)棕榈酰化过程与癌症相关机制;(3)棕榈酰化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4)靶向棕榈酰化途径对于肿瘤治疗的潜在作用.排除标准:(1)研究机制模糊文献;(2)会议性和评论类文献;(3)内容相似或重复文献.最终共纳入符合条件文献70篇.结果 蛋白质棕榈酰化对于癌基因(如N-Ras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功能至关重要.在调控蛋白质的转运、细胞定位和稳定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参与诸多生物学过程,并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靶向棕榈酰化过程或联合肿瘤免疫治疗具有潜在治疗价值.结论 棕榈酰化在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影响肿瘤免疫.棕榈酰化研究有望为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棕榈酰化翻译后修饰消化系统肿瘤肿瘤治疗综述文献

    脂肪酸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张书琳叶兰杨光陈佳琪...
    513-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饮食中的脂肪酸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以期为人们提供健康的饮食指导,达到预防及治疗结直肠癌的效果.方法 以"colorectal cancer、fatty acid、lipid metabolism、inflammation、gut microbiota"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2023年9月.纳入标准:(1)脂肪酸的分类及生物学特征;(2)脂肪酸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3)脂肪酸在结直肠癌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排除标准:(1)研究机制模糊的文献;(2)会议性、评论类等文献;(3)内容相似或重复的文献.共纳入文献81篇.结果 脂肪酸可通过异常的脂质代谢和炎症反应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病进程,且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也参与了此过程.其中,饱和脂肪酸与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结直肠癌发生,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抑制作用.结论 改变饮食中不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可以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且有望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结直肠癌脂肪酸脂质代谢炎症肠道微生物综述文献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稿约

    后插1-后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