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于金明

半月刊

1673-5269

zgzlx@public.jn.sd.cn

0531-67626604,531-67626704

250117

山东省济南市济兖路440号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隶属于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 “以防为主(三级预防),防治并举”为本杂志的办刊宗旨。主要栏目有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与讲座、技术革新与经验交流、论著摘要与病案报道、域外肿瘤研究信息转载、简讯等。为活跃学术气氛,增加著、读、编者间的交流,本刊还将不定期的设置“学术争鸣”栏目。本刊以从事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iR-1246靶向StarD13对乳腺癌细胞影响的研究

    董杰李可欣董浩王雪洁...
    52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iR-1246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分子机制.方法 生物信息学分析miR-1246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RCR)评估miR-1246在乳腺癌细胞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EdU实验和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miR-1246的靶蛋白StarD13在乳腺癌中表达情况及生存率曲线,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1246 与StarD13的关系,蛋白质印迹法实验检测下调miR-1246后相关靶蛋白StarD13的表达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定量数据,采用单一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之间的比较.结果 miR-1246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均高表达.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下调miR-1246后miR-1246 inhibitor组细胞较NC inhibitor组细胞侵袭能力降低,t=9.14,P<0.01.EdU实验结果显示,下调miR-1246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t=6.81,P<0.01.克隆形成实验表明,下调miR-1246后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t=5.41,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miR-1246 inhibitor和NC inhibitor组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0.21±0.02)%和(0.5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13,P<0.01.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246与StarD13之间存在互补序列;StarD13在乳腺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低表达StarD13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P<0.01.转染miR-1246抑制物时StarD13的表达量增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StarD13可作为 miR-1246 的靶基因.EdU 实验结果显示,miR-1246 inhibitor+siStarD1 3 组细胞[(55.89±1.95)%]比 miR-1246 in-hibitor+NC组细胞[(25.24±6.17)%]EdU阳性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1,P<0.01.Transwell实验表明,与 miR-1246 inhibitor+NC 组(127.67±23.46)比较,miR-1246 inhibitor+siStarD13 组(385.67±11.59)穿过基底膜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08,P<0.001.结论 miR-1246可通过靶向调控StarD13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

    miR-1246StarD13乳腺癌肿瘤侵袭增殖迁移

    肠道菌群失调对小鼠结肠癌放射免疫治疗远隔效应的干扰

    薛壮张翔岳金波
    528-535,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抗生素处理小鼠肠道菌群对MC38结肠癌放疗联合抗PD-1免疫治疗远隔效应的影响.方法 在109只SPF级雌性C57BL/6J小鼠中建立双侧MC38皮下移植肿瘤[原位(放疗部位)肿瘤和远隔肿瘤],给予或不给予口服抗生素治疗.将C57BL/6J小鼠采用完全随机的方式分为8组:对照组(n=15)、放射治疗组(n=17)、抗PD-1免疫治疗组(n=15)、放射联合抗PD-1免疫治疗组(n=17)、单独抗生素组(n=11)、抗生素联合放射治疗组(n=11)、抗生素联合抗PD-1免疫治疗组(n=10)、抗生素联合放射加抗PD-1免疫治疗组(n=13);8组可归为2类:前4组未使用抗生素即正常肠道菌群类(Normal类),后4组使用抗生素即去除肠道菌群类(ATB类).16S rRNA测序小鼠粪便用于评估ATB后肠道菌群的改变.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特定肠道菌群对远隔效应的影响.结果 原位肿瘤在经过放射联合抗PD-1免疫治疗后,Normal类和ATB类小鼠均表现出肿瘤缩小,均P<0.001.在Normal类中,放射联合抗PD-1免疫治疗组远隔肿瘤的大小较其他3组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B类中,抗生素联合放射加抗PD-1免疫治疗组远隔肿瘤的大小较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TB后肠道菌群中α-多样性显著降低,Nor-mal 类和 ATB类菌群的 β-多样性存在差异.线性判别分析(LEfSe)结果显示,Normal类显著差异物种为p_Firmicutes和g_Ligilactobacillus,ATB类显著差异物种为p_Bacteroidota和g_Bacteroides.在门水平,使用ATB后,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01),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01);在属水平,ATB后,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01),唾液乳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01.结论 抗生素治疗对肠道菌群的改变,可显著影响小鼠MC38结肠癌的放射联合抗PD-1免疫治疗的远隔效应.

    结肠癌抗生素治疗肠道菌群放射治疗远隔效应

    磁共振功能成像鉴别高级别胶质瘤术后室管膜下区受累的临床意义研究

    段远清宗丹钱普东郭震...
    536-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高级别胶质瘤(HGG)术后磁共振功能成像影像学特点与室管膜下区(SVZ)受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01-2020-06-30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50例HGG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22~73岁,中位年龄53岁.入组患者均于放疗前行MRI功能成像扫描,总结HGG患者术后常规MRI和功能MRI的影像学特点并分析其与SVZ受累的关系.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分析SVZ受累的关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SVZ受累共40例(80.0%),高灌注改变26例(52.0%),瘤周纤维束断裂和缺失39例(78.0%).术区T1强化40例,其中15例(37.5%)存在高灌注区域,35例(87.5%)SVZ受累.术区T1强化患者的SVZ受累表现高于无术区强化患者(87.5%vs 50.0%,P=0.018),术区高灌注患者的SVZ受累表现高于术区无高灌注患者(40.0%vs 0,P=0.020),术区周围纤维束断裂患者的SVZ受累表现高于术区周围无纤维束断裂患者(90.0%vs 30.0%,P=0.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区周围纤维束断裂或缺失和手术区强化是SVZ受累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HGG影像学特征表现为术区T1强化、术区高灌注和术区周围纤维束断裂或缺失患者的SVZ受累表现更高.术区周围纤维束断裂或缺失、术区T1增强是SVZ受累的危险因素.

    高级别胶质瘤室管膜下区磁共振功能成像弥散张量成像灌注加权成像

    血清miRNAs和低剂量CT鉴别肺结节性质效果的研究

    魏欢欢陈英剑胡成进
    54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miR-210、miR-1290和miR-19a在肺结节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差异以及联合低剂量CT(LDCT)提高鉴别良恶性肺结节诊断效能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纳入2022-09-01-2023-03-31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医院的77例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LDCT检查,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患者血清miR-210、miR-1290和miR-19a的相对表达水平以鉴别肺结节性质,手术或穿刺活检的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采用x2检验分析良恶性肺结节与影像学征象的关系,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各miRNAs相对表达的比较,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价3种miRNAs鉴别良恶性肺结节的效果,进一步评价miRNAs联合LDCT扫描结果的鉴别诊断效果.结果 LDCT肺扫描检出恶性肺结节61例,良性肺结节16例.miR-210、miR-1290和miR-19a在恶性肺结节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均高于良性肺结节患者,均P<0.05.ROC曲线显示,miR-210、miR-1290和miR-19a诊断良恶性肺结节的AUC值分别为0.699、0.709和0.697,3种miRNAs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768.3种miRNAs联合检测检出恶性肺结节37例,良性肺结节40例.通过病理学组织切片确诊恶性肺结节47例、良性肺结节30例.其中LDCT检出的41例恶性肺结节和10例良性肺结节与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鉴别肺结节性质的准确率为66.2%.影像学显示,恶性肺结节者的结节密度改变、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牵拉发生率显著高于良性肺结节者,x2值分别为13.508、10.100、6.337、18.731和13.766,均P<0.05.3种miRNAs联合检测检出的30例恶性肺结节和23例良性肺结节与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鉴别肺结节性质的准确率为68.8%.LDCT与3种miRNAs联合检测后,检出的44例恶性肺结节和26例良性肺结节与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鉴别肺结节性质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3.6%、86.7%和90.9%.结论 LDCT肺扫描联合血清miR-210、miR-1290和miR-19a检测能提高鉴别肺结节性质的准确性,对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实际临床意义.

    肺结节miRNA低剂量CT鉴别诊断

    不同病理亚型EGFR敏感突变肺腺癌靶向治疗的疗效与预后分析

    高强袁双虎
    549-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不同病理亚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突变肺腺癌患者靶向治疗疗效与预后,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07-01-2017-10-31在山东省肿瘤医院(192例)和淄博市第一医院(18例)接受靶向治疗(TKI)的210例肺癌患者资料.其中,男91例,女119例;年龄<60岁86例,≥60岁124例.所有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均为19-Del或L858R敏感突变,病理类型为肺腺癌.根据病理亚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附壁型(19例)、腺泡型(150例)、乳头型(16例)、实体型(13例)和微乳头型(12例)5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次要研究终点为总体生存时间(OS).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评估患者的PFS和OS,并制作生存曲线;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来探讨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210例患者中53例患者生存,157例患者死亡.中位PFS:附壁型组36.6个月,腺泡型组20.0个月,乳头型组16.0个月,实体型组5.0个月,微乳头型组12.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位OS:附壁型组60.0个月,腺泡型组39.5个月,乳头型组58.0个月,实体型组12.0个月,微乳头型组41.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影响PFS多因素回归分析:与附壁型组相比,腺泡型组、实体型组和微乳头型组进展风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腺泡型组:HR=1.72,95%CI为1.04~2.84,P=0.035;实体型组:HR=16.49,95%CI 为 7.50~36.24,P<0.001;微乳头型组:HR=2.27,95%CI 为 1.04~4.95,P=0.039).影响 OS 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与附壁型组相比,实体型组死亡风险是其的3.38倍,HR=3.38,95%CI为1.41~8.12,P=0.006.结论 EGRF敏感突变患者TKI治疗后,腺泡型、实体型和微乳头型是无进展生存期预后不良的病理亚型,实体型是总生存期预后不良的病理亚型,可用于预测靶向治疗的疗效.

    肺癌敏感突变靶向治疗病理亚型

    基于DVH重建模型评估三维γ法则在剂量验证中的可靠性

    马阳光刘乐乐裴运通牟轩沁...
    556-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及评估VeriSoft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重建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探讨三维γ在剂量验证评估中的可靠性.方法 建立Octavius 4D 1500 DVH重建模型,使用固定及旋转野照射由固体水、Razor电离室、EBT3胶片、自制泡沫构建的模体,采用测量及DVH重建结果验证模型准确性.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07-01-2022-12-31容积旋转调强技术(VMAT)治疗的肺腺癌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中位年龄5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Monaco计划,VersaHD投照并用1500阵列测量.在10%阈值、3%/3mm~1%/1mm任意组合标准时计算实测、计划剂量间全局、局部三维γ通过率.用VeriSoft DVH由实测及患者计划信息重建评估各器官DVH偏差.最后将所得偏差同上述γ通过率做相关分析.结果 Razor、EBT3测量、DVH重建与计划剂量偏差<4.46%.全局y 3%/2 mm评估时检测出3例大偏差测试.PTV、CTV、GTV平均剂量偏差小,心脏V30 Gy、V40 Gy及患侧肺最大剂量平均偏差大,分别为9.27%、14.25%和9.51%.心脏平均剂量偏差与所有γ通过率呈极强相关,靶区中仅GTV平均剂量与γ通过率程中等强度相关.结论 DVH重建模型构建方法可靠,所建模型准确.基于Octavius4D三维γ评估剂量验证会出现假阴性,建议将其与VeriSoft DVH重建共同用于剂量验证评估.

    剂量体积直方图重建模型剂量验证三维γ评估肺癌

    左侧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不同腋窝勾画方法的剂量学特点

    倪文婕王秀楠葛永青刘骁蕾...
    563-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左侧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和欧洲放射肿瘤学会(ESTRO)指南腋窝勾画方法的剂量学特点,比较其优缺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09-01-2021-10-3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放疗科收治的16例左侧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患者,根据ESTRO和RTOG指南分别勾画腋窝淋巴引流区和全乳.ESTRO指南腋窝2组和胸肌间淋巴引流区合并勾画,并命名为腋窝Ⅱ组,腋窝3组命名为腋窝Ⅲ组,第4组淋巴结命名为锁骨上区,分别设计PTV-E(ESTRO指南)和PTV-R(RTOG指南)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25 f,记录各计划相关剂量学参数.应用SPSS 23.0软件,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ESTRO和RTOG指南的腋窝Ⅱ组体积分别为(46.0±11.1)cm3 和(16.6±4.7)cm3(t=12.461,P<0.001),左锁骨上体积分别为(11.5±2.6)cm3 和(29.1 ±7.4)cm3,t=-9.465,P<0.001.PTV-E 计划的患侧肺 Dmean、V5、V20 和 V3.分别为(8.9±0.9)Gy、(40.2±3.2)%、(13.9±2.5)%和(8.7±2.0)%,PTV-R 计划分别为(8.2±1.0)Gy、(37.6±4.1)%、(12.1±2.4)%和(7.6±2.0)%,均P<0.05;PTV-E 和 PTV-R 计划甲状腺平均剂量分别为(11.4±7.4)Gy 和(27.3±4.2)Gy,t=-7.392,P<0.001;臂丛神经最大剂量分别为(54.4±0.7)Gy 和(54.3±1.0)Gy(t=0.122,P=0.904),V30分别为(32.1±11.1)%和(73.5± 13.2)%(t=-7.964,P<0.001),V50 分别为(20.7±8.9)%和(31.0±17.8)%,t=-2.284,P=0.037.结论 两种指南勾画方法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均满足临床需要,ESTRO指南勾画的锁骨上淋巴引流区更小,临近的甲状腺及臂丛神经受照剂量更低.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腋窝淋巴结/放射疗法靶区勾画指南剂量学

    CD30检测对淋巴瘤诊疗价值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乔泓涵王亚兰苏丽萍白敏...
    569-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5所医院CD30病理检测和淋巴瘤临床诊疗情况,以期提高淋巴瘤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并有效指导CD30靶向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2012-04-07-2022-05-27在5所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包头市肿瘤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淋巴瘤的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对于CD30的表达情况,67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和20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为定性描述;55例其他类型的淋巴瘤病例,5例为定量描述,50例为定性描述.142例患者中,使用维布妥昔单抗23例(16.20%),其中19例为一线治疗,1例为二线治疗,1例为三线治疗,2例为四线治疗;中位用药周期为4个周期(2~6个周期),中位用药时间为3.3个月(0.5~12.0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86.96%和95.65%;应用含维布妥昔单抗一线治疗方案的19例患者中有18例进行了疗效评价,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7例,客观缓解率为83.33%.结论 5所医院对CD3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方法及染色结果的判读存在较明显差异,维布妥昔单抗治疗CD30阳性淋巴瘤的疗效较确切,但需要更多真实世界研究数据.

    CD30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维布妥昔单抗真实世界研究

    食管癌质子和重离子治疗现状与展望

    王康徐福昊袁双虎
    575-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综述食管癌质子和重离子治疗的剂量学优势、临床疗效、局限性并展望其发展前景,为提高食管癌的放射治疗疗效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PubMed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系统,以"食管癌、放射治疗、质子治疗、重离子治疗、碳离子放射治疗"等为中文关键词,"esophageal cancer,radiotherapy,proton therapy,carbon-ion radiotherapy"为英文关键词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食管癌的质子治疗;(2)食管癌的重离子治疗;(3)食管癌放射和免疫联合治疗.排除标准:(1)数据陈旧文献;(2)内容相似或重复.最终共纳入38篇文献.结果 食管癌质子、重离子治疗具有独特剂量学优势,尤其是对肿瘤部位的局部高剂量辐射与周围正常器官和组织的保护作用,临床疗效也优于光子治疗.然而仍具有局限性,与免疫的联合治疗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结论 质子和重离子治疗是一种有前途的方式,但还需要大量研究结果来进行验证和补充现有的临床和临床前数据,让其发挥更大优势,给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食管癌质子疗法重离子治疗放射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现状

    张亚亚郑波
    581-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提高临床医师对CNSL的认识,从而积极治疗和预防CNSL.方法 使用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系统,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文献综述"等为中文关键词,"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pathogenesis,diagnosis,treatment,literature review"为英文关键词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CNSL的发病机制;(2)CNSL新的诊断方法;(3)CNSL新的治疗方案,包括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排除标准:(1)数据陈旧文献;(2)内容相似或重复.最终共纳入49篇文献.结果 CNSL患者的检出率随着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影像学检查、脑脊液中生物标志物及组学的研究进展较前明显提高,缓解率随着新治疗方案(如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出现显著改善,然而尚未大规模开展,仍需临床试验证实.结论 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对CNSL患者是有前景的治疗方案,但需要大量研究来验证和补充现有的临床和临床前数据,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改善患者预后.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