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前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前沿
前沿

田伟

半月刊

1009-8267

qianyan2001@126.com

0471-4921974

01001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利民街25号

前沿/Journal Forward Pos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全国社科理论界及广大实践工作者,力求把握我国社科理论动向,反映最新成果,成为名符其实的社科理论“前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观念认知和内在逻辑

    徐平龙昊廷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理解党的建设规律,坚定不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工程的伟大决策,既是政治责任,也是长期历史责任,对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和增进民生福祉有着重大影响。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逻辑是我们党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意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大反腐力度,建立防腐制度框架,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为党和国家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党的自我革命党风廉政建设

    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的理性选择——从"经济理性""生态理性"到"生态经济理性"

    李彦龙王磊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生态现代化,表面上提倡解放"生态"、复归"生态理性",实际上依然遵循着资本逻辑的主导和驱动,延续着西方现代化的"经济理性",追求"越多越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应对现代性生态危机。生态马克思主义学派虽然在深入揭示和批判西方"经济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理性",追求"更少但更好",但"更少"与"更好"呈现出鲜明的"生态乌托邦"色彩,不可能真正保护生态环境。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样态的中国式生态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逻辑主导和驱动的生态现代化,以"更高更优"取代"越多越好",实现了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经济理性"的内在超越;以"更高更优更美"取代"更少但更好",实现了对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理性"的彻底扬弃,在"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融通中形成了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的"生态经济理性"。

    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经济理性生态理性生态经济理性

    瞿秋白中国现代化思想及其历史贡献

    任利伟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改革开放的选择,为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走向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正确道路。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开创者,为实现中国从传统社会迈入现代社会、建成社会主义国家,较早地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经济制度、推动无产阶级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事关中国现代化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探索。瞿秋白以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助力中国现代化探索,推动中国现代化价值取向的转变,创新社会主义性质文化教育事业,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现代化理论。瞿秋白中国现代化思想及其历史贡献,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对于不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瞿秋白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理论现代化道路

    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历时性考察及经验启示

    包秀琴周宽张新颖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民族地区并未同步获得民主解放;改革开放时期,民族地区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中国共产党结合不同时期社会发展情况和民族特色,系统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促进现代化发展,取得了历史成就。通过历时性考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探索进程,总结梳理民族地区在坚持党的领导下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富裕的经验启示,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地区现代化历时性考察

    民族省区生态要素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内生增长模型分析

    孙春花李恩泽高昕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与环境如何影响经济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将自然资源存量、环境质量作为生态要素引入生产函数与效用函数,构建了包含生态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分析均衡经济增长的生态要素推进机制及路径,并借助2001-2021年民族省区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加以检验。研究显示:(1)当人均人力资本积累效率超过时间贴现率时,人均资源使用量的增长速度将减缓,有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2)在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下,创新研发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3)环境污染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变动关系,说明民族省区环境质量与经济总量的关系尚处于库兹涅茨曲线左侧;(4)生态要素能够显著促进民族省区经济增长,创新研发投入是生态要素产生经济效应的主要渠道。

    民族省区生态要素经济增长民族地区现代化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叙事的建构——基于中共中央机关报视角

    郭永虎白路凡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急需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凝结社会共识,在更大程度上团结各族同胞。基于以上现实语境,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为例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从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角度成功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叙事。这一成功实践为新时代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叙事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叙事,应注重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将现实国情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时俱进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叙事。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

    西南夷民族文化圈的历史起源和文化互动

    李宇舟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对于中原文化,历史上的西南夷民族文化圈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西南夷民族文化圈与中原文化圈的互动是一个起源悠久、历时漫长的过程,互动的方向始终是民族文化融合,即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文化的融合为后世王朝国家的西南政治边疆塑造发展准备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对之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其他区域边疆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互动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为西南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文化支撑。

    西南夷民族文化圈文化历史起源文化互动中华民族共同体

    "两种生产"理论的再阐释及其对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的现实启示

    肖杨飞英王久齐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人口发展面临少子化、老龄化等诸多新的趋势性特征,迫切需要以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人口发展新态势。"两种生产"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的人口发展规律,即由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统一而成的"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而"两种生产"之间的辩证运动又以劳动的发展阶段和家庭的发展阶段两种范畴展开,以此影响和制约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制度。"两种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内核,为透视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也为破解人口发展难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供理论指南。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两种生产"理论两种发展阶段人口发展

    乡村数字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基于37个县域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熊春林孙玉凤刘芬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乡村数字生活高质量发展,是让广大村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重要抓手。本文构建乡村数字生活发展的TOE分析框架,依据37个县域案例,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科技创新能力、设施支撑能力、组织注意力、财政支撑能力、乡村数字经济水平及村民数字素养水平六个条件变量分析乡村数字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其优化路径。研究发现,乡村数字生活高质量发展是多种条件协同联动的结果,其实现路径可归纳为技术驱动型、环境驱动型、组织驱动型与技术-组织驱动型;非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可归纳为全面缺失型、组织放任型与技术落后型。对此,应注重各要素之间的整体协同性,充分吸取已有经验与教训,因地因时选择适宜的组态发展路径,推动乡村数字生活高质量发展。

    乡村数字生活高质量发展TOE理论分析框架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运行的实证考察与优化路径

    安琪
    9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为人格权禁令在家事领域的具体体现,呈现出"确权性"的非诉程序特征,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了司法救济途径。基于对裁判文书的实证研究表明,相较于我国数量庞大的家事案件总量,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应用范围较为有限,公众对其认知仍存在不少误区,且囿于立法层面在适用该程序上的规则缺失,导致司法机关在申请主体的审查、证据采信、法理释明方面做法不一,易造成裁判标准的非统一性。为了实现对家庭暴力受害者权益保障的最大化,应厘清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中的略式裁判要素,修正既有的"家庭本位"裁判理念,增设"临时保护令"规则,通过法官积极行使释明权、调查权,消解家暴受害人的理解误区;构建以保障被害人利益为核心的证据规则,推进公安机关为主要执行主体的执行体系,形成多机关协同执行机制,以实现该制度实践效果的最优化。

    人身安全保护令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法