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李维

双月刊

1008-2638

tel2738210@163.com

0452-2738210

161006

齐齐哈尔市文化大街42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原有特色,大胆探索学术难点和理论热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国式现代化

    党利奎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是一部探索和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史.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孕育于波澜壮阔之峥嵘岁月中的毛泽东诗词,既是见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民族史诗,又是解读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之理论思考与路径构建的重要向导.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可以形象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特征内涵及时代价值,也有利于深刻体悟其形成的历史逻辑、思想源流及文化脉络,同时坚定"四个自信",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领导毛泽东诗词中国式现代化

    迟子建《烟火漫卷》的唯美书写

    董雪娟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迟子建以细腻的观察和富有张力的笔触,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写实与想象兼具的烟火漫卷视觉画面.在《烟火漫卷》中,"存在真实"体现为动态平衡反映存在之韵、人物群像揭生命之真、历史回响留城市之痕;"诗意栖居"则反映为诗意生活的美学构想、温情善意的生存哲学、人性之美的细腻描绘;"命运选择"则包括直面困境、自我救赎等生存策略.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如何寻找自我、实现自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力量,更能够体会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迟子建《烟火漫卷》诗意栖居生存哲学

    论毕飞宇长篇小说《推拿》的叙事结构

    韩嘉璐于文夫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毕飞宇巧执传承之笔,在吸取中国古典小说缀段性叙事结构精粹的基础上,将缀段性叙事结构推陈出新.长篇小说《推拿》的前十二章以人为主,后十章以事为主,结构各部分之间具有非同位性、非同质性、双构性,《推拿》的叙事结构暗含着丰富的隐义,形成了小说的叙事张力.毕飞宇通过赋予人物、事件以特定的意义达致结构的完整统一,传达出黑暗世界的丰饶感.

    《推拿》毕飞宇缀段性叙事结构

    鲁迅小说中的"宽恕"问题及其意义面向

    李乾熠林强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以往研究多立足鲁迅本人的立场.从"他者"出发思考"忏悔"与"宽恕"的关系,可以发现"我"的忏悔在本质上是无法被小说主人公所宽恕的.忏悔不能弥补"我"对主人公造成的创伤,主人公对错误的宽恕、忘却亦难以修复原初的时间经验."我"作为忏悔主体在空间上虽是在场的,但主人公作为宽恕主体则因死亡而缺席.隐含作者代替施害者的忏悔,既不符合宽恕的原义,在施害者的无悔过面前也最终成为鲁迅个人的"呐喊"与"彷徨".宽恕的悖论性不否认鲁迅的忏悔表达;宽恕之于"正义"的绝境式追寻,正指向鲁迅往"希望"之极限迫近的"绝望"精神.鲁迅与德里达的跨文化对话也在这一向度上得到照亮.

    鲁迅小说"宽恕"悖论跨文化

    二十年国外话语-语用标记研究综述

    黄梦迪
    11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关话语-语用标记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并在近几十年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首先回顾了话语-语用标记的发展历史,然后对其术语界定展开讨论,随之从研究进展、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等几个方面逐一对近二十年(2000 年-2023 年)国外话语-语用标记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国内话语-语用标记今后研究方向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启发.

    话语-语用标记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应用领域

    论《孟子》在葡语国家的译介及其文化互鉴

    沈友友
    11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的域外传播,除了突出中国与西方等国家的共同之处外,还应该尝试揭示典籍自身的中国特色.通过翻译和阐释相结合的方式,解释《孟子》等典籍如何体现中国历史和社会的规律,特别是关注作者和作品的具体历史语境.阐释应该清晰勾勒出作者的背景,以及他的思想所针对的实际情况.译作需要将原著的个体性突显出来,不仅让读者能够立体地看到古籍文字以外的文化语境,还要为相关思想赋予中国特色.

    孟子葡语国家文化思想

    基于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的中国女性文学在西班牙的译介

    沈奕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女性文学在西班牙的译介反映了文学传播的政治、历史和社会现实.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解释了译介不仅是语言和文化传递,更是政治、历史和社会的映射.透过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的视角,系统解读中国女性文学在西班牙的译介历程,以政治历史为脉络,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部译作《一个女兵的自传》以及"9·11"事件之后的创伤书写与文学译介,试图为中国女性文学在西班牙的译介轨迹提供新的阐释,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新的传播思路,为构建人类共同的文学价值观提供经验.

    中国女性文学西班牙译介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

    鄂伦春民族舞蹈的形式特点及传承发展论析

    张淼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伦春族舞蹈艺术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风格,舞蹈动作多模拟部族狩猎采摘生活场景,或动物形态特点,极具自然生态意蕴,是鄂伦春族文化信仰、祭祀崇拜、伦理风尚的审美表征.既是鄂伦春族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传承和发展彰显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和弘扬.

    鄂伦春族舞蹈艺术传承发展

    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之间有效协作配合探析

    王仔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分别是音乐表达中的两种不同形式,两者之间联系紧密.对于音乐作品来讲,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之间进行有效协作才能更加完整的表达出音乐作品以及声乐艺术的魅力.因此,在进行声乐演唱时,不能只强调两者中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而应充分利用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的优势,实现琴声和歌声的和谐.文章从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之间的有效协作展开分析,相继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钢琴伴奏促进声乐演唱效果的体现、以及两者有效协作配合的有效路径,以期能够为呈现出俱佳的音乐演绎效果提供助力.

    声乐演唱钢琴伴奏协作配合

    齐尔品钢琴作品Op.52创作特点与演奏方法分析

    崔秀峰
    13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历山大·齐尔品是传承民族音乐理念的践行者,他主张中国音乐必须要保留民族元素,作曲者要热爱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风格,这一理论影响了处于萌芽状态的众多中国青年音乐家.Op.52 是他1934-1936 年间创作的一部最具有中国音乐代表性的小型钢琴套曲,立意深远、技法独特,试图帮助中国作曲家植根于本土文化,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中国钢琴音乐.

    亚历山大·齐尔品钢琴演奏创作特点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