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全球教育展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全球教育展望
全球教育展望

钟启泉

月刊

1009-9670

021-62232938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全球教育展望/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刊登有关外国教育理论、制度、流派、方法、变革等方面的研究性论文和综述性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元智力理论回顾与反思——纪念多元智力理论诞生40周年

    王友涵胡中锋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力观是人类对自身智力的一种认识.相比传统智力观,多元智力理论自1983年提出以来,不断发展与完善,但也逐渐暴露出了理论的局限性.多元智力理论具备后现代性、可预测性、"超测验"性等特点,存在逻辑上不严密、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撑、难以开发量表、被认为是"神经神话"等局限性,导致多元智力理论在实践方面缺乏有效的支撑.因此,有必要对之进行深入研究和重新审视,以发挥其在本土化教育中的作用.

    传统智力多元智力加德纳40周年回顾反思

    社会网络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历史考察、独特作用与发展趋势

    郑蕴铮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网络分析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自21世纪初被引入教育领域后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社会网络分析的特色在于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并采用系统性的视角把握教育中的关系活动,这是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所不具备的.它从"社会资本"而非"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教育,用更接近教育现实的视角分析和理解教育活动;它提出了一套教育研究独有的概念命题和分析框架,为教育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以教育中的"关系"为关注点,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工具;这种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也催生形成教育实践尤其是学校改进的新认识、新途径.从发展趋势上看,社会网络分析在教育研究中应用的特殊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础理论建构和可视化工具"精致化"同步推进,中观和宏观社会关系及其互动模式的研究力度进一步加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日益增多.

    社会网络分析教育研究学校改进

    试论场域视角下教育督导方式的创新机制与实现策略

    缪琳陈清华高臣傅彦...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督导方式以教育督导为实践边界和顶层遵循,是教育督导观念与行为的载体和外部表现形式.教育督导场域作为通过"中介"推动教育督导方式创新的外部"作用力",其主体资本、权力不平等所形成的动力机制倒逼教育督导方式适配性的提升,督导对象的动态延伸与拓展延展了教育督导方式创新的空间,行动者角色多重耦合推进了教育督导方式创新的体系化.信息手段赋能的信息技术式教育督导、主体与功能融合的融合式教育督导和多重教育督导方式协同的生态式教育督导,是重塑教育督导场域惯习、延伸教育督导场域边界、增强教育督导场域协调、有效加快推进教育督导方式创新、提升教育督导效能的重要策略.

    场域教育督导督导方式创新路径

    解析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一种理论驱动的过程性数据分析取向

    吴方文杨向东
    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计算思维被视为21世纪学生必备的一项核心素养.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测量计算思维成为近十年来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本研究立足于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出了一个整合式的计算思维认知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编程的过程性数据开发了一套编码方案和评分标准.经前后两次测试的研究结果发现,基于过程性数据的测评方法适用于揭示学生在计算思维上的进步.同时,质性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描述了学生计算思维发展的具体表现.总的来说,本研究为基于过程性数据测量计算思维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计算思维测评认知模型过程性数据Scratch

    真实情境下的学会学习测评——初中生课堂观察表的开发与初步验证

    张洁杨向东郭少阳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会学习是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也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当前的学会学习测评大多将学会学习拆分成认知、情感等维度的心理要素,未能体现素养所强调的真实情境下的行动.本研究以真实课堂情境为突破口,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开发观察指标,构建了学会学习的课堂观察工具,并基于对213名初中生的课堂观察数据,初步验证了该课堂观察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结果表明,该课堂观察表的结构基本拟合原模型,且建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该课堂观察表能为初中学段的教师或研究者开展课堂情境下的学会学习评估提供工具支持.

    核心素养学会学习课堂观察表

    法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演化脉络与能力标准研究

    张丹李润
    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何为合格的教师,教师能力标准变得尤为关键.本文试图探索法国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改革的政策变迁、逻辑脉络与最新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内容.研究发现,法国从国家公共价值观的传播者、教育领域的合作型学习者与引领者、教师个体引导所有学生成功的反思型实践者三种身份角色,细致梳理了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道德标准方面的指标要求,呈现一种兼顾身份角色与专业能力双重考量的显著特征.这一研究对于当前中国的教师素养研究和教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启示我们,中国的教师教育应逐步转向以综合性能力观贯穿教育工作者的发展生涯,引导教师逐步形成自我驱动的综合专业发展观,以更好地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

    法国教师专业标准法国教育政策政策分析

    专业资本视角下上海普教科研系统构建实践学术的路径研究

    吕霁月陈霜叶
    7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学术"作为实践与学术的合成词,提供了理解实践与研究关系的新思路."实践学者"是不同于跨界学习者的新兴专业身份,强调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发展观念.当前有关实践学术的讨论还未形成一致观点,也缺乏在东方教育情境中的探索.上海普教科研系统通过开展组织机构建设、科研队伍培养和课题工作机制运行等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科研合力.本研究以上海普教科研系统为案例,探索在系统层面构建实践学术的可行路径.为探索融合实践与理论的可能性,本研究引入专业资本视角,一方面关注科研行动者如何通过积累专业资本发展为实践学者,另一方面聚焦专业资本是如何持续性地在系统内流动和转化.

    实践学术实践学者专业资本上海普教科研系统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师之爱:困境与纾解

    宋以国李长伟
    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之爱蕴含着教育得以成立的先验基础,是教师教育情感的本源,是理想师生关系的彰显.但数字技术在赋能教育手段、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威胁了师爱的存在境况.这具体表现为数字化对爱之教育"他者"主体性的遮蔽,对教师教育情感体验的消弭,对师生爱之交往关系的基础——信任、责任和民主的解构.由此,需要践行智慧型教育数字化,丰富教育数字化的情感构成,推动教育中的数字民主建设,探索张扬师爱的数字化路径.

    教育数字化教师之爱他者教育情感

    写作如何教、如何学:对全球写作教学调查报告的分析

    于书林朱文蕾梁承刚王栩栩...
    9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写作的"教"与"学"是研究者和教师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现有研究大多关注课堂微观层面的写作教学,较少考察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写作课程和教学实践.本文以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写作教学调查报告为数据,呈现美洲、欧洲、亚洲以及大洋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母语和外语写作的"教"与"学"概貌.研究发现,写作教学时间地区差异较大,大洋洲(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投入时间最多,欧洲写作教学相对较少,部分国家(如美国、智利、澳大利亚等)甚至未达到当地最低要求;写作教学体裁、作业设置以及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低学段写作教学侧重基础写作技巧,高学段则会布置议论文等类型的多段落和多种体裁的写作任务;对于写作困难和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教师未能做出专业的教学调整;教师普遍培训不足,且教学效能感不一;写作教师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本文从课时设置、教学活动、教师培养以及未来研究四个方面为提升我国汉语和外语写作教学提出建议.

    写作教学写作反馈写作教师写作测评写作课程

    历史-社会-文化视域下的PISA科学素养

    张羽王存宽
    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历史-社会-文化的视域下考察PISA科学素养的起源、内容和演变规律发现,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未来主义思想和标准化理念为PISA科学素养提供了文化土壤;OECD的科学教育宗旨和教育治理理念隐含的刚性框架制约了 PISA科学素养的形式;其内容和演变过程受到科学素养专家组时任主席的研究偏好影响,不具备历史的归因逻辑.这使得PISA科学素养本质上是一种基础素养,不能彰显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无法直接迁移的教育文化.在认识和理解PISA科学素养时,应该持审慎的态度,在本土的视野下进行深入探讨.

    PISAOECD科学素养科学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