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张倩

月刊

1006-9682

zwjyyj010@126.com

010-88909438

100084

北京市清华大学84-111信箱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Journal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Research
查看更多>> 《中外教育研究》杂志以“关注中外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交流教学经验、推广教改成果、促进教育创新、开展学术争鸣”为办刊宗旨,力求体现“学术性、综合性、实用性、导向性”的办刊目标。同时,为了全面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集中展示全国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成果,加强各地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本刊将努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搭建一个教育信息平台,达到交流与成果共享的目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孟力军
    7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语用失误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赵彤
    72-7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用失误是跨文化语用学的重要概念。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交流、沟通都易出现语用失误的现象,导致交流的失败。本文通过对语用失误的分类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实际,指出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突出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高交际的有效性以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

    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外语教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分析

    刘桂宇邓瑞琴
    7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是一种全民参与的广泛性和实效性,人民大众作为一个多元主体的群体总代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本文初探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领导下的由理论宣传工作者宣传理论、人民群众作为实践创新主体学习并验证理论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主义“化”大众的理论走向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的多维主体互动的多向度过程,是不同的主体在“化”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工具或是手段中承担不同使命共促大众化进程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

    对传统“灌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反思——从苏联强制“灌输”模式谈起

    于枞薏
    75-7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一“灌输”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灌输”模式的提出到后来发展“灌输”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来谈,分析其弊端和结果,结合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几点意见。

    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模式

    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与儒家文化思想研究

    矫克华李梅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一种生命本真的艺术,它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具有粗狂、豪放、率真、大器的美学特征。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具有浓厚儒家文化思想的民俗文化,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探知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是分析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在博山窑民间艺术中根植的历史必然。要欣赏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就需要了解传统文化和儒家美学思想。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使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得以传承与发扬。博山窑民间陶瓷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美学思想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特征。

    博山窑儒家文化民间陶瓷艺术文化内涵审美理念美学特征

    探究“上班式”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高兰凤
    79-7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职院校在注重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针对“上班式”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本文从教学过程、教师队伍建设、校园创新文化建设几个方面探究了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丰富了“上班式”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内涵,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借鉴。

    “上班式”教学模式创新能力案例教学

    学生社团活动在高校“三生教育”实践教学中的效能研究

    马纳
    8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通过将学生社团作为“三生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深化对“三生教育”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效能研究,解决怎么样使学生社团活动与“三生教育”紧密结合的难题,并促进形成云南省高校“三生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以学生社团为“三生教育”的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值得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广泛推广。

    学生社团三生教育实践教学效能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王婷董翼
    82-8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式提出的,此后,又在许多重要著作中做了系统的阐述。江泽民同志及胡锦涛同志都曾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突出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科学揭示和高度概括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物质文化发展的关系,而且也科学揭示和高度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即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而根据“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和把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与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新局面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自我定位——以个案为例

    王甦平
    8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教育方式、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不同。因此,对于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随着其长期固有的基础教育中形成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在入学后容易引发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和学习上的障碍。而高校思政教师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群体,对这个时期学生的正确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一例教师进行重新自我定位,拉近与学生心灵上的距离,解决学生心理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了高校思政教师面对学生应该改变传统的“家长式”管理模式的原因,阐述了思政教师进行重新定位、深入学生,改“俯视学生”为“平视学生”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教师定位个案

    谈怎样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郭清泉
    85-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