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求是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求是学刊
求是学刊

杜桂萍

双月刊

1000-7504

qiushixuekan@163.com

0451-86608815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求是学刊/Journal Seeking Truth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求是学刊》是黑龙江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报,主要刊发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等研究领域的学术文章。该刊一贯本着唯实、求是、图新的办刊宗旨,坚持开放、创新、超越的办刊理念,坚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人文特色,以社会效益为第一,坚持走内涵式的发展之路,强化专业性学报的学术特色,注重学术品位的提升,并将品牌意识和学术特色作为第一追求,通过主编和编辑的主体意识以重点栏目的设置实现学术刊物的办刊特色,形成开放的国际化的文化视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作为市场的文化:"灵感是非卖品吗?"

    Л.А.布拉夫卡-布兹加林娜王嘉亮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中,文化日益从属于市场和资本的原因和过程.这种从属关系由于拟像总体性市场的扩张正在变得愈发强烈.拟像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致使作为没有根基的符号拟像正在变为经济交易和所有社会交易的主要对象.这种日益从属于整个拟像市场的过程不仅延伸到文化的外部生命,而且延伸到文化的内部生命,正在将手稿市场变为"灵感市场".

    异化拟像品牌诱惑力

    当代俄罗斯文化危机与主体性突围——基于布拉夫卡的文化哲学视角

    杜宛玥郭丽双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复杂历史境遇中经历着艰难的文化跋涉,失陷于文化身份的遗失、哲学形而上学的荒凉、末日论精神的复活等多重文化危机.制度解体与转型的解构性起源为俄罗斯社会关系打上"解体"的烙印;全球资本霸权和市场总体性导致俄罗斯文化基础发生市场化突变;文化主体性遭到功能性分解.面对俄罗斯文化的整体失落与全面异化,当代俄罗斯左翼思想家布拉夫卡-布兹加林娜在"苏联怀旧"的时代症候中重返苏联历史经验,以主体性原则作为化解21世纪俄罗斯文化危机的跳板;提出确立以创造性活动为基础的文化价值原则和社会主义文化空间.布拉夫卡对俄罗斯如何走出文化危机的探讨,同时切中了人类文化的普遍性问题.

    当代俄罗斯文化危机文化异化文化主体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视野下的中华文化主体性研究

    杨生平潘玥斐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物质生产力是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生产方式文明.对应于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生产方式文明,总是会产生相应的文化文明与之配套,包括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内的所有人类文明形态均为生产方式文明与相应的文化文明的综合体.文明形态作为一定民族国家当中的人进行实践活动的产物,与广义上的人类文化密切相关.人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给不同的领域打上了自身的烙印,因此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经济主体性、政治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在这些主体性当中,文化主体性的地位尤为关键.建构文化主体性对于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关键意义.根据唯物史观对于主体的规定,主体是主动性与受动性、主我与客我的有机统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构建要基于"客我"的具体实际,发挥"主我"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科学理论建构.

    人类文明新形态生产方式文明文化文明中华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逻辑理路与基本经验

    王伯睿朱喆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开创人类文明理论发展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逻辑理路在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创新现代化发展理论;把握文化自信自强这个根和魂,夯实现代化理论的精神内核;把握党的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激发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其基本经验在于,坚守人民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把握规律性,实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用好方法论,确保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方法.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基本经验

    智能与智慧:人机关系的伦理前瞻

    付长珍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兴科技已成为改变世界的根本力量,人工智能在造就人类福祉的同时也在重新塑造人类.在人机互动的时代,如何认识和定位新型伦理关系的结构性变迁?发展合乎人性的智能科技伦理,需要开掘情感德性潜能,重构"人的科学"理论体系;基于新型人机关系,构建多智能体协同的实践智慧伦理框架.科技与伦理双向奔赴,智能与智慧相生相成,面向未来的新伦理学应对科技创新和人类生活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人工智能人机关系情感伦理实践智慧

    帕菲特对人格同一性的反驳及其伦理意义

    阮航
    4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其所整理的人格同一性经典观点,帕菲特在《理与人》中分别提出了有力的反驳:一是如果遵循还原论观点,人格同一性就将成为一个无法提供具有实质意义答案的空洞问题;二是就非还原论而言,像笛卡尔式自我这样的精神实体缺乏充分的经验证据,反而有大量否定它的证据;作为"进一步事实"观点的支撑点,对经验主体的预设并非必要,因为非人称式描述是完全可能的.帕菲特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人格同一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于恰当类型的原因而产生的心理关联性和心理连续性,亦即其所谓关系R.他进而分析了这些观点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原子式个人的预设,二是个人自我延存的自然愿望.帕菲特反驳的主旨其实在于伦理的层面.在《理与人》中,帕菲特的反驳实际上是针对作为自利论理论基础的原子式个人预设,进而批判西方主流伦理理论采取的个人主义视角.该反驳在《论重要之事》中的后续发展主要表现为对康德伦理学元伦理层面的批判以及对其规范伦理的修正.帕菲特的反驳不仅揭示了西方主流伦理学个人主义视角的内在问题,而且表明了它们在应对当代诸多重大现实问题方面都存在根本的缺陷.

    帕菲特人格同一性经典观点反驳伦理意义

    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郭晓勋赵晨齐文浩
    5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立足农旅融合视角,基于我国2010-2022年间25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农旅融合对农村人居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特征.结果发现:农旅融合对农村人居环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影响主要来源于农旅融合对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旅融合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农旅融合的环境效益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农旅融合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影响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农旅融合的发展不仅会带动本城市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还对邻近城市具有拉动作用.基于此,提出强化政策引导、注重地域差异、加强交流合作等建议,以期为决策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农旅融合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产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活环境

    制度型开放能否提高地区创业水平——基于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研究

    刘栩君胡耀朱玉林
    7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政策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型背景下,如何有效释放制度型开放红利,提升地区创业水平,逐渐成为中国建设高水平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此,文章以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交叠双重差分法,实证探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地区创业水平之间的因果联系.研究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显著提升了地区创业水平,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显示,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主要通过各类制度创新政策引致的金融集聚效应、要素集聚效应以及制度开放效应来提升地区企业创业活力.进一步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主要提升了服务业企业、高市场化水平地区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创业活力.与此同时,进一步分析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同属制度型开放框架下的"一带一路"倡议存在政策联动效应.本文研究旨在为我国创业格局变化的制度动因提供较为严谨的理论和实证解释.

    制度型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创业水平新发展格局

    数据要素市场化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

    郑国强
    8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进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各地政府陆续设立数据交易平台的政策背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了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设立数据交易平台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显著提升,并且这种提升效应呈现边际递增特征.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主要通过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降低企业各项成本等渠道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更有利于非国有企业、高技术企业以及成长期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城市的人才集聚水平、科技财政支出以及产权制度将对数据要素市场化的生产率提升效应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结论为企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政府深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数据要素市场化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交易成本数字化转型

    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的立法意旨与教义学分析——基于软家长主义的视角

    钱叶六叶昱含
    9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的保护法益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这一年龄段未成年女性的性的自主决定权.本罪的增设并不意味着性同意年龄的部分提高.在解释论上,与奸淫幼女型强奸罪的立法依据在于硬家长主义、拟制幼女不具有性同意能力不同,本罪的立法依据是软刑法家长主义,即立法者出于对未成年女性性权益周延保护,将本罪设定为抽象的危险犯,明确只要负有照护职责者与被照护者发生性行为,就推定该行为具有侵犯未成年女性性自主决定权的抽象危险,从而成立本罪.例外的是,如果负有照护者能够提出该性交行为系对方完全自愿、同意,而非利用其所具有的身份上形成的优势地位或者影响力实施的反证,根据"同意无侵害"的原理,刑法也就失去了干预的正当性.就本罪与强奸罪的相互关系而言,两者在外延上系交叉结构;而从内涵关系来看,本罪属于强奸罪的补充法.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同时符合本罪与强奸罪的犯罪构成的,从一重罪处断,只能适用强奸罪而不能适用本罪.

    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性的自主决定权软刑法家长主义被害人同意补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